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沿江各县、市除黄石市城区面积外,十县(按鄂州市成立前的鄂城县计算,以下同)总面积为15,92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7329,779亩,人口为5,983,494人,人均占有耕地1.22亩,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亩/人。根据统计资料,十县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92,85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94,03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6.3%,而农业总产值中又以种植业为主,约占71.3%。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在鄂东沿江平原十县国民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种植业和农业水利与本课题关系尤为密切。
鄂东沿江平原旱地主要种植小麦、大麦、棉花、芝麻、油菜、苎麻等粮食、经济作物,而湖区低湖田则大面积生产水稻。这里是湖北省粮、棉、油重要产地之一,又是淡水养殖业主要基地。新洲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其棉花产量占全省总产量5.74%。棉花亩产量高低,与农田地下水位关系十分密切。当地生产经验肥力状况基本相同的棉田,若地下水埋深在80厘米以下,每亩皮棉可超过150斤;地下水埋深在60厘米以下,亩产皮棉100~150斤;若地下水埋深不到60厘米,则皮棉亩产低于70斤。鄂东平原湖区许多地方棉田地下水位较高,对棉花生产影响极大。
苎麻在各县沿江平原旱地均有种植,但以阳新县“洋港麻”最为著名。该麻纤维细长柔软、拉力大、扭力强、纺织性能好。该县苎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22.29%。
从耕作制度看,本区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双季稻面积逐步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水田盛行“麦(油)、稻、稻”和“肥、稻、稻”的一年三熟或两熟制。沿江河平原及丘岗旱地,多实行冬麦夏棉耕作制;大冶、阳新丘岗因红壤发育除种植红薯、玉米外,还广栽茶树,生产茶叶。
本区沿江平原湖区土地利用现状总的情况是,土地利用率高,可开垦耕作的荒地较少,但在一些湖区,土地资源荒芜、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兹将我们重点调查、研究的梁子湖区、涨渡湖区和南湖区土地构成与利用状况做一概述。(www.xing528.com)
梁子湖群地区主要由武昌县东部各湖泊滨湖地区和原鄂城县西部各湖泊滨湖地区所组成。武昌县濒临梁子湖、牛山湖、大沟湖(三者湖水相通)滨湖地区系由垄岗和湖滩组成,其耕地(含旱地、水田)约50多万亩。因梁子湖是构造湖,往往湖水与岗地直接相连,形成许多湖汊。近几年这些湖汊湖床淤积变高,湖草减少,湖泊资源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该湖区东部原归鄂城县管辖(现划为鄂州市),地势较平,围湖造田面积较大,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滨湖围垦的湖泥土面积达102584亩,占全县成土面积的10.65%。整个梁子湖群有农田62万亩,其中围湖造田为24.7万亩。这部分低湖田地下水对湖水位变动是特别敏感的,因此本课题对两者关系尤为注意。倘若三峡工程对梁子湖区产生影响,那么从武昌、鄂城两县滨湖地貌、农田情况来看,受其影响较大的是在梁子湖东部鄂城境内,故鄂城平原湖区成为我们重点研究、定位观测的地点。
据农业区划资料,鄂城滨湖平原围垦湖泥土稻作区,包括以下四个分区:长港北滨湖平原围垦湖泥土稻作分区、长港南滨湖平原围垦湖泥土稻作分区、太和港沿岸滨湖平原围垦湖泥土稻作区和花马湖沿岸滨湖平原湖泥土稻棉区。上述四个分区主要土种为烂泥田、灰潮沙泥田、灰青泥田、青底灰潮沙泥田、冷性灰潮沙泥田、灰潮泥田、潮泥田、灰淤泥田、蒿渣田等。上述围垦湖泥土稻作区,过去曾是四季积水的湖泊、湖底浅平、杂草丛生、并向湖心扩展,由于大量有机物淤填湖底,进而发展为沼泽地,并使开阔的湖面日趋缩小。湖滩围垦形成低湖田后,鉴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春夏雨季渍涝严重。目前除部分地势较高农田外,大部分低湖田土壤尚未完全脱沼,故水稻产量一般不高。近几年,尽管湖区搞了一些水利设施,但还不能彻底解决水害问题,土地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整个湖区生态环境条件仍是相当脆弱的。
新洲县涨渡湖和武湖四周土地系该县滨湖平原粮渔经牧林区和双柳滨江平原棉油粮林牧区。它们同样是对江湖水位比较敏感的农业区,故也成为我们重点考察和定位观测的地点。滨湖区面积361.379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24.39%;双柳区面积59.74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03%。滨湖平原农业区土地利用构成情况是:水田占23.7%,旱地占32.2%,林地占1%,难利用地占0.45%,水域占29.55%,其他用地占13.1%,耕地面积303,085.7亩,垦殖系数为56.9%,人平耕地2.97亩,劳平耕地8.32亩。位于涨渡湖与长江之间的双柳平原区,耕地是以旱地为主,占耕地95.7%,主产棉花与花生。该区农村经济结构是:种植业56.5%,林业1.2%,牧业11.57%,渔业4.25%,其他11.51%,乡镇企业18.03%。可见,该区以种植业为主,且牧业和渔业所占比重也超过其他四个农业区。从种植业内部结构来看:年产粮食7500万斤,棉花8.35万担,油料167.7万斤,分别占全县粮棉油总产的12.7%、24.75%和13.77%。目前令人注意的是,涨渡湖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比较突出。该湖区虽然开发十余年,但缺乏综合规划与治理,土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鉴于利用上最大障碍是湖区南部、土壤内排水不好,排涝防渍工程配套设施亟待解决,故与本课题对策研究部分密切相关。黄冈县南湖和白潭湖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是:经围湖造田,原有南湖业已消失,原湖底已成为当今的南湖农场。据黄冈县的农业区划,该湖区划为中南部滨湖平原粮、棉、牧、水产区,海拔18米以下低湖田面积为35,252亩(其中水田21,612亩)。该湖区农业人平耕地1.98亩、劳平6亩,农业人平水面1亩;另外,本区素称粮、棉夹种产区,水田以肥稻稻为主,油稻稻次之;旱地以棉、麦连作为主,粮、棉收入各占一半;本区还因湖塘密布,港汊交织,水产养殖业颇为发达,1980年鲜鱼产量占全县总产量42.26%,莲藕和菱角产量分别占全县总产量三分之二以上。但本区土地利用也存在很大问题,即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过高,如白潭湖最低点海拔仅14.2米,排洪标准低,易受暴雨渍涝危害;另一方面,湖区水田肥稻稻连作面积太大,持续年数久,终年不晒田,致使土壤次生潜育化加重。据此治理水害乃本区农业增产之关键。显然,这又是一个与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故此我们在黄冈县南湖农场至长孙堤一带也设置了地下水与农田定位观测点以进行动态研究。
综上所述,鄂城、新洲、黄冈沿江平原湖区系土地资源丰富、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其地势低洼,大面积低湖田与沿江旱地渍涝灾害历来比较严重,因而对当地江湖水情特别敏感,这在鄂东沿江各县是很有代表性的。因此,三峡工程对沿江平原湖区农业生产将带来什么影响,这正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