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村庄风貌处于无序状态。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的新建、改建需求十分迫切。村民建房量大、面广、速度快,出于对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片面理解,以及设计引导的缺失,导致各地村庄风貌呈现凌乱无序、风貌失控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困境是:一方面,那些传统村落村民住宅虽然破败但具有与周边山水相协调的整体风貌特色,不过,由于生产力条件限制和生产关系特点,传统村落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乡村社会结构和宜居需求,大多数村民也无法接受其破败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陆续新建的村民住宅式样五花八门,这些新建村民住房虽然在设施水平和建筑材料方面已远远好于传统住宅,但是其风貌样式缺乏地方特色,有的甚至照搬照抄,或十分突兀,与环境格格不入,村庄风貌杂乱无章。这种风貌无序的现象和趋势,对于发展地方建筑文化和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村庄风貌导则的探索和凝练成为当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重点所在。一方面,需要调查研究和整理当地传统农耕文明时代乡村人居环境的丰富宝藏,提炼出先人在当时落后生产力条件下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智慧;另一方面,需要研究适合当今现代化乡村生活的物质空间建构,从而营造既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又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率先开展系统化编制村庄风貌导则的建设工作。早在2015年8月,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区委、区政府的倡导下,黄岩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处组织委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杨贵庆教授团队编制《黄岩区长潭湖地区村庄建设风貌设计技术导则》,并在导则编制的基础上开展“黄岩区长潭湖地区村庄建设风貌控制管理办法研究”。通过技术导则和管理方法的出台,规范长潭湖库区农居村庄设计,营造黄岩区西部乡村民居风貌,彰显村庄特色,因地制宜引导库区农居建筑风格与山水环境相协调,使之成为库区山水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美丽乡村和宜居黄岩建设奠定基础,积极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本书记录了这项工作的过程和成果。调研工作于2015年8月至10月展开,同济大学黄岩美丽乡村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师生开展了黄岩区长潭湖库区5乡2镇的村庄风貌现状调研,涉及屿头乡、上垟乡、平田乡、富山乡、上郑乡,以及宁溪镇和北洋镇。工作方案采用先制订研究框架,对文献资料作综合分析,然后在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乡镇各选取2个案例(其中老村和新村各1个)作为典型村庄进行风貌调研和比较。通过对该区域典型村庄现状村民住宅和景观资源的研究,开展问卷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然后进行设计分析,提取传统民居特色要素,对村落整体空间结构、单体建筑特征和设施环境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研究团队在整理和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导则条文、样式菜单和管控建议。
2016年6月2日,浙江省“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台州市黄岩区召开。全体参会人员对黄岩区的潮济村、沙滩村和乌岩头村进行了现场考察;主管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浙江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农办主要领导,杭州市、宁波市及县市区相关部门,加上7位专家,共177名正式代表参会。在此项风貌调研工作基础上编辑成册的《黄岩村庄建设风貌控制设计技术导则探索》作为大会材料分发。
项目组形成的规划设计成果《黄岩区长潭湖地区村庄建设风貌设计技术导则》,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7年度院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018年1月颁发证书),并获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村镇规划类)三等奖(2018年3月颁发证书)。成果获奖是对项目组的肯定和鼓励,也促使研究人员产生把这一成果正式编撰出版的想法。
本书分为“研究篇”“导则篇”和“调研篇”三篇。其中,“研究篇”分三章阐述村庄风貌特征的物质要素及构成方式,长潭湖地区村庄建设风貌特色形成的过程及原因,以及长潭湖地区村庄建设风貌的营造思路;“导则篇”针对长潭湖地区的村庄建设风貌控制,提出导则条文、样式菜单和管控建议;“调研篇”列入了风貌导则和管控办法编制的任务要求、调研问卷和长潭湖地区5乡2镇的村庄建设风貌调研报告,详细记录黄岩长潭湖地区村庄发展的一个历史切片,也为后来者研究当代中国村庄发展历程提供真实的档案。
各章节主要撰写人员如下:第1章,杨贵庆、王祯;第2章,杨贵庆、宋代军等;第3章,杨贵庆、戴庭曦、宋代军、黄璜等;第4章,杨贵庆、宋代军等;第5章,杨贵庆、宋代军、开欣、宣文、章丽娜、蔡一凡、蔡言、张梦怡等;第6章,杨贵庆、宋代军等;第7章,张凌、彭艳艳等;第8、9章,杨贵庆、王祯、黄璜、万成伟、开欣、宣文、章丽娜、蔡一凡、蔡言、张梦怡、王艺铮等。全书由杨贵庆统稿。(www.xing528.com)
在本书付梓之际,正值我国各地全面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国家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脱贫之后的乡村将面对乡村振兴的新里程。从现在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为达到“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目标而努力。乡村发展的生态宜居、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要求和内容,需要通过村庄物质空间环境建设来承载。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更需要具体的村庄建设风貌控制的技术指导,以便更好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奠定美好的物质空间载体。因此,编撰本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希望该设计暨教学实践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地方传统村落风貌特色,保护、传承乡村文化基因,并在村庄规划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方风貌特色具有借鉴作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德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0年6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