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存在的问题是有其内部的逻辑关系:甲问题的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乙问题,A问题的产生也许是由B问题引起的。要想把好问题的“内部之脉”,那就要考验问题的分析者是否具备“火眼金睛”了。
1944年,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美、苏、英各国军队在多条战线上取得重大战果。为了研究如何处理战后一系列遗留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苏、美、英三国领袖决定再次举行最高首脑会晤。
最高首脑会晤时间、地点和会议程序的选择与确定,历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体状况已严重不佳。因此罗斯福提出,会晤是不是可以订在1945年春天,这时天气已暖,他的身体可以吃得消。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早已了解到罗斯福的病情,他知道,一个疲惫不堪、精力不支的首脑在谈判中是不会保持坚强的意志和耐力的,是无法与一个体魄强健的对手较量的。在罗斯福这种身体状态下,他很容易感到厌倦、焦躁、虚弱,从而轻易地向对手让步。于是斯大林电告罗斯福:由于形势发展急速,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最高首脑会晤不能拖延,最迟应该在1945年的二月份内举行。
无可奈何之下,罗斯福只好同意这个日期。他又提出,因为健康原因他只能坐船去开会,这样旅途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他希望会谈地点不要选得太远。另外,最好开会的地点和气候能温暖一些,对身体有利。
斯大林则拒绝去任何苏联控制以外的地方,而坚持会议必须在黑海地区举行。并且具体提出在黑海边上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小城镇举行。这样,斯大林可以逸待劳,并可随时与莫斯科保持联系。
罗斯福再没办法讨价还价,他只好拖着病躯,硬着头皮,前往冰天雪地的雅尔塔。当罗斯福经过几十天艰辛跋涉到达雅尔塔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位总统面色憔悴、几乎精疲力竭。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到达雅尔塔后,无休无止的会晤、谈判开始了。日程安排得极为紧张,首脑会谈多达20次,每次罗斯福都得参加。另外还有大量的宴会、酒会、晚会,这一切使罗斯福疲劳不堪。在谈判中,罗斯福强打起精神,与斯大林讨价还价,但终因体力不支,注意力分散,争辩不过斯大林,最后不得不草草结束会谈,按苏联的意思签订了协议。
罗斯福回到美国后几周不到,就逝世了。美国人强烈批评罗斯福与斯大林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认为它对苏联做了大幅度的妥协,是对美国与西方利益的“背叛”。
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说过,政治的较量到了最后就是身体的较量、意志的较量。优秀的政治家善于充分利用和强化对手在身体上、意志上的劣势,从而使自己在政治较量中较容易地击败对手。读者朋友,到此你也该明白了,为什么说斯大林是“老谋深算”,他就是“谋算”到问题隐含的这种内部逻辑:身体虚弱——就会产生意志的虚弱——从而产生政治的较量虚弱。
机智地处理问题是百利而无一害。智胜法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寓智于拙的智胜;一种是洞彻玄机的智胜。能否对问题进行“智”处,这要求问题分析者不仅要弄清问题内部的逻辑关系,同时还要搞清问题的外部联系。
聪明绝顶的人却装得糊里糊涂,勇敢的人却装得胆小如鼠,胸怀大志的人却装得目光短浅,这是由于他们比一般的人有更远的打算、更高的修养。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享利•哈里逊曾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小时候他文静而又怕羞,人们都将他看成傻瓜,常常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5分硬币和一枚10分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随便捡一个,哈里逊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这些人就以此作为笑料,四处传播。一位好心的人看不下去,便对哈里逊说:“难道你不知道10分要比5分值钱吗?”“当然知道,”哈里逊对这位好心人友好地一笑,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每次捡那个10分的,恐怕他们就再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你看,别的孩子以为自己很聪明,把哈里逊当成傻瓜,却不知道他们在捉弄人时实际上是被人捉弄了。他们按照哈里逊的意图,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从口袋里掏出了小哈里逊最需要的东西——钱。
