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原理: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

教育原理: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最终目的是促成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并促成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最初,可持续性发展所针对的只是全球性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严重的资源短缺。“可持续性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

教育原理: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最终目的是促成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并促成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阐明了教育根据社会需要所培养的人才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教育通过丰富而充实的教育内容和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在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现代学校的教育内容虽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人的身心全面的发展都是通过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参加各种教育活动而逐步实现的。

(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一是指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化和个性化中的各个要素的和谐发展,二是指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以及身体和心理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和谐发展。教育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上,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建立在科学基础上配合有序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实现。如通过对团队精神与独立意识、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等的培养来防止社会化与个性化走向极端;通过体育活动与知识学习活动的转换、一种课程与另一种课程的转换、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等来协调人的身心的发展。正如教育在工业文明中具有促进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功能一样,在后工业文明中,教育也具有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如通过环境教育等以促进人们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大自然、关爱社会。

(三)促成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在巴西里约市召开的联合国大会明确将“可持续性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最初,可持续性发展所针对的只是全球性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严重的资源短缺。它呼吁人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要以牺牲自己的未来为代价换取今天的利益。“可持续性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www.xing528.com)

教育学角度看,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人们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又能保证其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源于人们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它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无异于对人精神世界的“乱砍滥伐”,最终只会使发展失去持久的动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表现为对自然、社会及人的持续发展有自觉的意识;表现为一个人的进取精神,较宽厚的科学知识基础,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表现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适应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不断增强。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为社会进步和个人品格完善而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实时反应能力和对新知识的即时吸收、分析和加工能力及知识的迅速更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这种可持续学习能力是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手段的综合产物。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新知;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难以大量汲取新知;不掌握获取信息的现代认知手段,就不能了解世界的变化。当今的教育已摆脱古代教育一次性培养终身受益的传统模式,而代之以终身教育,这是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

学校社会职能的特点

从家庭的眷恋中解放出来 第一,学校教育是儿童在家庭集体中获得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实施的。儿童在家庭里记忆语词、认识权威、发展亲情,达到某种程度的自律,然后才能够上学。而归属于学校这一集团以后,反过来又使儿童易于从家庭的骨肉之亲的眷恋关系中摆脱出来。在替代双亲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同许多同龄伙伴一起集体生活,儿童将掌握更高度的自律性行为。

普遍性成就 第二,儿童凭学校接受以追求成就为中心的社会化。在家族中,儿童同他的成就没有关系,作为一个儿童,受到亲人的呵护。上学以后,分阶段地对他们提出要求,并依其成就而给予不同的待遇。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进入了实力世界。儿童在以游戏为中心的同辈者集团(peer group)的关系中虽然也经验过这种成就,但不同的是,学校中的成就是受到成人社会承认、并且必须在成人社会中起作用的。第三,学校的社会化带有普遍性格。正如各门学科的学习所典型地表明的那样,它的成就具有打下科学和学问基础普遍性意义,儿童的阶层化和所处地位,是依据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而定的。

走向职业集团的社会化 第四,学校的社会化担负着向职业集团过渡的桥梁作用的职能。正如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曾经指出的,学校有课表和校规那样一些规则,指向学业这一限定了的目标而展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确实是同职业集团一样的组织,而儿童上学以后才经验这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是职业组织的“原型”。

[资料来源]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中文修订版[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3-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