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亭仁巷港是太湖和大运河之间主要的泄水通道之一,几百年前在现迎湖村二组和十六组之间建有一座石桥,习惯上被称为“张泥桥”“张义桥”,其实,这座桥本来的名字叫作“张仪桥”。2008年重建这座桥时,终于将桥名改了回来。
关于这桥名的由来,还要从北宋开始说起。
那时范仲淹任苏州知府,传说范仲淹到任之后,在原府中的公差队伍里严格挑选,留下了部分公差,其中有望亭彭华乡五都三图的一名叫张仪的人。
张仪高个儿,长方脸,威武雄壮,办事认真且武艺高强。范仲淹外出巡视和办案总是把张仪带在身边。有时范仲淹派张仪单独处理公务,张仪总能把事情办好,因而深得范仲淹的信任。
有一次张仪跟随范仲淹去枫桥白马涧办案,遇到一伙地痞流氓寻衅滋事,持刀行凶。为保护范仲淹免受伤害,张仪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制服了歹徒。在搏斗中,张仪右手被歹徒砍成重伤。
回到府里后,范仲淹请了苏州名医给张仪疗伤,并给张仪放假回家养伤。
张仪在家养伤期间,范仲淹特地带了两个随从前往张仪老家探望。
到张仪家,张仪父母亲正在给儿子换药包扎。范仲淹看到张仪伤口愈合得非常好,十分高兴。张仪的父亲连忙给范仲淹倒水冲茶,并对范仲淹说:“我儿办事毛手毛脚,不注意安全,连累大人了。大人工作繁忙还特地来寒舍看望我儿,我们全家万分感激,谢谢大人关心。”
当时正值麦子成熟的夏收农忙季节,范仲淹和他们聊起了家常。问起当年麦子的收成,家中粮食够不够吃,家中养了多少头猪和多少只羊……(www.xing528.com)
中午收工时,范仲淹看到村民正在用菱桶把河对岸收割的麦子往家运,菱桶在河中一晃一晃非常危险,一不小心要翻到河里。张仪的父亲告诉范仲淹,因为河上没有桥,村民平时过河和搬运农作物都靠菱桶。范仲淹听了沉默不语,心想河上没有桥实在不方便,如果有座桥就好了。
范仲淹回到府里,村民用菱桶过河的险情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自个儿出资给张仪家乡造一座桥。
张仪伤愈回府以后,范仲淹把造桥的想法告诉了张仪。张仪高兴地跳了起来,连声说: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范仲淹把造桥的具体事项一一交代给张仪,张仪连忙赶回家,把范仲淹造桥的事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个个兴高采烈,并准备开工建桥。为了感谢范仲淹的恩德,乡亲们商量决定给桥起名“范公桥”。
经过几个月,建桥工程即将完工,范仲淹来到工地了解建造情况。他一看到桥面石板两侧刻了“范公桥”三字,连忙说:不行,不能叫范公桥,我看桥名要改一下。他思考了一下,说:这桥应该叫“张仪桥”,因为我同张仪有缘分,你们托了张仪的福,所以才在这里造了一座桥。范仲淹说完,乡亲们都拍手赞成,一起喊:张仪桥,张仪桥!谢谢张仪,谢谢范大人!于是就给桥起名“张仪桥”。
几百年来“张仪桥”虽经多次重建,但世代相传,张仪桥的名字一直保存至今。
口述人:周云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