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音乐种类及流行越剧简介

戏曲音乐种类及流行越剧简介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四)越剧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也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黄梅采茶调”经过长时间的演唱、发展,影响不断扩大,又与三省毗邻地区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向戏曲形式发展,并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

戏曲音乐种类及流行越剧简介

(一)昆剧

昆剧又称“昆腔”,被称作“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现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其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剧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文学、表演以及声腔基础深厚,遗产丰富,在我国文学史、音乐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剧是由流传到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与当地的语音、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昆山腔”发展演变而成的。元末明初,昆山腔即在江苏昆山一带流传。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江苏太仓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造和革新,经过了10多年的努力,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形成昆曲唱腔体系,被称为“水磨腔”。不过此时的“水磨腔”只是清唱,还没有被运用到剧目和曲目当中。之后,作家兼音乐家梁辰鱼对昆山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总结,并为它写了第一部传奇——《浣纱记》,使昆山腔开始在剧目和曲目中得到运用。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剧的影响,很多文人学士争相用昆腔创作传奇,昆腔的学习者日益增多。而后,昆腔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二)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是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同时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从形成时期开始,京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历经千锤百炼,凭借自身独有的音乐、唱腔、舞台美术、武打和舞蹈等各种表演艺术手段以及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精华,因其独特的魅力被称为“国粹”。

(三)秦腔

秦腔又称“西秦腔”“梆子腔”“桄桄子”“乱弹戏”“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大戏”等,是我国陕、甘两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秦腔是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古老的剧种,起源于陕西,因陕西、甘肃古为秦地,故称“秦腔”。又因它的击节乐器是枣木梆子,所以又称“梆子腔”,而梆子打击的时候发出“桄桄”的声音,所以又将它称为“桄桄子”。

(四)越剧(www.xing528.com)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也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题材多为“才子佳人”戏,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越剧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黄梅戏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采茶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安徽、江西、湖北、福建、江苏以及台湾等地区。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此后经宋代民歌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戏孕育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采茶戏同出一源,原称“黄梅采茶调”,后来改称“黄梅调”。它包括产生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如《秧歌》《渔歌》《樵歌》《采茶歌》等,以及从外地流传到黄梅一带的民谣小曲,如《江西调》《凤阳歌》《桐城歌》等。“黄梅采茶调”经过长时间的演唱、发展,影响不断扩大,又与三省毗邻地区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向戏曲形式发展,并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后来。在安徽境内处于萌芽状态的黄梅戏逐渐东移到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怀腔”就是黄梅戏的前身。

【注释】

[1]闻一多.闻一多选集·神话与诗·说舞[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2]周青青.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