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农业产业链协调管理研究成果

生态农业产业链协调管理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产业链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产业链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和理论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农产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内涵论述逐渐清晰,农业产业链也是构成产业链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

生态农业产业链协调管理研究成果

(1)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体系,在各行业都有广泛应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对产业链的具体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不尽相同。国外学者对产业链的定义一般分为以下四种:①内部型:产业链仅局限于制造企业内部的活动。通过原材料或零件采购、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传递给零售商。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开发。②物流型:从原料供应商,经生产、流通企业,到达终端用户的物质流动过程。③网链型: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为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销售给用户的功能网链。④信息型: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构建的网络,开始关注网络的反馈信息流。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链的定义进行了概念界定,其中,马士华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对完整的定义: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制造中间产品及成品,最终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终端用户联成一体的功能网链[3]。该定义呈现了产业链涵盖范围广泛的概念,包括网链上各个功能节点,由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共同构成。

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产业链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产业链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和理论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农产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内涵论述逐渐清晰,农业产业链也是构成产业链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Mighell在1963年就提出了农业产业“垂直协作”的发展路径,认为农业产业链是由包括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环节组成的[4]。在国内,傅国华较早将产业链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提出农业产业链是指依托市场对农产品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集中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养种业、加工业、储运业、销售业围绕某个“优势产品”进行 “产、运、销”或“产、加、运、销”的网链结构[5]。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农业现代化的稳健加快,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关农业产业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王凯等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各种农产品网链结构的综合体,包括农林、畜牧渔业等的产品链,是诸如生猪、果蔬、大豆等产品链的总和组成了整个农业产业链[6];张利庠等提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初级农产品相关的经济主体由供给和需求关系构建的功能网络,包括为农业产前准备的农技、农资等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环节,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储运、销售等后期环节[7]王国才指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贯穿资源和需求市场,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个阶段提供不同服务的功能节点组成的网链结构[8]。刘金山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同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及销售密切联系的网络结构,由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三个部分构成[2]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链是一个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及销售紧密关联,贯穿资源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不同服务功能的节点组成的网链组织;是由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及市场开发等众多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条。

(2)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产业链(www.xing528.com)

生态农业这个概念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M.Worthington将其定义为“系统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有活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9]。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生态农业建设。马世骏院士在1981年的农业生态工程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循环、再生、协调、整体”生态工程设计思想[10],此次全国生态工程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工程的简称。1991年5月,马世骏院士修订了“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依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应用物质再循环、生物共生原理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建设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这一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被写入当时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对我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定位与Worthington M.的定义相近,生态农业被视作一种自我循环的小型农业生态工程,被圈定在一个较小的界限范围内,以小规模的畜牧业、施用农家肥、作物轮作等途径,实现系统内部的自我循环。这一定位下的生态农业,是以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小规模的养种循环为核心,虽然把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纳入了生态农业理论体系,但是这种“小而全”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由于人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束缚了生态农业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发挥。

21世纪我国开始转入大规模生态建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与协调发展的历史时期。此背景下的生态农业强调减少甚至不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涉及种植技术改进、绿色肥料和绿色农药的开发利用,还涉及健康生态系统的有效构建与维持。因此,有学者提出,特别需要建立符合当地实情且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1];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把目前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连接或融合,组建跨经营主体的生态农业体系[1],即生态农业产业链。

本书所研究的养种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由绿色生猪规模养殖、养殖废弃物生物质资源开发、沼液粪肥有机种植构成的生态农业生产子系统,绿色初级农产品(猪肉、果蔬)销售子系统,市场需求子系统,以及养殖、种植主体增收子系统,是一条贯穿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网链结构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