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班级人际关系的内涵

探索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班级人际关系的内涵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人际关系主要通过心理距离的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倾向性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班级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这两类关系的有效整合。同样,如果班级中形成了不良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班级必然是涣散的、不合作的。因此,班级人际关系既对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有重要影响,也会直接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

探索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班级人际关系的内涵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心理成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无法离开社会孤立存在,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相互交往,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心理学将其定义为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1]。也就是说,如果交往双方的社会心理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和保持亲近的关系;反之则相对疏远,双方甚至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人际关系主要通过心理距离的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倾向性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

人际关系一般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认知反映的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是相互认可还是存在误解;对某些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和规范是理解还是觉得没有必要承担这样的义务或权利等,都与认知相关。情感是关系双方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双方交往产生愉快、愤怒、伤心、委屈,这种情感上的满意程度,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是双方交往的外在表现,包括行为举止、语言、表情等。比如,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愿意主动接近,而对讨厌的人则爱答不理,甚至恶言相向。人际交往的程度以及人际关系的好坏都能通过三者反映出来。

(二)对班级人际关系的理解(www.xing528.com)

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级成员之间通过活动和交往、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联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班级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这两类关系的有效整合。基于班级组织的特性,可向外拓展到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是学生进行社会化学习的主要场所。研究表明,学生与教师一起的时间,是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同学之间更是朝夕相处。如此高的交往频率,既容易形成共同语言、兴趣和经验,也会因为接触多而产生摩擦。教师和学生作为关系主体,应强化彼此的互识与共识。教师只有了解班级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也只有通过学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早熟悉社会伦理规范,发展健全人格,才能谈得上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样,如果班级中形成了不良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班级必然是涣散的、不合作的。因此,班级人际关系既对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有重要影响,也会直接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