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亭镇南河港中段偏西有一座桥,原名叫“两瑞桥”,可后来却被误读叫成“雨端桥”。这是怎么个事呢?
相传在北宋时,北方有一户姓郑的人家。户主叫郑积德,原是个皮匠。他养了五个儿子,原来家境殷实,可五个孩子都不争气,饶他郑积德平时省吃俭用,可孩子们成天挥霍浪费,特别是分家以后,老父亲创下的家业,不经几年就几乎被败个精光,最后瓦房也被拆掉还赌债了。老母亲就这样被他们活活气死了。郑积德看到自己创下的家业,最后是这样的结果,懊悔得很。眼看儿子们是指望不上了,郑积德看中了大儿子家的一个六岁的儿子郑启蒙,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于是他决定带这个孙儿一起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把想法告诉了长子。长子这时自顾不暇,躲债还来不及,哪里管得了老子和儿子,就同意了。
于是郑积德带着孙子,靠着仅有的私蓄,一路向南,来到了望亭南河港中段。他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操起旧业,靠给当地的居民制作皮具为生。为了管好孙子,郑积德就把郑启蒙送进了私塾。开始时,孩子玩惯了,读书并不上心。郑积德一看急了,心想如果这个孙儿再培养不好,那么郑家就彻底完蛋了。于是他就去求私塾先生张本清,把自己家的事情都告诉了张先生。张先生闻言,也感慨系之。第二天,他没有教郑启蒙读《三字经》,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寒号鸟”的故事。
他说:传说从前在南阳山有一种奇怪的小鸟,名叫寒号鸟。这只小鸟有四只脚,它只会走路,不会飞翔。夏天是寒号鸟最快乐的日子,它全身长着美丽的羽毛,鲜艳夺目,满山百鸟都羡慕它。所以寒号鸟经常得意扬扬,到处寻找其他的鸟比美。其他的鸟劝它学飞,它觉得太苦了;劝它积粮造窝,它还是觉得太苦了。它一边抖动全身的羽毛,一边大声唱着歌:“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秋去冬来,寒风呼啸,雪花飘舞,别的鸟儿都换上厚厚的羽毛防冻,迎接寒冬的到来,而寒号鸟与其他鸟不同,一到冬天,它全身美丽的羽毛都脱落精光。晚上,全身光秃秃的寒号鸟,只能躲藏到山的石缝中避寒。凛冽的寒风不断袭来,这时它全身哆嗦,嘴里不断喊着:“好冷啊!好冷啊,我明天一定做个窝。”但寒风一过,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这时的寒号鸟却又忘掉了昨天的寒冷。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到了腊月,连续下了几夜大雪,冰天雪地,寒号鸟再也找不到食物,也没有窝,最后冻死在雪地里了。
张先生又说:你们家也是一样啊,你爷爷辛辛苦苦把你爸爸拉扯大,可你爸爸和几个叔叔都像寒号鸟一样,只顾眼前快活,落得现在这样的结果。你想要将来也像他们一样,也做寒号鸟吗?(www.xing528.com)
郑启蒙听了,不禁泪流满面,从此他奋发图强,认真读书,和爷爷相依为命。经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考上了进士,被派往江西某地任知县。因为顺路,于是他决定回到望亭生活过的地方来看看。听说这里的农田麦穗出现一株九穗,池塘里的莲花也开出了并蒂莲,大家都说这是双重祥瑞。于是他决定助银,在望亭家门口的这条河港上造座石桥,既是便民,也是纪念祥瑞,桥名就叫“两瑞桥”。没几年,桥造好了,虽然郑启蒙远在异地为官,可是他听说桥已造好,还专门写了一篇碑文,请人带到望亭,勒石以记其造桥之缘由。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他乘轿路过此地。由于前几天下过雨,桥板边上的字被泥水遮住了笔脚。乾隆看了一眼,随口读道:雨端桥。皇上身边的文官马上用笔记下“雨端桥”三个大字。
地方小官明知皇帝读了别字,也不敢争辩。乾隆走后,他们更是索性把桥名铲掉,新刻上了“雨端桥”几个字,还见人就讲:“皇上有令,南河港上那座石桥,叫‘雨端桥’,大家不要说错了!”从此,这座桥再也不叫“两瑞桥”了。
口述人:郑民德、柳国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