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
(1)绝对优势理论
187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国际分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产品或不同产业生产上拥有优势,对于相同产业来说,各国则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贸易可以促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从而达到贸易获利的目的。
(2)相对优势理论 (www.xing528.com)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提出和阐述了相对优势理论。他指出,由于两国或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各商品之间是不均等的,因此,在所有产品或产业生产上处于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只应生产并出口有最大优势的商品;而处于劣势的国家或地区也不是什么都不生产,可以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这样,彼此都可以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增加自身的利益。长期以来,相对优势理论成为指导国家或地区参与分工的基本原则,并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
(3)新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新贸易理论。他认为,发展任何一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历史偶然性,在不完全竞争和同类产品贸易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需求和回报状况取决于微观尺度上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技术的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收益格局,从而影响相似要素条件下的贸易,促成同类产品的贸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