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中国传统演唱方法,解析民族声乐的气息调节

学习中国传统演唱方法,解析民族声乐的气息调节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传统唱法主要强调的是“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用的都是丹田气。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唱法之中,对于气的认知,重点都是建立于歌唱的感觉基础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

学习中国传统演唱方法,解析民族声乐的气息调节

(一)气息的运用

中西方在唱法方面都非常重视气息的运用,但是侧重点存在很大的差别,强调的角度同样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传统唱法主要强调的是“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用的都是丹田气。尤其重视的是“以脐为中心”“开肋绷胃”“缩小腹”,主要强调的是使用以下腹部作为着力点的气息去支持歌唱的发声,使气息能够变得浅、薄,声音细、窄、明亮、实在。中国的声乐艺术在换气与气息的调节上也存在着比较独到的特点,如蒙古族的“呼麦”唱法、藏族的“欧盖”唱法、朝鲜族的“喊嗓”唱法等。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唱法之中,对于气的认知,重点都是建立于歌唱的感觉基础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

(二)共鸣腔的运用

中国的民族唱法,因为各个民族语言特点以及审美习俗的差异,歌唱的时候通常都是共鸣中心放于前口腔之中,重点强调的是口腔、鼻腔、头腔等上部的共鸣,而对于咽腔、胸腔的共鸣则使用得比较少,用气方面重点是要做腹式呼吸法。(www.xing528.com)

共鸣的中心通常都是比较靠前的歌唱方法,使声音同样也会缺少一种通畅感与浑厚度,声音的音量变得比较小,穿透力也相对比较弱,表现力在演唱时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咬字吐字

中国有56个民族,其语言系统比较复杂。就汉语而言,主要注重的是语言韵律,强调咬字的喷口以及字头、字颈的出声,字腹引长、字尾收声所构成的整个过程,充分运用多样化的咬字方法来体现出典型的韵味特点。重点强调发音需要服从咬字,“以字带腔,以字传情”,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宽咬字、靠前咬字的特征,而且口腔的前部动作幅度相对比较大,咽部共鸣产生横向感,咬字与发声的因素在转换层面相对比较慢,棱角也比较大,声音的点面非常合适,字声相互融洽,声音的个性比较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