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峡建库对土壤资源和农田渍水自排的不利影响

三峡建库对土壤资源和农田渍水自排的不利影响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三峡建坝后10月份水库调节下泄量减少2770m3/s,故比建坝前同期江水位降低约1.5m[2],此时湖区渍水自排不成问题。据统计,黄陂武湖区高程17.9~20m的耕地有22,476亩,可见影响范围之大。总之,三峡建库后本区水利建设若不采取措施,则将使武湖地区春雨时农田渍水自排受阻,而且北湖调蓄功能亦将受到很大影响。

三峡建库对土壤资源和农田渍水自排的不利影响

根据对武湖地区水利建设的实地考察和有关水文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来三峡水利枢纽对本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三峡建坝后,每年1—5月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增大,将使本区长江枯季水位抬高0.8m[2,3],从而影响湖区渍水自排入江,引北湖水自排入江的武湖闸和下庙闸,将在汛期到来之前提前关闸;另一方面,由于长江洪枯水位变幅减小,致使本区农田地下水位涨落变化不大,有导致土壤潜育化的危险。

根据武汉关水文站1970年至1983年逐月的月平均江水位资料,在这14年中,包括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不同年份情况,将武汉关水位减去0.40m比降,就换算成为武湖地区五通口长江水位(吴淞高程),再将五通口1—5月江水位加上三峡工程兴建后提高的枯季江水位0.8m,进而论证是否对武湖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经过换算获得的1970—1983年五通口江水位见表1。

表1 1970—1983年1—5月武湖地区五通口长江月平均水位(吴淞高程m)

续表

据调查,本区北湖水与湖区渍水每年枯季从新洲县武湖—垦区长河口武湖闸和黄陂县武湖农场下庙闸自排入江。武湖闸的闸底高程为15m,下庙闸的闸底高程为16.65m。由表1可见,在14年的3月份平均江水位中,只有1980、1982、1983年三个大水年份平均水位超过15m,使武湖闸在3月份就关闸,而其他年份3月均可开闸让北湖水自排入江;三峡工程兴建后,因3月份江水位将提高0.8m,则有9个年份的3月份江水位超过15m,使武湖闸提前关闸。1970—1983年14个年份的3月江水位平均值为14.41m,加上三峡建坝后江水位抬高的0.8m,则成为15.21m,可见三峡工程兴建后武湖闸每年3月关闸的频率将大大增加。

再看位于武湖闸上游五通口附近的下庙闸情况,每年枯季1—5月,北湖水通过泵站河经下庙闸自排入江;与此同时,湖区春雨渍水也由东西两侧11条排渠汇入泵站河及新修的自排水渠,再经下庙闸入江。从表1可见,在14年的3月份平均江水位中,除1983年大水年外,其余年份均低于下庙闸的闸底高程16.65m。故一般年份3月均可开闸让北湖水和农田渍水自排入江,然而在14个年份4月江水位值中,只有5个年份的4月江水位低于16.65m,湖区渍水可自排入江。在三峡建坝使4月江水位提高0.8m后,届时下庙闸只有3个枯水年份的4月可以开闸让湖区渍水自排入江,而其他年份则要关闸。可见,三峡工程兴建后由于1—5月江水位抬高0.8m,致使武湖闸和下庙闸开闸自排的运用时段明显减少,从而对本区冬春季降水时排涝除渍有较大影响。

下庙闸担负着长江低水位期湖区排涝任务,我们应掌握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枯水期日降水量超过25mm时的长江水位情况,以分析渍水能否自排问题。由于三峡建坝后10月份水库调节下泄量减少2770m3/s,故比建坝前同期江水位降低约1.5m[2],此时湖区渍水自排不成问题。根据本区五通口1966—1985年冬春长江水位过程线,让1月、2月江水位加上0.8m,仍低于下庙闸闸底高程16.65m,故湖区渍水自排入江也不成问题。然而,1965—1983年19年间3—5月降水遭遇外江水位情况值得注意(表2)。

