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原理:终身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教育原理:终身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终身教育的兴起终身教育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发展于60年代。“终身教育是正在使整个世界教育制度革命化的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观念。”[2]终身教育的兴起,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尤其是关于幼儿和成年人的智力及学习能力的新的研究成果,对终身教育的推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样,以根本改变各级教育的结构、职能、方法和内容的终身教育便应运而生了。(二)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终身教育的兴起

终身教育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发展于6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终身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战略规划,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终身教育是正在使整个世界教育制度革命化的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观念。”[2]终身教育的兴起,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1.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走上了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道路。这些国家都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造,试图通过教育的改革来促进民主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些国家特别注重通过扫盲运动及成人培训来提高民族的素质。同时,在各发达国家,由于争取人权的民主运动的高涨,人民大众要求在教育上实现真正的机会均等,迫使这些国家对教育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与范围,采取了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使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得到了更好的结合。

2.生活状况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了对更高的文化生活的追求,使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可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作时间相对减少,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要求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同时,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高龄者所占比例增大,他们的继续学习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

3.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教育。一是知识总量的增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总量快速增加。据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推测,知识在十九世纪大约每隔50年翻一番,到二十世纪初30年翻一番,到五十年代10年翻一番,到七十年代5年翻一番。据美国史学家德克里·普赖斯统计,1965年全世界科学期刊已突破10万种。随着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一个人即使花费毕生精力也不可能掌握人类全部的科学技术知识,即使是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掌握,全靠学校教育这段时间也远远不够。二是科技的应用时间缩短。不仅科学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而且从科学技术到实际应用的时间也在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大量应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中,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了适应生活、生产发展的需要,职业变换更加频繁。现在每年都有许多职业在消失,同时又有很多新的职业在不断涌现。据统计,各种重大发现发明十六世纪不过26项,十七世纪106项,十八世纪156项,十九世纪540项,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961项,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年中,新的发明与发现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多。这就使得一次性学校“充电”已成为明日黄花,为了适应职业的变动,人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3]三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以及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电视、录音机、广播设备的造价大大地降低,这些大众传播媒体也开始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个家庭可通过这些大众媒体经常得到大量的信息,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走出了四面围墙的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大众传播媒体的存在也促进着不同教育部门的结合,以及各种教育方法的结合。”[4]而且,“由于这些传播媒介,教育正在从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它不再局限在学校里,也不再在某些固定的时间内教学了,学校以外的活动已经开始了”[5]。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因为它打破了各种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壁垒,并且尽力根据个人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形式。

4.自我认识的深化(www.xing528.com)

终身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过程贯穿于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整个人生的各个阶段,是以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为基础的。尤其是关于幼儿和成年人的智力及学习能力的新的研究成果,对终身教育的推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早期儿童学习的潜力有了新的认识。人类的许多重要的行为和反应的形成,在人的早期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较为有效的发展期,即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关键期,某些素质的发展就会非常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成人学习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的智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这主要取决于他是否不断地学习。反过来说,智力的发展又是他继续学习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智力与学习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对早期儿童和成人智力与学习能力认识的深化,为将人的一生都纳入教育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5.传统教育的弊端

不可否认,传统的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在看来,传统的教育制度已日益显示出其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传统教育仅限于学校教育阶段。这种教育将人的一生人为地分割成孤立的两个部分,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学校教育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人整个一生受教育的结束。这种把教育与生活相割裂的情况,既不利于人的发展和完善,也不利于人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再加上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希望不断充实和改善个人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传统学校教育显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第三,传统学校教育具有保守性。传统的学校教育内容基本上是已有的知识,并且认为青少年掌握以后即可享用一辈子。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的地位开始动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及少年宫以及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们的影响作用也非常大。因此,如何控制各种传播途径与工具,以使之与学校一道发挥最佳教育功能,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总之,传统教育本身存在不能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以及人的新的需要相适应等诸多弊端,社会需要一种新的能更有效地为其服务的教育。这样,以根本改变各级教育的结构、职能、方法和内容的终身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二)终身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该术语始见于1919年的英国教育文献,散见于20世纪20年代后,广见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其他西欧国家教育文献;1956年法国议会文献中也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瑞典一位经济学家提出过一种终身教育制度的设想。但是,终身教育作为有着相对明确内涵的概念并成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却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Paul Lengrand)做了关于“终身教育”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首次以“终身教育”一词概括了他所设想的新教育,并具体阐述了终身教育的意义、特点、目标、内容、方法与战略等。这是终身教育问题在国际性会议上讨论的开端。保罗·朗格郎明确指出,数百年来人们将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这是毫无根据的。他认为,接受教育应当是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直持续着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自从保罗·朗格郎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以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都有了较大的发展。1967年文化合作委员会提出了把终身教育作为它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并编辑、出版了有关终身教育的重要文献。1970年是终身教育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年。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届大会决定1970年为“国际教育年”,并将终身教育确定为重大努力目标,并在这一年出版了保罗·朗格郎的《终身教育导论》。在该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会议上采纳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用它来解释整个教育过程;同时,教科文组织将终身教育思想介绍给各成员国,作为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总的指导方针。1970年教科文组织着手的49项教育工程中,都跟终身教育有关。对国际教育年成果的评价表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这一年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执行的各项题目中的主题之一。1972年对终身教育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这一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各国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这个报告更加深入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意义,对世界各国的政府、教师、研究人员和行政官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召开了“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教师以外的人员对教育活动的贡献”和“从终身教育看教育内容”的讨论会和专家会议。1977年又召开了“使终身教育成为大学正规活动的一部分”的专家委员会会议。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以“思考21世纪的教育与学习”为主要任务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强调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钥匙”。[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上述活动深化了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也使终身教育成为影响深远的一种重要的国际性的教育思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