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峡工程对本区湖泊调蓄功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问题

三峡工程对本区湖泊调蓄功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问题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三峡工程兴建后对本区湖泊调蓄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并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危害,那么它对于本区社会经济效益问题,是失多得少,还是失少得多是值得探讨的。不言而喻,三峡工程兴建后救灾款项必然增多。若三峡工程使湖区冬、春季渍害加剧,那么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是负效益。为了治理三峡工程带来的农田水害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治理渍害,降低湖区地下水位,其工程投资是巨大的。

三峡工程对本区湖泊调蓄功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问题

生态环境条件是影响社会经济效益的制约性因素。既然三峡工程兴建后对本区湖泊调蓄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并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危害,那么它对于本区社会经济效益问题,是失多得少,还是失少得多是值得探讨的。

(一)三峡工程对于湖区的水旱灾害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反而在原有水旱灾害基础上又添加了1—4月或3—4月的湖区渍害。渍水不能排除,增加湖泊贮水,使防洪排涝压力大,必然增加电排负荷与堤防建设开支。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鄂东平原湖区,因地势低洼,水害频繁,素有“水袋子”之称。据不完全统计,本区易受渍涝耕地约146.4万亩,其中海拔15~19米的低湖田72.4万亩,海拔20米左右的旱地约74万亩。低湖田主要是70年代中期“与湖争地”、“向湖夺粮”。盲目围湖造田的结果,大大削弱了湖泊调蓄能力。湖泊生态系统也因此失调,渍涝灾害时有发生。据解放后灾情统计,本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局部性洪涝共12年次,平均2~3年一次,全区性大洪涝平均8~9年一次,严重影响本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例如赤东湖1976—1982年7年间,湖区圩垸就有3年受渍涝水害,受灾面积达1.5~3万亩。1983年全区性洪涝灾害,涨渡湖渍涝面积达18万亩,梁子湖区洪涝损失1.6亿元以上。30多年来,各湖区虽然修了一些排水闸、电排站以及排涝港渠,并加高加固培厚了堤防,在湖泊水系上游修筑了抗洪水库等,这些工程设施对防洪排涝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排涝设计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管理不善,布局不够合理,致使各项工程效益甚低,因而洪涝灾害仍是湖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在洪涝灾害严重年份,政府往往拨专款救济。不言而喻,三峡工程兴建后救灾款项必然增多。

(二)湖区生态环境变劣,引起农、渔业产量下降。目前过度围垦已使湖区耕作线向湖心延伸,内渍水位有所上升,若1—4月或3—4月内湖港渠渍水增加,必然使农田地下水位更难以降低,渍害加剧,土壤潜育化和沼泽化的进程将会加速。目前,湖区土壤潜育化虽经治理,但仍较严重,许多地方粮食单产低,总产量逐年下降,以致种粮得不偿失,往往投入大大超过产出。例如梁子湖区鄂城四海湖、武昌县仙人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见表4-14围垦湖田粮产量逐年下降图和表4-15围湖造田种粮损益统计表)。湖泊沼泽化亦将使水产养殖面积缩小,鱼产量下降,湖泊加速老化,湖区社会经济发展将减缓。若三峡工程使湖区冬、春季渍害加剧,那么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是负效益。

表4-14 围垦湖田粮产量逐年下降图(www.xing528.com)

表4-15 围湖造田种粮损益统计表

(三)三峡工程兴建后1—4月或3—4月江水位抬高约1米后,给湖区冬、春季带来渍水,因湖水不能自排使渍害加重。为了治理三峡工程带来的农田水害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治理渍害,降低湖区地下水位,其工程投资是巨大的。据水利部门提供的情况,湖区每1平方公里土地开沟抬田,降低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则需开挖20万土方,投资30万元。若按涨渡湖区粗略估计的、待治理的土地面积250平方公里计,则需投资7500万元,而梁子湖区治理水害的工程投资则更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