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2]。研究基础设施(Research Infrastructures)是指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的工具、平台、系统、数据库、档案等各种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开发新的技术。研究基础设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基础设施可以是物理的基础设施,也可以是电子化的基础设施(e-infrustructures)。电子化的基础设施可以是:(1)研究数据库——能够被访问的研究数据集及平台,包括开放数据基础设施和数字档案;(2)研究网络——提供先进和标准化网络服务的系统,例如,全球地震网;(3)软件和服务基础设施——超级计算机设备平台、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研究分析软件平台[3]。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是支持人文研究、活动的基础设施。刘炜等人认为,拥有数字人文基础设施是在数字环境下开展人文研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全球范围内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数据、软件工具、学术交流和出版相关的公用设施及相关服务[4]。包弼德教授指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可以联接两个方面的系统:计算、存储、交流的基础技术;平台和各种工具、软件、服务。基础技术和平台一方面应该独立于特定的项目和学科;另一方面又必须可以应用于特定的项目、学科[5]。周晨等人认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构建虚拟研究环境,将数字人文视为虚拟学术社区是其构建的前提条件;二是建设实体设施中心,比较常见的是选择数据服务方式[6]。(www.xing528.com)
虽然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定义目前尚未确定,但是从电子化研究基础设施的概念及以上几位权威学者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支持人文学者研究的内容、数据、资料、工具、平台、系统、软件等是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上已经存在大量的内容、工具,如何利用已有的大规模、高质量的资料库,减少重复劳动,显得至关重要。而API技术可以促使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互联,帮助数字人文研究者采取互通的方法打开并利用各种研究资料库。本文主要讨论API接口技术运用于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中的内容、资料、工具、平台等基础设施要素的建设、互联等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