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能过滤声波,继而增强及调整最终发出的声音的对象都可以称为共鸣器。共鸣器通常都具有中空可以容纳空气的腔,并有着自己天然的振频。
一个共鸣系统的体积大小、形状和开口,以及材质是决定音质和音高的三个重要因素。共鸣器体积越大,振频越小;共鸣器体积越小,振频越大。另外,能容纳空气的共鸣腔越大,音高就越低;而共鸣腔越小,音高就越高。共鸣器的形状和开口可以决定音高和音质,因此球形带大开口的腔体所发出的音高就会高。但是,如果在那个球形腔体上加上一段颈部,音高就会降低。
最后,共鸣器的组成成分和表面都能通过促进或阻碍潜在的泛音而影响发声的音质。比如,金属和肉体因为各自材质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回音效果。总的来说,坚硬的表面会反射更高的泛音以至于声音会变得更明亮,而柔软的表面则会吸收快速、短波的振动,于是所发出的音质也就更柔和而甜美。
声音共鸣器由以下几个区域组成。
(一)胸及声门下气道
因为肺部充满了海绵状的、具有吸收力的物质,故肺不能算作共鸣腔。但是,歌手们还是能感受到胸部的振动感,尤其是在演唱低音以及深沉洪亮的音时。这样的振动感其实是肺和胸腔内的强制性交感神经振动所产生的感觉。声门下气管强硬的表面以及支气管的气道同样也可以使之成为共鸣器,但是歌声需要多少量的共鸣才能被增强暂时还没有科学证据。
(二)喉(www.xing528.com)
尽管喉腔很小,但喉可以算作一个小型的共鸣器,甚至还有可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森德伯格(Sundberg,1977)曾提出过有力的证据说明共鸣是在喉头圈处形成的,那是恰好位于声带上方、会厌软骨下方的一个空间。科学家们推测,这一空间可能是专业歌手歌声中能听到的“银铃般”声音的来源。
(三)咽及口腔
喉咽和口咽共同组成了最大的共鸣腔,对音质的影响也最大。喉咽,从环状软骨底部一直延伸到会厌软骨的顶部,同样也包含喉头圈在内。口咽体积更大,从会厌软骨顶部一直延伸到软腭。许多老师所说的“打开喉道”指的就是这两个空间很大共鸣腔的组合体。紧挨咽部的口腔是最为多变的共鸣器,主要是因为其位于不停活动的舌头和下颌的位置。
(四)鼻腔和窦腔
紧靠着软口盖(软腭)上方并延伸至头颅底部的腔体是鼻咽。鼻腔开口的开合主要是由软腭括约肌以及与软腭相连的肌肉来控制的。这个肌肉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些辅音的发音以及元音的音色状况。尽管关于一对鼻腔能够产生的共鸣效果及质量到底如何仍然存在争议,但训练有素的歌手表示在唱得好的时候能体验到或是真实或是错觉的鼻腔的共振。体验到的感受通常被称为鼻腔(头)共鸣,有时候也被称为“弦音”,或者“银铃音”,这些词并不是用来描述鼻音的,鼻音是一种软腭下降时发出的不太理想的音质。应当十分注意的是,窦腔很小,通常是不能触及的(因为它们的孔径非常小),故它们不适于被认为是共鸣器。
最后所有成对的主要共鸣腔合在一起,组成的一个高度复杂且极其多变的共鸣系统,通常被称为声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