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望亭乡村每到傍晚都能听到“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前清清”的敲更叫喊声。
望亭镇西的敲更人叫陆宝根。他从小就开始敲更,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坚持敲更,于是人们不叫他陆宝根,而叫他“陆更声”。一听到他的敲更声,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知道陆更声又来了,于是都会跑到灶门前看一看,掀起水缸盖望一望,才放心去睡觉。因而望亭镇西的农村很长时间内都没发生过火灾。陆更声一直敲到头发白,走不动路为止。
陆更声家境贫寒,父亲有病在家不能干活,全靠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做蒲鞋和编草鞋,由父亲逢“四啷”(集市)背到街上卖了维持生计。
陆更声从小就勤快懂事,他十分羡慕人家的孩子能上学读书,自己也一心想读书识字,无奈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于是他在帮父母料理家务的同时,抽空经常到村西头一个大户人家窗外听老先生教小孩子读书识字。后来被老先生发现了,感到这个孩子好学有出息,就免费让他进去听课。
小更声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他人聪明,又非常刻苦认真。两年内,他学完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论语》等课本,还练成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小更声家到望亭集镇必须过一条河,河上没桥,每次上街过河只能坐菱桶摆渡到对岸,十分不方便。有一次小更声的父亲从街上卖完蒲鞋回家,乘菱桶过河时由于风大雨急,菱桶被风吹翻,小更声的父亲掉到河里,活活被淹死了。
父亲死后,乡亲们捐钱捐物,帮助小更声顺利地把父亲的后事办了。
自从失去了父亲,小更声好像长大了不少。他懂得了一个道理,人活着要多做好事、善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他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报答乡亲们对自家的关怀照顾之情。因此,他一直坚持义务为乡亲们打更报平安。(www.xing528.com)
小更声知道是河上没有桥,才造成父亲的不幸身亡。自从父亲去世以后,他一直为乡亲们的出行担忧。陆更声长大以后,为了方便乡亲们安全出行,避免父亲的悲剧重演,决定在河上架一座便桥。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乡亲们商量以后,乡亲们都非常支持他。陆更声左思右想,画了草图,准备在河流最窄的地方造桥。
他把自己屋后的大树锯下,又把竹园粗壮的竹子砍下。树木打桩做桥基,竹子编成竹排做桥面。在乡邻们的帮助下,一座竹木便桥很快造好了。从此乡亲们过河上街再不用为乘菱桶而提心吊胆了。陆更声为大家造桥的善举受到乡亲们的称赞。
后人为了纪念陆更声,把他为乡亲们造的便桥起名叫“雀官桥”。因为“雀”就是麻雀的雀,是最小的鸟。陆更声为百姓敲更、造桥保平安,是为百姓服务的最小的“官”,所以把桥取名“雀官桥”。后来被误称为“雀干桥”。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雀官桥名代代相传。后来桥坏了修,修了又坏,竹桥变石桥,石桥又变钢筋水泥桥,可陆更声为民造桥的故事却永远流传在人民心中。
口述人:朱福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