哈里逊就是这样,取笑他的人希望他捡5分的以证明他是傻瓜,他真的这么做了,因此,他轻而易举地以假象迷惑了对方,在对方的欢乐中达到自己的真正目的。哈里逊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外部联系,那就是:“如果我每次捡那个10分的,恐怕他们就再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程序三:搞清问题的由来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猝然而发的令人发窘或发怒的问题,而且需要立即处置。否则,将会给国家、事业、单位或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或损失。这时,作为问题的分析者,你先别急,你首先要仔细探明的是:“这个问题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有一次,著名京剧老生演员马连良先生演出《天水关》,他在剧中饰演诸葛亮。开演前,饰演魏延的演员突然病了。一位来看望他的同行毛遂自荐,替演魏延这一角色。
当戏演到诸葛亮升帐发号施令巧施离间计时,这个演员想和马连良开个玩笑,该魏延下场时,他偏不下场,却摇摇摆摆地向诸葛亮一拱手,粗声粗气地说道:“末将不知根底,望丞相明白指点!”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并没有难倒马连良。他先是微微一怔,旋即明白问题之来由,遂向“魏延”莞尔一笑,说道:“此乃军机,岂可明言?请魏将军站过来。”“魏延”一听只好走到“诸葛亮”跟前。只见“诸葛亮”稍微转了一下身体,俯在“魏延”耳边轻声说了一句什么,那“魏延”口中连呼“丞相好计!丞相好计!”然后赶忙匆匆下场。
这段临场发挥的“戏”,连台下的观众也没看出个子丑寅卯来。其实,马连良的“好计”只不过是压低嗓门,笑着对这位同行骂了句:“你这个王八羔子还不快点滚下去!”
马连良不愧是一位艺术大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他马上找到来由:原来是同行故意考考他而已,并非是搞砸了。所以他就话锋一转,以滑对滑,巧言解困。
处理问题有时是不容拖延时间,必须当机立断,及时处理,不让问题有“冷却”的机会。这对处理问题的人来说也不啻是一种智慧的考验。
一天,周总理设宴招待东欧的一位外交使节,一道菜中的传统的民族图案“卍”字形,被无意中搞成了法西斯标志“卍”。外宾大吃一惊,忙向总理请教:“为什么在这道汤里有法西斯标志?”总理也发现了汤里有“卍”字图案,随即热诚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标志,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图案,名叫‘万’字,象征着‘福寿绵长’的意思。这是对客人们的良好祝愿!”接着,总理又幽默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客人们听了哈哈大笑,这道汤被吃了个精光。
周总理的机智是全世界有名的,这个故事中周总理马上意识到问题的来由:“原来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图案与法西斯标志的相似,使外国友人大吃一惊。”然后他迅即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使对方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潇洒风度。除此之外,陈毅元帅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60年代,外交部部长陈毅同志访问亚洲某国。在当地的公众集会上,一位宗教界的长老代表万民僧众向陈毅赠献佛像,立时万众瞩目。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高高兴兴地双手接过佛像,大声说:“靠老佛爷保佑,从此我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一语引得笑声如雷。
长老赠献佛像代表一种礼节,不能不接,但接过佛像,是否也预示共产党人也信佛,应该说这是必须在大庭广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陈毅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来由与重要性,旋即机智地说了一句“靠老佛爷保佑,从此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摆脱了困境,幽默得体。
安徒生生活俭朴,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安徒生回击对方运用的是针锋相对,“让问题从那里来再让它回到原地方去”的处理方法。
程序四:搞清问题的趋向
当问题突然而至时,如果你能马上预知问题的趋向,那你就会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了。(www.xing528.com)
某市公安干警小余为了跟踪侦查走私集团主犯,登上开往南方某城市的客轮。船到三峡时,旅客们纷纷走出船舱,观看两岸奇秀景色,走私犯也走了出去。为了监视住罪犯的旅行箱,小余装成看书入迷的样子,独自一人留在舱内。过了一会,一个长发女郎走进船舱,见舱内只有小余一人,便嘻皮笑脸地走到他床前,突然睑色—沉,一把扯开自己的衬衣纽扣,压低嗓门对小余说:
