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的基础支撑平台包括互联网络、广播网络、网络融合、信息安全、数据中心。
(1)互联网络
无论是无线网、局域网、广域网还是全球网,都建立在基础网络拓扑结构之上,主要结构有星型结构、树型结构、扁平化网络结构、分布式结构、混合型结构,如图11-20所示。
图11-20 基础网络结构
现有互联网络协议是IPV4,下一代互联网络协议是IPV6。
无线网络为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方便,如手机电视、手机视频聊天、手机网络游戏、手机视频会议、家庭数字网络、无线传输视频和图片等大文件,无线网络硬盘、电子邮件等。
(2)广播网络
NGB包括业务支撑技术、承载技术、管理支撑技术、核心共性技术。业务支撑技术包括融合业务平台、业务运行平台、业务互通平台、业务分发平台、业务交换平台、业务运营环境;承载技术包括骨干网技术、城域网技术、接入网技术、终端技术、核心传输技术、核心设备;管理支撑技术包括网络状态监管、域内业务合法性监管、跨域业务服务质量监管、域内业务监管、内容监管、安全管理、码号和地址管理、域名和证书管理;核心共性技术包括高速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新一代有线和无线接入及组网技术、NGB异构组网和跨层设计、NGB网络体系结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技术、NGB的QOS保障技术、NGB网络安全技术、中间件技术、移动性管理技术。
(3)网络融合
未来网络是集合了广播网、电信网、互联网三大主流信息网络以及新兴热点网络功能的融合网络,应同时提供公共业务服务、个人业务服务以及行业应用服务等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应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移动多媒体业务等多形态的信息服务;应具备数据挖掘分析、智能识别、热点推荐、用户个性化推荐等功能。未来网络是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并具有可靠、可信、可管控的安全网络,是一种智能融合媒体网。
智能融合媒体网基于“单向广播+双向网络+智能引擎”的立体架构。
智能融合媒体网还可以实现有线、无线、卫星的统一架构,构建有线+无线+卫星的立体化混合网络,建立天地一体、全网协同传输的机制,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
(4)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的实质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尽可能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渗透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信息安全性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安全体系总体架构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及其承载的信息、数据的安全,需要采用硬件和软件两种技术措施。按照计算机网络系统体系结构,信息安全体系也可分为7个层面:物理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传输安全、应用安全、运行安全、管理安全。
传统的网络安全系统防范措施有:防火墙技术、基于服务器的安全措施、加密技术、其他安全措施。全媒体对网络安全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据传输中的加密与认证、整体网络安全监控。(www.xing528.com)
安全管理中心(SOC)是一种安全集中管理的形式,由安全管理中心技术平台、安全运维组织架构、安全管理中心运维流程组成。安全管理平台通过其基于服务的分布式核心提供多种分布式的技术去支撑“安全体系结构”中的各种安全组件(安全子系统)协同运行,这些安全组件在分布式平台中以面向服务概念的虚拟化存在称为“安全中间件”,因此整个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加载和开发各种不同的安全中间件(或安全引擎),能方便地加入新的安全产品和技术。
信息内容安全监管中的关键技术有:
①文字信息内容检测。利用短语和关键词的匹配检索进行安全检查,即在文本中进行比对和查找违反信息内容安全规定的短语或词语,以发现不良信息。
②分级管理信息内容。给信息对象添加一个由权威机构认可的相应的分级标签,并根据此标签在接下来的信息利用和传递过程中进行满足策略的过滤或其他处理。
③智能识别。包括语音识别和图像检索,语音识别技术可直接处理网络中的语音信息或将其转换为对应的文字信息进行处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通过对图像的视觉特征,如形状、纹理、颜色、脸部等局部进行特征提取和表达,同时采用多维度的索引等方法进行识别处理。
全媒体内容安全监管的范围从网络与内容安全向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道德与传统文化冲突等方面扩展。需要不断开发相关安全技术,并完善制定监管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完善互联网内容安全立法,建立互联网内容安全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推进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推行自我审查和行业自律,加强内容监控软件的部署和研制,加快内容分级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5)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作用是存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海量全媒体内容,便于访问查询。数据中心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
集中式数据中心包括:物理集中、硬件/数据整合、应用整合三个层面。物理集中是指将IT资源集中到几个数据中心,进行实时管理,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器和网络等资源更易于维护和管理;硬件/数据整合是指减少网络设备和服务器数量,实现集中存储,平衡系统资源,帮助客户更高效地使用IT环境、提高性能和提升应用可用性、增强数据和网络的可用性;应用整合是指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格局,将分散的应用模块整合到一套应用系统中,以便更好地利用容量。
分布式数据中心是指在地域空间上分布在同一城市的相距较近的多个数据中心或超出同城范围的相距较近的多个数据中心。分布式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元中心、Webservice、网络等。传统的数据中心是将真实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搜索与下载。数据元中心存储的只是对下级的各个服务器请求进行处理,建立不同空间地域的数据间交换等服务;Webservice对外发布API及其接口描述信息,不必关心下级数据中心的具体实现及平台特性;网络提供基本的Web服务功能和数据提取服务。
分布式数据中心可采用网状和树状结合的技术结构,网状连接中任何两个数据中心之间可互相连接,树状连接中各数据中心有主次关系,如图11-21所示。
图11-21 分布式数据中心
图11-21中,A1数据中心有空间数据库服务器A1,需要提供对A1数据库访问的Web服务,B1数据中心有空间数据库服务器B1,需要提供对B1数据库访问的Web服务。A1数据中心数据库服务和B1数据中心数据库服务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需要通过元数据服务器A、B来协调通讯,从而建立A1与B1之间的逻辑连接,进而实现数据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数据中心先将需要发布的数据在元数据库服务器中处理请求,再将数据发送出去。
分布式数据中心的元数据库服务器与下属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建立一定的关联,一种关联是上级到下属数据中心订阅信息,这就需要在下属数据库服务器中添加元数据中心的订阅访问数据;另一种是下级数据库服务器访问上级元数据库服务器,这就需要各数据中心元数据库服务器添加本数据中心需要订阅的数据,其中关键是将需要下级订阅的数据与数据来源进行关联。如在市级数据中心发布、县级数据中心订阅,从而实现双向更新数据,即数据可以在不同的数据中心进行更新,更新方式为异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