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本区湖泊调蓄功能,增强湖区水利设施排涝能力。
1.目前湖区湖泊调蓄功能的分析。北湖多年平均水面积约19km2,与新洲武湖闸及黄陂武湖泵站进水港(泵站河)相通。该湖容纳黄陂221.6km2和新洲三垦区48.4km2共计270km2承雨面积的来水。1981年建筑了一座节制闸,以控制北湖水位,并起排涝调蓄作用。原设计启排水位18.5m,最高水位21.5m,可调库容为4882万m3,但在1983年由武汉市水产公司接管并直接经营北湖后,因湖底淤泥加厚故将养殖水位抬高到19m。由于北湖最高允许水位(调洪水位)为20.5m,从而使北湖的蓄洪水位高仅1.5m,可调湖容明显减少。据此,我们建议为了扩大湖区调蓄水面,应将黄陂县武湖地区农业开发指挥部确定的湖区生产线17.5m改为18m,把18m以下低湖田都退耕还湖,还建议将泵站河以东1.92万亩(地面高程17.5~17.7m)大片沼泽地开发为水产养殖区,同时作为调蓄洪水区。若将汛期养殖水位控制为19m,调蓄水位控制在20.2m,则可调蓄洪水1539万m3,相当武湖泵站10多台机组排洪量。在这片沼泽中号称8000亩烂泥洲的水域,当其水位为19m时,可蓄水360万m3,另外还有9个小湖泊可蓄水270万m3。可见,只要合理开发利用湖沼资源,湖区湖泊调蓄功能是可以得到恢复提高的。
2.目前湖区港渠调蓄与排涝能力的分析。从黄陂境内来看,包括泵站河在内的12条港渠当水位19m时可调蓄水量363.36万m3,36条排灌渠可容水量28万m3,当北湖达到最高允许水位20.5m时,港渠蓄水量达到751.38万m3,可占总来水量927.6万m3的81%。除此之外,还有自鸭儿湖至北湖的长14.6km的等高截流渠(又称争光河),可将垄岗地带30km2的来水引入北湖。从新洲境内来看,武湖三个垦区从1972年冬就大搞渠网建设,从此,逐年开沟挖渠,切块治理,现有一级渠2条长4.1km,蓄水量达20万m3,二级沟11条,长13.2km,蓄水量10万m3,三级沟15条,长7km,蓄水量3万m3,另有小沟309条,长110km,蓄水量达41万m3。上述沟渠网,可调蓄水量74万m3。再从排涝能力看,在长河出口处修筑了一垦区中最大的武湖闸及电排站4×800千瓦,并在长河上游离北湖不远的河段上,即两河口处修建了一座节制闸。武湖闸和两河口节制闸对控制北湖与长河水位,对垦区的排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阳逻一垦区还建了排涝泵站6座,装机18台,2790千瓦,排涝流量252m3/s,渠道318条,全长13.27km,渍水通过干渠流入长河再排入长江。一垦区大部分地区不存在排涝死角,但有几处,如三河的北湖、新堤的7000亩,由于排涝能力差,1983年一遇三日暴雨269mm就渍涝成灾,全镇日夜奋战40多天才排完。周铺湖区海拔高程25m以下的易涝面积27,150亩。二垦区,上三垦区和下三垦区的排涝均未达到三年一遇三日暴雨(188.6mm)五日排完的标准。总之,目前二、三垦区泵站排涝能力根本达不到设计要求。
纵观全湖区,目前港渠调蓄与排涝能力之所以较低是因为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港渠淤塞严重,既浅又窄排水不畅;二是灌溉渠不配套,以排渠代替灌渠,在这地下水位很高的湖区,常常是一夜暴雨就泛滥成灾;三是港渠节制闸和电排站不配套,排灌效益受到限制,客水不能挡,内渍不能排,洪水不能蓄,加上原有水利设施长年失修、老化,排涝能力衰减,故建闸站、添设备、抓维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www.xing528.com)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第一,对整个湖区进行一次全面清淤和疏通的工作,以恢复其设计效益。例如,对新洲周铺镇二、三垦区全长31km港渠进行清淤,可提高排灌利用率,第二,为了实现排灌渠分家,变提灌为自流灌溉,要在三里桥乡建立以腰渠为骨干的灌溉系统,即沿一排渠、二排渠、东支河北岸开挖3条自西向东的灌溉渠,与此同时,修建5座涵闸以调节水量,这样每年可节约灌溉费数十万元,并在5年内收回全部投资;第三,抓紧在“八五”计划期间投资兴建排涝泵站和节制闸。现已在黄陂下庙修建了2580m长的自排水渠和自排闸,可解决冬春雨季武湖农场内渍和北湖湖水自排入江问题。