“快把钱包给我,否则我要喊人了,说你要流氓调戏我!”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小余惊住了。他立刻想到:如果他出示证件肯定轻而易举制服这个女犯,但这样做自己的身份就暴露了,跟踪走私罪犯的重任就会无法完成;若不暴露自己,眼前这个情况又难以对付。在考虑好这个事关重要的问题趋向之后,小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打着手势,嘴里哇哇叫着,并用笔写道:“我是聋哑人,不知道你在讲什么。”那女人一下子给愣住了,看着屋里没人,也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讹诈要求。小余立即把纸条夺过来,往自己口袋里—塞,突然站起来说:
“你快给我出去,不然我把纸条交给乘警!”女歹徒只好悻悻离去。
小余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反复思考了问题的趋向,然后机智地运用装聋作哑术,巧妙获得对方讹诈的证据,一下便将对手制服,达到了“解决问题”之目的。
在《艺文类聚》里面也有同样的故事,只不过是用反语的方式层层说理,因而显得更为有趣。
故事说的是晋文公有一次吃烤肉,端上桌时,竟发现肉的外边缠绕着一根头发,晋文公大发雷霆,立即差人叫来烤肉的厨子。
厨子一看,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烤肉上有头发当然是对晋文公的大不敬,其不敬之罪当诛灭九族。但这件事又实在不是自己干的,情急之下他突生机灵,他连忙跪下“认罪”:
“臣有罪!臣该死!臣的罪有三条:其一,我切肉的刀锋利得如宝剑“干将”(传说中非常锋利的宝剑)一样,肉切断了,可是我没能切断肉里的头发;其二,我用铁锥串起烤肉,在火炉上反复翻动,肉被烤得焦红,却让头发安然无恙;其三,我牢牢实实地戴着厨帽,连汗水都浸不出来,却让头发掉出一根。臣有此三罪,实在罪该万死!”
晋文公听了这一番话,猛然醒悟,知道错怪了厨子,于是派人调查,果然查出有人陷害厨子。晋文公诛杀了陷害者,并奖赏了机智善辩的厨子。
聪明的厨子在预知问题趋向之后,先是“认罪”,历数自己“三条罪状”,其连连“请罪”的做法,意在稳住晋文公的情绪,缓和当时的气氛,然后借“请罪”之机以反语条分缕析,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推理出自己完全不可能置放头发的结论,使晋文公在至理面前终有所悟,而厨子也由此死里逃生,并获赏赐。
@ 程序五:搞清你对这类问题的能力储备
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使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内容。需要把“辞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这是处理问题时的一种“缓冲”能力。许多交际实践证明,储备这种“缓冲”的能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溶化剂”。
有一位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他衣着破旧,心情沉重,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正好姑娘要去接个重要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到了地上。她慌忙捡起了其中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儿,戒指就在那个男子手里。但怎样把它拿回来呢?是硬向他要吗?他不给怎么办?去报警?可店里没有其他人。再说,即使能这么干,势必要惊动老板,她的工作还能继续下去吗?怎么办?姑娘是个聪明人。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
“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姑娘没有开口。沉默了一会,才说:
“先生,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工作,你也知道,现在找个工作挺不简单,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我的处境还不如你。”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姑娘立刻也伸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声音说: “也祝您好运!”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姑娘确是碰到了难题,如果她报警,她会被老板发觉而丢掉工作;如果她强向那人要戒指,那她敌不过他;如果她要求他归还戒指,那他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面子,可能会“翻脸不认账”。可这位姑娘却把问题处理的相当好,既不伤对方面子,又不惊动老板,而又达到了目的。这是姑娘所储备的解决问题的“缓冲”能力之使然,这种能力至少包括下面两点:
一、她很镇定。如果她惊慌失措,乱喊乱叫,那么效果就会不大一样了。要镇定,这是对付一切意外问题的关键能力。
二、她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十分独特的,即灵活应变的能力发挥得极好。姑娘以找工作难来打动对方,因她看出对方也是个失业者,知道失业的难处,所以对方受到了感动,交还了戒指。所以说,能否把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完美解决,这与分析者的能力储备是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