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但其思想源头,像经济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甚至更早。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认为经济增长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数量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积累的扩大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同时他也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经济增长。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如人口和财富的增长所表明的,在这里也不能称作是发展过程。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进而他指出,“我们所指的‘发展’,究其本质而言,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发展’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只要是当‘新组合’最终可能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时候,那就肯定有变化,可能也有增长,但是既不产生新现象,也不产生我们所意味的发展。当情况不是如此,而新组合是间断地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因此,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布鲁斯·赫里克(1964)等人认为:“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而B.奥肯、R.W.理查森等人在他们的《经济发展研究》指出:“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物质福利持续而长期的改善……反映出产品和劳务流量的增加。”1965年,H.W.辛格(H.W.Singer)发表了“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增长部门”一文,其中明确:“不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增长问题,还有发展问题。发展是增长加变化,而变化不单单在经济上,而且还在社会和文化上,不单在数量上,而且还在质量上……其主要概念必定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1971年,发展学者丹尼斯·古雷特(Denis Goulet)从人的角度研究了发展的本质问题,指出发展包含有三个核心内容,即基本生活需求、自尊和自由。他认为:“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才谈得到去追求更多的东西。”1983年,法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提出了“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新发展理论。《新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以文化价值为基础的、结构合理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他认为,“发展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过程,是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等自身内生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文明、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
梳理有关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等于经济增长;60年代,发展等于增长加变化,但增长是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70年代,强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等发展目标;80年代,把环境改善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90年代,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创造、收入分配公平、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和政治参与等社会、文化和政治内容。(www.xing528.com)
同时也可以看出:发展观经历了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发展的内涵由单纯的经济层面逐步渗透到非经济层面;发展的质量由注重单一的经济增长过渡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的其他变化(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发展不是范式内的数量累积变化,而是范式本身的跳跃变化。长期以来,人均GDP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已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生态恶化等问题的频频发生。随着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重视人类自身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