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

湖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水害水害是湖区最为明显而又严重的土地利用障碍因素,主要有明涝和暗渍两种。湖区成土母质结构复杂,对形成优质土壤不利。总的来说,湖区土壤缺素面积大,缺素程度严重。表9-8涨渡湖区低产土壤分类统计表*所占比例分别是水田比例和旱地比例事实上湖区低产田土壤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以水害为主,其他障碍因素次之。

湖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

(一)水害

水害是湖区最为明显而又严重的土地利用障碍因素,主要有明涝和暗渍两种。

1.涝障碍 指农田淹水层超过一定深度并延续一定时间,致使作物正常生长受阻,生理机能遭到破坏,导致减产或颗粒无收。本区旱耕作物如棉花小麦最易受涝害,水稻有时也不例外,水稻不同生长期受害难易程度不同,最易受害的是孕穗期和扬花期,淹水6天以上便能造成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本湖区呈盆形,承雨面积、汇水面积广,易受洪涝灾害。虽然目前建有多种排涝设施,但由于湖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人为管理不善,电排能源供应不足,在不应成灾时却导致成灾。如沐家泾第二泵站1985年落成,大大增加了湖区排涝能力,但1987年仍受涝灾,淹地38,000亩;又如北港于1989—1990年冬季修成,由于施工不合理,1990年5月初一场大雨,主港内水位猛涨,洪水将北港与主港相连处堤岸冲垮,将大埠镇北部地区淹没,造成严重损失。

过去湖区逐年围垦,使湖区调蓄面积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养殖水位提高使涨渡湖调蓄功能下降,洪水期间,内湖、外江水位同时上涨且外江水位高于内湖水位(见表9-7),江水顶托增加了湖区排水困难,致使湖区洪涝严重。据统计,近20年来约发生洪涝灾害13次,发生频率为65%~75%,且具有连年出现和一年多发的特点。

表9-7 涨渡湖区江、湖水位对照表(吴淞高程单位:m)

2.渍障碍 系指农田地下水位过高,内排水不良而产生渍害。它是湖区水稻低产主要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湖区地下水埋深小于60cm的土壤占湖区土壤40%左右,可见渍害之严重。渍害在湖区水稻土中表现为两种。

(1)表潜 湖区地形大平小不平,呈大大小小的碟形分布,位于碟心的心田,地势特别低,地下水位高,甚至不到30cm深就出现潜育层。这里以前多为沼泽土,开垦后发育成淤泥田、烂泥田、高渣田等,因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通透性差,水冷土温低,有毒物质多,故作物产量很低,如遇多雨年份,更会严重减产。例如原旧街农场1980年发大水时,粮食单产只150公斤,皮棉单产30公斤,比干旱的1979年粮食每亩减产200公斤,皮棉减产15公斤。

(2)次潜 这是由于持续灌水,土壤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状态,使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亚耕层和犁底层产生强烈还原作用,形成青灰色次生潜育层。(www.xing528.com)

本区地处北亚热带,“双三制”的推广使土壤淹水时间要比麦稻两熟制长30~50天。长期水稻连作使犁底层变紧、变厚,产生次生潜育层。

(二)劣质与障碍层

1.劣质层,土壤劣质在双柳和大埠镇沿港堤外侧表现最为明显,面积最大,仅砂土地就有2700亩,该土种是“四不保”土壤,即不保水、不保土、不保肥、不保收,而且土温变化大,在夏季高温时表土最高温度可达65℃,致使作物灼伤而减产。

2.障碍层,指土层中夹砂吊气和夹粘滞水的层次。湖区成土母质结构复杂,对形成优质土壤不利。土层中常有砂土层存在,易漏水漏肥;另一方面又可夹有粘土层则导致上层滞水,不仅产生有毒物质,且阻碍根系伸长。

(三)缺素

湖区土壤在长期耕作中重用轻养,耕作粗放,使土壤氮、磷、钾消耗大,其含量大大下降。若以碱解氮小于90ppm、速效磷小于l0ppm、速效钾小于l00ppm作为缺素标准,则湖区缺氮耕地占总耕地50%以上,约有11.9万亩,缺磷15.9万亩,占66.9%,缺钾18.2万亩,占耕地76.5%(见表9-8)。总的来说,湖区土壤缺素面积大,缺素程度严重。

表9-8 涨渡湖区低产土壤分类统计表

*所占比例分别是水田比例和旱地比例

事实上湖区低产田土壤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以水害为主,其他障碍因素次之。如大埠镇政府所在地挖沟,地处江边而地势却很低洼,土壤质地砂性,地下水位很高,埋深仅30cm左右,土壤养分含量低,是典型多障碍因子低产土壤,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因土质砂性,不宜种稻而适种棉、麦、油菜,但这些作物受地下水渍害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