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湖地区利用潜力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有一定的荒水、荒地可供开发,二是已利用的土地存在着充分利用,深度开发的可能。
武湖地区共有荒水面13,700亩,荒地20,080亩,滩涂9157亩,合计42,937亩,占农业综合开发区总面积的6.8%,这些荒芜土地多为不宜农或下等宜农地,其出路主要有:荒水面及滨湖低洼荒地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为主,可以根据常年水深的不同,分别进行植莲藕、养鱼鳖等各类水产;滩涂以种草植树为主,但土地适宜性差异大,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树种,一般滩涂必须选用池杉、柳、意杨等耐湿性树种,以适宜其季节性淹水和过湿的环境,其目的在于建成沿江、沿湖林带,既保护江湖堤岸,又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岗坡荒地以营造经济林果为主,目的在于使其成为本区城郊型农业中不可忽视的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组分。可以预料,这些荒水、荒滩和荒岗的开发利用将给本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区已利用土地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单产水平尚可提高和土地尚可充分利用两方面。目前武湖地区无论水面、水田,还是旱地单产水平都不高,湖泊大水面鱼单产每亩为25公斤左右,塘堰或大方格鱼池单产每亩70公斤左右,精养鱼池一般每亩也只是200公斤左右,分别较之本地高产典型低2~3倍。武湖地区新洲境内水稻季单产<300公斤/亩的面积占水田总面积84.7%,旱地皮棉亩产<50公斤的占旱地面积34.4%。武湖地区黄陂境内若按土地详查面积计算,1988年粮食作物亩产仅368公斤,其中旱稻单产234公斤,棉花单产43公斤。以上单产水平均与本地大气水热条件极不相称,应该说土地蕴藏着很大的增产潜力。(www.xing528.com)
本区土地在充分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较多漏洞。如岗地水稻田多以双季稻种植为主,冬闲日并不完全是地下水难排的水害田,许多岗坡、岗顶、甚至平原都有冬闲田存在。又如旱地主要以麦—棉两熟制为主,由于麦棉二作生长期在时间上有重叠,所以种麦必须预留棉行,其空闲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另外冬季成鱼起捕、鱼种并塘后,部分鱼塘也会出现一段空闲时间,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及光能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此可见,该区土地生产潜力确实很大,但要把这种生产潜力发掘出来转变为实际生产力,就必须进行各方面的投入,其中科技投入尤为重要。若要提高水面单产,就有必要推广养殖防病技术,培养或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网箱养鱼、多级轮养、合理混养、配备混合饵料等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要提高耕地单产水平,除通过完善水利工程设施、调整土地利用方向以减轻自然灾害,通过改良土壤,合理施肥,以提高土壤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能力外,还需要在选用良种,采用先进的植保、培育等技术方面下功夫;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则需要采用合理的间作套种、轮作换茬、搭配技术,例如本地已采用过的麦—瓜—稻、麦—瓜—棉,预留棉行种平菇、冬菜、菜豌豆,麦行内套播一些割麦后继续生长又不影响棉花生长的作物等。当前要求农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而进行种植,这对于湖区广大农民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湖区各地乡镇政府要派有关专业人员下去指教帮助,即对农业进行科技投入。好在武湖地区经20多年建设,现已拥有一批熟悉当地土壤特性又懂农业科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农技专门人才,同时还可依托武汉有关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在该区开展科研和进行技术转让活动,并通过当地农技人员,培养大批懂得科学种田的新农民。总之,实行科技兴农是武湖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重大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