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物联网技术在电力公司应用较早,现有的输变电状态监测、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统一视频监控等,都是不同形态的物联网应用。
以国家电网为例,目前电力物联网的架构如图11.29所示,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等3个层次及公共支撑技术。
图11.29 电力物联网体系架构
1.感知层
感知层支撑电力物联网基础设施,由多种设备包括环境量传感器、电气量传感器、电力开关状态传感器、电子标签、视频传感器及智能终端等对电网环境、电力设备信息进行感知测量,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方式实现对感知信息的传输,并由汇聚节点进行统一汇聚、分析、处理并上报,将最终的结果上报到应用层进行数据交换及相关决策。
2.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实现物联网设备对电力系统中各类测、感、调、信、控等采集的信息在感知层与应用层(服务处理端)的传输,包括公网、电力专网、无线专网等。网络层中,近距离采取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传输,远程通信采用光纤专网实现信息传输。此外,为适应智能终端和设备数量众多以及部署环境的千差万别,可以采用无线公网、无线专网、卫星通信等补充的通信方式。
3.应用层
应用层即电力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或控制中心,利用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实现对感知层采集的信息的集中存储、分布式快速处理及深度挖掘,形成决策或决策依据,提供智能化服务或可视化展现。
4.公共支撑技术
公共支撑技术主要包括电力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标识编码、标准规范等公共支撑技术。
具体到智能电表抄表业务,目前国家电网中的智能电表抄表系统架构如图11.30所示,主要由应用层的采集主站、传输层的通信通道和采集终端组成。
(www.xing528.com)
图11.30 智能电表抄表系统物理架构图
1)采集主站:包含营销采集业务应用、接口服务器、前置采集平台和数据库,一般单独组网,与其他应用系统以及公网信道采用防火墙进行安全隔离,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
2)通信通道:系统主站与采集终端之间的远程通信信道,主要包括光纤信道、无线公网信道、无线专网信道,目前电网中大部分情况是采取租用运营商无线公网的手段。
3)终端:安装在现场的终端及计量设备,主要包括专变终端、可远传的多功能电表、集中器、采集器以及电能表计等。其中,电表业务用户主要包括大型专变用户、中小型专变用户、三相一般工商业用户、单相一般工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公用配变等。
目前智能电表抄表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1)覆盖问题
为了满足广覆盖要求,目前智能电网通常采用2G公网或LTE专网,但这两种方案信号穿透能力弱,无法满足智能抄表的深度覆盖要求。为应对深度覆盖,通常搭配有线网络或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而这些方案都有各自的弊端。对于居民楼宇、工业园区和地下室等智能电表的主要应用场景,有线网络存在布线复杂、后期线路被破坏、易老化等维护困难的问题,而常见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ZigBee、蓝牙等)信号穿透能力弱,通信距离一般只有几十米,若要覆盖一个地区,则部署成本较高。另外,工作在非授权频谱,可靠性和安全性较差。
(2)容量问题
智能电表是一种典型的物联网应用,用户终端量大,对网络容量有较高要求。目前,TD-LTE电力无线专网和2G公网主要面对的是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互联网高流量业务,信令开销较大且传输冗余多,不适合智能电表这种小数据量、业务频次低的LPWA业务,因此无法满足容量要求。在目前的抄表系统中,可以通过加入集中器作为中继的方式来缓解容量问题,但是会增加部署成本。
(3)业务应用问题
基于目前的智能抄表系统架构,绝大部分场景都需要集中器设备,需要多跳收集信息,这种复杂的方式制约了业务采集频度及互动需求的发展。随着费控业务、高频数据采集、双向互动等新型业务需求的涌现,越来越需要电表直采的部署方式,使电表通过一个网络直接与主站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减少中间环节,能够支撑更多新型的业务需求,也可以节省大量集中器、采集器等设备的投入。
基于上述智能抄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急需一种能够解决深度覆盖、具备海量用户接入能力、成本低的LPWA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抄表行业中,在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节能减排、客户满意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城市电力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分析不同群体的用电习惯,促进科学合理地指导电网建设和改造,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和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