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泽厚。
原载《土壤地质》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第1版,P.157—161.
本文系作者1982年在湖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专家组工作时赴神农架山地考察研究的成果。
神农架山地位于湖北西部,即北纬31°15′~31°57′,东经109°56′~110°58′,面积约3250km2,它是一群具有深切割、多层次形态特征的高中山山地。构造上以房县青峰大断裂为北界,以新华断裂为东界,以板桥河断裂为西界,以高桥河断裂为南界;地质基础属扬子准地台中的大巴山台褶带,发育近东西向复背斜,伴以大逆冲断层。神农架是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多幕造山旋回和地表多期侵蚀旋回的交替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构造运动隆升影响下形成的活动褶曲构造山地。地貌上它是大巴山脉东延部分,境内最低处海拔420m,最高峰为号称“华中第一峰”的神农顶,海拔3105.4m。超过3000m的高峰有6座,整个地势高峻,平均海拔1700m。由于新构造运动上升,河流强烈切割,峡谷相对高差北坡在800m以上,南坡可达2000m。上述这些地貌特征,是神农架山地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www.xing528.com)
神农架不断抬升的山地,使气候、植被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分异。海拔420~500m的阳日湾河谷,年均气温14.6℃,年降水量761.4mm。以松柏镇谷地为代表的海拔500~1500m地段,年均气温10℃~13℃,年降水量973.7mm。以天门垭为代表的海拔1500~2200m的山地,年均气温5℃~10℃,年降水量1550~1830mm。海拔2200m以上山地,年均气温-10℃~5℃,年降水量1830~2700mm。可见,随着地势升高,热量减少,雨量增多。与此同时,神农架森林植被随着气候变化亦出现了垂直分异:海拔1500m以下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500~2200m山地是亮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200~3105m山地为暗针叶林带;高山顶级群落则为巴山冷杉林—高山杜鹃植被。上述气候、植被特征无疑也是神农架山地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区成土母质与出露的岩层密切相关。神农架山区地层发育较完整,从元古界的神农架群至中生界的侏罗系均有出露,但多为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砂页岩,如灰岩、硅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页岩、硅质页岩、炭质页岩、砂岩、石英砂岩、板岩、片岩等,神农架顶峰则出露辉绿岩和凝灰角砾岩等。山区广泛的坡地地貌决定了本区山地土壤多发育在斜坡基岩面坡积物母质上。但这里坡积物来源复杂,成分不纯,碎屑较多,影响土壤理化性状,而且强烈新构造运动,坡地上时有崩塌、滑坡、土屑蠕动、土溜和坡面侵蚀等,皆对土壤形成与发育产生很大影响。
关于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关系的研究,陆景冈在《从新构造运动观点评B.B.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一文中曾指出:“新构造运动能影响各种成土因素的状况、主次位置及其产生的具体作用”[1],他在《长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及发展的关系》一文中还指出,土壤剖面可因新构造运动而产生“母质重叠”和“发育重叠”现象[2]。他的这些观点,在笔者对神农架山地土壤考察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兹根据笔者野外与室内第一手材料,阐述新构造运动对神农架山地土壤形成与分布的具体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