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不同的教育体系对教育内容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一般来说,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都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学校教育内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例如,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学校课程主要以“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的典籍作为基本教材,轻视反映生产斗争的知识。这是因为统治者不重视生产,当然也由于那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客观上还没有大量生产知识以教材的形式进行传授的必要。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是一样,古典主义教育内容一直作为学校的重要课程。
教育内容与人类科学文化成果息息相关,它实际上是人类科学文化成果引入教育中的结果。换句话说,学校教育内容来源于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文化成果。因此,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在14世纪以前,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课程,一般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到了14至16世纪,学校中增加了地理和力学;17世纪以后,又增加了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物理、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激光、海底开发等新兴的科学技术,逐渐纳入学校的教育内容中。
(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内容是为受教育者的学习服务的,因此在设置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及组织安排,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我们通常讲的“循序渐进”的“序”不仅是教材本身的“序”,而且也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序”。如小学生认识自然界主要是丰富感性认识,还不能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这些学科来教,所以小学课程设置一门自然常识课就可以了。即使到中学阶段实行分科教学了,学校课程中的各门学科同各门科学本身也有不同的序,前者是学科体系,后者是科学体系。因此,教材编辑工作要真正做到循序渐进,既要考虑到科学本身的逻辑顺序,更要考虑到学科或教材适合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力求做到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有机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