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的百花园中——女角文化成为其中非常耀眼夺目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花色品种。
纵观中国戏曲艺术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无论是传统戏曲中令人浮想联翩的女神形象,还是现代戏曲中真实感人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表现女性的母爱与妻性精神的审美放大;或被塑造为爱情的十全十美的代表,形式各异,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儒家文化的种种印记。即女人或娴静温柔、纯洁体贴、贤淑善良;或妩媚动人、敏锐颖悟、风情万种;不是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就是因为爱情而迷失;不是在繁重的劳作中敏捷安详、应付自如,在动荡中镇定自若、澄明冷静,就是活泼热烈像一团火,心如一根细细的琴弦,能回应任何心灵轻微的震动。比如,美丽善良、忠于爱情的孟姜女,惊天地、泣鬼魂的窦娥,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生生死死、死而复生的杜丽娘,还有那令人惋惜的林黛玉等,不胜枚举。
相比之下,民族歌剧——自从真正成熟那天起,在音乐创作、人物塑造甚至在表演模式等方面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戏曲的影响,尤其是女角文化的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戏曲与歌剧之间隐存着一种诉说不尽的文化情缘。
众所周知,20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音乐设计、人物塑造,以中国戏曲、民歌为主要参照,不仅奠定了整个剧目成功的基础,开辟了中国歌剧的新纪元,同时,也拉动了歌剧艺术创作表演方面的更新与变革。可以这样说,中国歌剧在戏曲、民歌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歌剧的种种优点才开始谱写自己的灿烂历史。因此中国歌剧女性主题的生成、发展与戏曲艺术尤其是女角文化既有着艺术创作上的偶然巧合,又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因缘。
从整体布局考虑,《白毛女》借鉴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来表现喜儿的天真无邪,用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的音乐来刻画喜儿的反抗精神,形成了歌剧的主题音乐。但是多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要形成一个统一风格,其中存在着矛盾。京剧的西皮、二黄、徽腔、梆子腔以及昆腔等不同地域戏曲音乐的成功综合,又成为歌剧家们近距离的参照。而京剧中以梆子腔、昆腔作为演唱高腔的艺术表现手段,用于突出剧中女主人公——白毛女的刚烈性格并强化歌剧的戏剧性表现,极具借鉴意义。
在突出音乐的民族色彩方面,歌剧家们既广泛采用民歌素材,又兼顾各地民歌的地域性特点。如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与戏曲同属于黄河流域音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可以充分体现歌剧音乐的多样性。采用这些风格差别小、易综合、与剧中人物贴近的民歌和戏曲素材,可以较好地实现音乐风格的整体统一。
创作中,艺术家始终坚持戏曲与民歌多元并举的原则,并在挖掘、继承与加工创造的基础上寻找灵感和突破口。如喜儿的曲调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主题音乐,但又渗透融合了秦腔、道情戏中的滚白并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机整体。
1945年6月,经过多次整理、改编后的新歌剧《白毛女》首场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之后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白毛女》像插上了翅膀,飞遍了陕甘宁边区,飞向全国。同时,剧中喜儿的扮演者王昆、孟于、郭兰英等一批歌剧演唱家也名扬全国。(www.xing528.com)
直至1957年全国第一次歌剧座谈会,虽然使中国的歌剧家明确了歌剧与戏曲之间的界限以及相互关系,认识到了以前歌剧创作中戏曲化的偏激,但是由于新歌剧《白毛女》在歌剧界的巨大影响,以至于影响到中国歌剧几代艺术家,并且对今天的歌剧艺术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能量。
纵观中国民族歌剧创演历程,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从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末,就女性主题来说,像《红霞》《红珊瑚》《壮丽的婚礼》这一类,主要是学习传统戏曲音乐而创作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则是一种直接继承《白毛女》的艺术经验并加以发展丰富的歌剧样式。
值得注意的是,歌剧界许多演员或来自戏曲行当,或后来专门学习研究戏曲,比如郭兰英、王昆。这两位女艺术家作为将中国传统戏曲、民歌巧妙对接的成功范例,创造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尤其是女性角色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传统,并且这个光荣的艺术传统之后又被代代传承下来。
任桂珍曾主演《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歌剧,20世纪50年代曾向郭兰英学习。彭佩莹曾首演歌剧《红霞》,20世纪50年代初向郭兰英学习,后又向豫剧大师常香玉学习。王玉珍曾主演歌剧《洪湖赤卫队》,万馥香曾首演歌剧《江姐》,她们都曾对传统戏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践和探索。李元华原为京剧演员,主演过歌剧《白毛女》,孙丽英原为京剧演员,主演《白毛女》《党的女儿》。
中国歌剧学习和借鉴戏曲的艺术经验,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成功和发展,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歌剧所独创的极具文化色彩的“戏曲民歌多元综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品貌、独异的美学品格以及恢宏的审美气势。
历史的事实已经向我们昭示:由于中国戏曲与歌剧的文化情缘是那样的亲密和难以割舍,因此一定会相濡以沫地继续下去。而这个美好的艺术情缘所创造的话题和故事也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