表2 1965—1983年五通口春季降水遭遇外江水位统计表

(www.xing528.com)

从表2可见,3月份有8次超过25mm的日降水,遇到8次低于18m的外江水位,此时湖区高程18m以上农田渍水可通过下庙闸自排入江;4月份有21次超过25mm的日降水,遇到7次18~20m的外江水位和4次高于20m的外江水位,这11次水位均高于下庙闸闸底高程,此时湖区渍水无法自排入江。据统计,黄陂武湖区高程17.9~20m的耕地有22,476亩(其中地势低洼的三里桥乡占21,352亩),可见影响范围之大。5月份有28次超过25mm的日降水,遇到7次18~20m外江水位和14次高于20m的外江水位。这说明有21次高程在18m以上农田渍水无法通过下庙闸自排入江。据此,可以预测,三峡工程兴建后,由于3—5月本区江水位抬高0.8m,届时,超过25mm的日降水量遇到18m以上江水位的次数将大幅度增加,从而使湖区在春雨期渍涝加重,1992年竣工启用的新排水渠和下庙闸的排涝作用将受到很大限制。总之,下庙闸在4、5月份自排是有条件的,要视当时长江水位而定,三峡建坝前,该闸有时可完全自排,有时部分自排,有时则完全不能自排;三峡建坝后,下庙闸3、4、5月的自排时段肯定会显著减少。

我们可以通过1968—1982年4、5月间一日最大暴雨所遇五通口长江水位进行分析(表3)。

表3 五通口4、5月长江低水位期一日最大暴雨选样表

对表3中每一个五通口江水位值,加上三峡工程兴建后提高的0.8m江水位,则发现18m以上江水位明显增多。这说明,三峡建坝后,4、5月一日暴雨情况下,本区高程18m以上农田渍涝威胁加大了。

我们还可用历年北湖4、5月湖水位与同期江水位进行对比分析。鉴于本区枯季1—5月份主要是排降北湖水位,三峡建库后是否影响北湖枯季排水,就要看1—5月北湖与外江水位是否存在水位落差(即湖水位是否高于江水位)。历年4、5月北湖平均水位见表4。

表4 1974—1989年4、5月北湖平均水位表(吴淞高程m)

由表4可见,1974—1989年有12个年份的4月北湖水位低于五通口多年4月平均江水位16.90m(见表1)加上0.8m后提高的17.70m高度;有2个年份的5月北湖水位低于五通口多年5月平均江水位20.19m(见表1)加上0.8m后形成的20.99m高度。这说明,三峡工程兴建后,北湖水位从2月份开始就低于同期长江水位,因而无法自排入江。至于3月份情况,前文已述。总之,三峡建库后本区水利建设若不采取措施,则将使武湖地区春雨时农田渍水自排受阻,而且北湖调蓄功能亦将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据地质部门1989年调查,黄陂武湖农场一级阶地孔隙承压水和孔隙潜水中铁、锰、“总氮”()、砷、酚、总硬度等均超标,其综合水质指数>1.2,故将该农场地下水环境质量划为差的一类。分析污染源比较复杂,而府河中酚类等污染物流入长江后,在本区沿江形成岸边污染带,并随江水向岸边侧向渗漏,补给与污染地下含水层,这是重要原因。三峡工程兴建后,随着本区枯季江水位的抬升,江水向岸边侧向补给势必加强,这将导致武湖农场现已重度和中度污染的土壤环境质量更趋下降。不仅如此,本区低洼地带(如三里桥乡)农田地下水位亦受枯季江水位影响而升高。这里滨湖区高程18m左右,农田地下水位本来就较高,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多为潜育型青泥田、烂泥田。三峡建坝后,本区低洼地土壤,枯季地表春雨渍水难排,加上地下水位又较建坝前稳定升高,因而存在土壤进一步潜育化,甚至沼泽化的危险。所以,未来三峡水库调度运行之后,它对本区湖泊功能、土壤环境,乃至整个湖区农田生态系统(尤其是低湖田)的不利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