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区水害现状及整治策略: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湖区水害现状及整治策略: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20年来,武湖地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本区湖泊水面减少33万多亩。例如武湖农场建场前有湖泊15个,围垦后仅剩5个。这些水利工程对解决湖区渍涝灾害,曾发挥较大作用,取得一定效益。湖区港渠淤塞,排水不畅,排灌不分家,设施又不配套,且老化失修,致使调蓄排涝能力下降。这样,可使湖区排涝效益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5日排完水准。

湖区水害现状及整治策略: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近20年来,武湖地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本区湖泊水面减少33万多亩。例如武湖农场建场前有湖泊15个,围垦后仅剩5个。这种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整个湖区对洪涝的调蓄功能明显下降。1983年6—7月,湖区连降暴雨,武湖农场有4600多亩农田渍涝半月之久,三里桥乡地势低洼,有湖区“锅底”之称,每年均有万亩棉田受淹,1988年至1991年连续4个夏季渍涝面积累计达83,139亩,经济损失2837.72万元。1991年7月暴雨几乎淹没全乡,其水位之高、灾情之重、汛期之长是60年代末围垦以来从未见过的。新洲境内武湖一、二、三垦区在1980年、1983年、1991年大水中,亦渍涝成灾,1983年大水,垦区围堤溃口,淹地1.7万亩,损失严重。

为治理水害,湖区多年来兴建了一些水利设施,如在1969年建成总装机容量为8×800kW的武湖排水泵站,开挖了以泵站河为主干,以其东西11条排渠为两翼的排水渠网,而形成一个以提排为主,以调蓄、截流为辅的排水系统;1992年在武湖农场平行于泵站河建成一条冬春两季运用的自排水渠及其入江出口闸——下庙闸:新洲三个垦区开挖了一条12km长的主港和43条沟港,总长度80km,并在主港(长河)入江处修建了一座总装机容量为4×800kW的电排站,等等。这些水利工程对解决湖区渍涝灾害,曾发挥较大作用,取得一定效益。但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湖区蓄洪抗灾能力仍然很差,水害频繁:(1)北湖泥沙淤积严重,养殖水位升高到19m,可调湖容明显减少。(2)湖区港渠淤塞,排水不畅,排灌不分家,设施又不配套,且老化失修,致使调蓄排涝能力下降。(3)湖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两县各乡、镇常常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电力的浪费,在水利上不仅两县之间有矛盾,而且两县种植业武汉市水产公司经营的北湖养殖业亦存在矛盾,内耗严重。(www.xing528.com)

为搞好湖区水利整治,我们认为:(1)应将湖区生产线定为海拔18m,在此高程以下的低湖田要退耕还湖,以扩大湖区调蓄水面。(2)对湖区港渠分期分批地全面清淤,以提高排灌效益。还要实现排灌分家,变提灌为自流灌溉。同时大力兴建排涝设施,在三里桥乡几条排水渠兴建4座总装机容量为10×155kW的排水泵站。在新洲一垦区对原一级电排站增容4×800kW。在3个垦区对原二级泵站增容6×155kW。这样,可使湖区排涝效益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5日排完水准。(3)为加强湖区水利工程管理,两县湖区乡、镇、场要理顺管理体制,可考虑成立湖区水利协调领导小组,实现工程的统一调度,以避免因管理混乱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