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也被称之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在教育领域,人文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价值取向。从哲学上看,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使美好的人性得以展示和发挥。在人性中,理性是人性中的灵魂,是人性的向导,是人的最高价值,人失去了理性,也就失去了人性中天赋的真善美原则。因此,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在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追求永恒化、理想化和人性化的教育目的,体现出明显的重精神轻物质、重个人轻社会的倾向。人文主义极为崇尚传统文化遗产,将古典著作视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课程的中心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经验学科。
人文主义思想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他将灵魂分为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智的灵魂三个部分,强调教育应使灵魂的三个部分都能得到满意的充分的发展,并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智——灵魂中的最高部分。孔子则提出了培养“君子”人格的教育目的观。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在教育上试图重新发扬古罗马“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资本主义新文化。其教育目的取向为:合理的教育应使人“灵肉一致”,“身心即美且善”;在教育内容上,以古希腊语、拉丁语和希腊历史为核心。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等。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兴起了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注重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旨在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教育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后来长期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或“德、智、体和谐发展”。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主要有德国的席勒、康德等。席勒认定:“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这最后的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9]康德则将教育目的认定为“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20]。20世纪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主要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想流派。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指出:“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人之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来自他作为人的本性。教育制度的目的,在这种制度还能够存在的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都是一样的,这个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21]他指出:“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起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22]永恒主义认为课程应当主要由“永恒学科”组成,极力倡导读古典名著,阿德勒还就此推出了“百本名著计划”。存在主义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它认为,在大众化、划一化、物化和机器化的机器文明中,人愈来愈非人化,愈来愈沉沦为“非本质的人”,并以把人从机器文明中解放出来为己任,宣称提高人存在的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人性化的教育目的集中体现在存在主义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培育上。萨特宣称,人的主体性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存在主义主张“自我生成论”,把人看成是由自己造成的产物;人的“自我生成”即人的自我选择,人是在存在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实现自我创造的,这是存在主义教育的第一原理。萨特主张的“自我创造”,海德格尔主张的“自我设计”等都表征了存在主义的“自我生成论模式”的教育观。因此,教育要使学生了解到“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人的情况和每人必须做的选择,而且教育是发展关于自由选择以及对选择意义和责任的认识过程”[23]。
(二)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是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宣称哲学的任务只在于描写记录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表面现象和关系,并以不超出人的感觉经验的“实证的”即经验的事实为认识的依据,认为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变化是实在的本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久不变;人性是社会的生物的,也是高度易变和可塑的;价值也是相对的、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和永恒的价值原则。教育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科学主义强调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在这点上,实用主义最具有代表性,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这一工具主义的真理论。科学即真理,真理的唯一标准即有用性,因此,科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有用性。科学主义“要学校教育更实际些,也就是说,使教育更能够处理普通人日常关心的事情”,其结果是“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的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加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于是,“教育就变成世俗的、科学的、实际的和技术的了”。[24]科学主义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功利性,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
科学主义教育价值取向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实科教育的代表斯宾塞。斯宾塞继承了英国资产阶级重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传统,批评旧教育专门注重用以虚饰身份、点缀生活的空疏性质,提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他深刻地谴责了当时教育中的现实情形:“在心智方面同身体方面一样,我们追求的都是装饰先于实用……那些备受人称赞的知识(指古典学科知识),总是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进个人福利的实际知识倒放在第二位。”[25]他说:“我们有责任把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慎重地针对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26]他所理解的完满生活的五项主要活动按重要程度排列为:“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地保全自己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活动;5.在生活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情感的各种活动。”[27]斯宾塞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知识的价值问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知识。”[28]他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如生理学、卫生学;其次则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如逻辑学、数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其他知识价值依次递减。斯宾塞根据他的五项活动和知识价值的重要等级安排教育内容,强调学校教育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为了培养科学精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论。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9]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他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30]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发现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学科结构运动。教育从进步主义的儿童中心主义转到了要素主义的科学中心主义,数学和自然科学成了课程的核心。正如梅逊所言:“一个刚入学的聪明儿童,越来越不被看作是一个未来的诗人、画家、音乐家、文学家、评论家、宗教领袖、哲学家、小说家,或者政治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把他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技师、工程师——一个工艺王国的预言家和牧师。”[31](www.xing528.com)
(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文主义从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角度提出了“灵肉一致”的价值取向;新人文主义则力图恢复纯正古希腊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以适应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永恒主义从人性不变的角度强调教育的永恒目的,引出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求,实质上是教育在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的一种应对方式;而存在主义则看到现代机器文明、工具理性对人性的摧残,从人性化的角度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人的主体性——自我选择,并倡导“自我生成论”教育模式。科学主义取向的兴起,是科学发展和科学功能日益突显的产物,也反映机器大生产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20世纪,科学的迅速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乃至道德规范的革命性变化。面对科学的巨大力量及其成果,人们日益尊重科学、信奉科学。20世纪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激烈竞争,更是助长了科学主义取向的高涨,因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思想,倡导培养科学精英。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其根本上是为了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帮助国家在“一场脑力战役”中保持“世界的领导权”。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长期以来的尖锐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矛盾。人文主义看到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性,注重人的理性发展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科学主义看到了现代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决定性影响,关注培养人的科学素养,同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正如两者同时存在着合理性一样,极端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和人文具有同等的作用,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但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不能解决价值问题。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在本质上并不是对立的。科学本身并不天然地包含着罪恶,罪恶恰恰在于人对科学的非道德的运用和人的物欲的恶性膨胀,在于人成了科学和物质的奴隶。在现代社会中,人自身的危机是最根本的、最危险的、最可怕的。正如格雷格所指出的,“世界生了癌,这癌就是人”[32]。1955年5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著名的《迈瑙宣言》中指出:在相信科学使人类通向幸福之路的同时,也要看到科学正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武器。《学会生存》宣称:“为了预防工业技术方面不合理的发展引起长期不利的影响,教育应该宣布一个人道主义性质的最终目的,从而采取步骤,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的危险。”[33]
人类需要一种完整的生活,个人向往一种和谐的发展,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两方面、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持基本的平衡,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必然趋向融合,这就是科学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方向的教育价值取向。它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最终目的。它所追求的是,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中促进人与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