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土壤发育离不开母质,而母质系指借以形成土壤的成土物质,按其发生或物质来源可分为残积母质、坡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湖积母质、风积母质等等。我们在野外调查并研究土壤发生与分类时,必然要观察土壤剖面中A、B、C各土层,而C层母质层实际上就是第四纪沉积层。用该层土壤薄片观察其第四纪沉积物矿物组成、颗粒大小、磨圆度、层理、排列和分布等特征,就可以确认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沉积方式,进而判断其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还可以通过对比土壤剖面上层与母质层矿物组成、颗粒大小分布和磨圆状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来解决是同源母质还是异源母质的问题。
笔者曾对川东巫山县山地土壤主要成土母质——晚更新世后期的“巫山黄土”作过微形态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川东山地土壤发生与分类问题,而且还查明了当地第四系黄土的特性与成因。巫山城郊有5级阶地,均覆盖着上更新统黄土。W.L.Kubiena认为,由于黄土能清楚地反映自然环境条件的轻微变化,因而它是用微形态方法研究土壤发育过程的最适宜母质。他认为:“黄土不仅是个母质,它也是一种独立的土壤形成,因为它很清楚地表示了在它沉积的过程中接受了加之于它的环境条件的影响。”
巫山城郊Q3黄土,分布高度海拔156~280m,黄土含钙质结核(砂姜),有强烈石灰反应,土壤pH值为8.2。黄土微形态土样采自海拔160m二级阶地,深度100cm。经镜鉴黄土微形态特征是:土壤基质在透射光下呈灰黄(2.5YR7/3),并具有颗粒状垒结(granictabric)。富含棱角形原生晶质矿物,在正交偏光下透明,旋转载物台时可产生消光现象,可鉴别出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矿物。这些矿物颗粒大小相近,磨圆很差,排列杂乱,无分选和层理。通过第四系地层对比,“巫山黄土”属晚更新世干冷气候环境下的风积物。土壤微形态研究不仅可以解决本区黄土成因问题,而且川东鄂北等地黄土或黄褐土中出现的砂姜及“钙包铁”现象,也证实了W.L.Kubiena关于黄土在沉积间断中接受自然环境影响,发生淋溶和成土作用的观点。我国陕西省洛川等地黄土中古土壤研究前人已做了不少工作,取得许多成果,而川东鄂西鄂北黄土中古土壤研究还相当薄弱。笔者认为,必须大力开展本区古土壤微形态研究,这是揭示本区第四纪地层年代、沉积历史、沉积物特征、古地理环境和成土过程的一把重要钥匙。总之,土壤微形态学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我国第四纪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这一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曹升赓.土壤微形态学的历史、进展和将来——纪念土壤微形态学建立50周年(1938—1988).土壤专报第43号土壤微形态专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14.
[2]郑泽厚.湖北黄褐土形成问题的初步研究,土壤地理研究,第一辑.1984,16—18.
[3]郑泽厚.鄂北豫西南第四纪地层中的古土壤问题.土壤,1988(20),4:192—195.(www.xing528.com)
[4]陆景冈.长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及发展的关系.中国土壤学会“四大”暨1979年学术年会论文第三集,1979,155—156.
[5]郑泽厚.神农架山地土壤的微形态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4):406—413.
[6]郑泽厚.湖北新构造运动对神农架山地土壤形成的影响.土壤地质.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57—161.
[7]郑泽厚,川东山地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山地研究,1996,2(4):125—130.
[8]W.L.库比纳著,土壤地理的微形态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