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开展GIS服务,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7]。图书馆作为人文研究所需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服务机构,经历了近20年的数字化建设后,积累了大量数字资源和高度结构化、规范化的元数据记录,奠定了异构资源整合的数据基础。图书馆在长期的资源编目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着规范结构的元数据记录。在图书馆领域应用最为悠久和广泛的MARC和DC元数据规范中,也有简单的对于地理空间的著录,如MARC的650、651、043字段,DC核心元数据元素集中的dc:spatial属性。近年来图书馆界推出了“资源描述框架(RDA)”和旨在取代MARC的新的书目框架格式BIBFRAME,对地名的处理更进了一步,引入计算机科学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将特定的地理空间看作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实体对象,并从实体对象中抽象出概念。
图书馆在资源的收集、组织、编目、检索、利用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的资源包括古地图、地方志、年鉴、地情资料、古籍文献、地名辞典、拓片、名人家谱、人物传记等。这些历史地理资源十分珍贵,多数为特藏资源,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然而资源结构不统一,存在各种形态(如文本、扫描件、图像、音视频等),即便都为文本资源,不同数据库存储的元数据格式也千差万别。通过历史地理资源共有的“地理属性”,运用GIS技术整合异构历史地理信息资源(以下简称“异构资源”),能够充分汇聚分散、孤立、封闭的异构资源,创建可促进人文研究的大规模结构化数据集[8]。
以方志资源为例,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9]。方志具有明显的地理属性,是GIS用于异构资源整合的典型代表。方志的数据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方志类数据库,如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的中国方志库、北京籍古轩的中国数字方志库;另一类为地方自建方志类资源,如杭州数字方志馆、陕西省地情网。这些方志分别存放于不同详简层次的系统平台,有的甚至分布于不同的图书馆,研究者想要查阅某一主题的方志,可能需要跨越多个系统平台。目前方志平台提供的揭示手段有题名、责任者检索、地域浏览功能、目录、全文检索、标签云,关于方志的地域性特征揭示,都是基于文字的地域名链接浏览[10]。若能结合GIS技术,整合多系统多平台异构的方志资源,将资源分布通过地图直观呈现,不仅能提高资源的聚合度,而且为方志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能有效促进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分析。(www.xing528.com)
由于规模和大小的不同,图书馆中或多或少都存储着一定数据格式的历史地理数据。由于加工批次、地点和人员的不同,各种主题性的历史地理数据在元数据设计方案和元数据著录规范上也不尽相同。通过GIS技术,整合不同图书馆、不同系统平台的同类历史地理资源,可以更充分有效地汇聚分散、孤立、封闭的异构资源,创建可促进人文研究的数据集或大规模结构化数据。要实现异构历史地理数据的统一可视化呈现,就要先对异构数据进行整合方案设计、系统化加工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实现异构资源的数据重组和可视化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