但下庙闸的运用时段有限,开闸主要是从每年11月份至次年5月底7个月内,其中11月和4、5月份的自排是有条件的,有时可以完全自排,有时部分自排,而有时则完全不能自排,这要视长江当时水位而定。每年5月至10月长江汛期,往往因梅雨造成外洪内涝,江水水位高于湖水水位,湖水自排入江已不能,故必须启动泵站进行提排。因此,大力兴建排涝设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三里桥乡泵站河以西几条排水渠兴建4座总装机容量为1550千瓦,10台机组的排水泵站(即10台×155千瓦)以及配套的4座涵闸,其中一排渠2台,二排渠3台,三排渠3台,东支河2台。这些泵站与涵闸应建在排水渠、东支河连接泵站河的进口。这些涵闸可以控制客水倒灌和辅助泵站排渍。上述治理措施,可确保武湖地区最低洼的三里桥乡能抗拒“十年一遇”渍涝之害,与此同时,还应在三里桥乡四排渠与泵站河连接处兴建泵站和节制闸,并加高培厚四排渠南堤至22m,以更好地拦截北部岗地35km2的来水(约1450万方),使其流入北湖,这样可减轻武湖泵站的压力。对于新洲武湖开发区而言,我们建议在阳逻一垦区三河泵站和新堤泵站新增2台装机容量155千瓦的机组,排涝流量为2.01m。3/s,排涝效益可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另外,还需要在周铺二垦区排涝泵站增容2×180千瓦,排涝流量为2.25m3/s,在三垦区排涝泵站增容2×155千瓦,排涝流量为1.5m3/s。上述二、三垦区排涝泵站增容以后,均可使这两个垦区排涝效益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完水准。倘若在“八五”期间对新洲武湖开发区所有老站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并对一级电排站增容4×800千瓦,那么,整个湖区港渠调蓄与排涝将大为改观。
3.湖区水利工程设施管理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北湖及整个湖区隶属于黄陂县、新洲县和武汉市水产公司3个部门管辖,这不仅造成两个县农业上排灌的矛盾,而且两县种植业与市水产公司养殖业亦存在很大分歧。故长期以来湖区水利设施管理体系是各自为政,即使是同一县的乡、镇、农场亦各行其是,由此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力的浪费和引起的水利纠纷是相当突出的。历史上湖区两县农民曾为武湖草场的所有权发生过多次械斗。随着湖区水利工程增多,管理工作日趋重要,80年代以来两县水利部门均加强了湖区水利管理(统称工程管理),从而从县内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各乡、镇、村职责范围。每当遇到大旱灌溉、大水排涝,都要召开各单位紧急会议,民主决策,组成专班监督实施,因而县内水利纠纷基本消除。但两县在管水方面仍经常出现矛盾,例如黄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管理(有启闭权)的北湖拦渍堤几处闸门和新洲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管理的、坐落在香炉山西侧的武湖闸及其上游10km处两河口节制闸,它们的开关运用多考虑本县利益。故遇到旱涝问题,两县对上述闸门的启和闭,意见不一,很不协调。另一方面,北湖原设计启排水位18.5m,由于湖底泥沙淤积增高,为了养鱼,水产部门要求将该湖养殖水位升为19m,这就失去了湖泊低水位蓄洪功能。有鉴于此,我们建议武汉市应通过武湖地区三个单位组建一个统一的水利协调领导小组本着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综合考虑防洪、灌溉、养鱼等因素,以及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原则,统一调度湖区水利工程设施,这在大旱之年、大水之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才能避免因管理混乱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