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活动内容指向在市场经济中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状况,因而对于旅游业、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产品开发实践来说,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目前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怎样影响旅游者的需求。探究旅游本质实际上也是因为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之带来了阶层变化,新阶层的典型特征、消费偏好、高知识文化程度等都将对旅游本质的追问锁定在文化探寻与认同上。
李春玲⑴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研究中指出,中国城镇的消费分层形态基本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状,大约3/4的人都位于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这表明在城镇社会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消费中产人群。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都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课题组经过长达30个月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形成了《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的著作。该著作⑵指出,尽管仍然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中国官方在正式的文本中尚未使用“中产阶级”(middle class)的概念,使用“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再或“中间阶层”的概念是一个常见的替代。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业已出现并获得了官方的承认。在2002年完成的一项研究中,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达8000万人;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则指出,自2001年起的未来5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而原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2001年在新加坡的一次讲演中,更是大胆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之多。
孙英春⑶也在研究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阶层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最核心的内容。社会中间阶层的迅速扩张使得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掌握和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陆毅学等学者的研究还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趋向:未来社会中占人口大多数的将是社会的“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将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稳定的社会力量,“中间阶层”的文化需要或“趣味”也自然而然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弥散和渗透开来。正如何晶针对中国的分析:“中间阶层”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具有较强的消费实力,是理想的市场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阶层,他们引导消费,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可以引起社会跟从行为,从而拓展市场。因而,在这个层面上也可以说,充分认识到未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将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中产阶层的特征
(一)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特征为介于激情与理性之间⑴
(1)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型,生存必需性消费已“非必需化”。
(2)享受性消费增加。凡勃伦曾提出“炫耀性消费”的论点,即中产阶层消费讲求享受与奢侈;布迪厄、费塞斯通也认为新兴的中产阶层是传统节俭消费文化的背叛者,是享乐主义至上者。对于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消费状况的调查也发现了这种享受性消费的增加态势。
(3)个性化与阶层性消费趋同正在形成,表现为现代消费最为张扬自我个性与认同的成分也随之增加。对于商品的选择,中产阶层表现出更多的对符号性商品消费的倾向。
(4)超前、理性的消费观念突显,因此中产阶层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消费更加接近,追求自我表现、独特风格的个性化消费与获得愉悦、彰显地位身份的炫耀性消费也在这一群体之中率先产生出来。
(二)从物到符号,在消费中注重品牌消费
品牌消费是符号消费的集中体现,体现着对物的偏好与符号消费的综合追求。“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如果说消费的符号指的是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的话,那么,符号消费是将消费品作为符号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
(三)消费空间的区隔形成,中产阶级开始追求生活品味与格调
在消费的分化中,消费空间的分化是一个最为直接也最为明显的方面,不同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消费观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消费中心。同时,由于不同的消费场所、消费环境给人的感觉不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消费环境、消费空间也成为现代消费中人们消费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消费空间本身也成为商品的一种附加符号,甚至有时消费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消费符号。当消费空间本身成为附加符号或者本身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后,消费空间本身就更加显现出分类的功能,正如齐美尔指出的,空间本身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意义。福塞尔早年对于美国不同社会阶层间分化与间隔问题的研究表明:生活品位与格调已经成为美国社会阶层最好的标识,虽然目前中国城市中产阶层还远没有走到这一步,但那也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向。
(四)中国中产阶级比非中产阶级更多地接触图书(一种更冗长和更具有知识容量的信息载体),也比非中产阶级更多地接触刊物
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中国新中产阶层在现阶段的文化消费上已经与其他阶层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他们的文化消费初步呈现出这样几种类型特征:专业研修型、信息获取型、消遣娱乐型、旅游运动型。
(1)专业研修型:在中国新中产阶层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已很巧妙地建立起一种关系,因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成为现阶段中国新中产阶层阅读的第一需要。专业研修已经成为新中产阶层文化阅读的首要特点,尽管这些人进行专业阅读的出发点不同,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对自身的知识储备有着与众不同的紧迫感却是一致的,故而他们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使自己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又给他们以一种成就与自豪感,进一步确立了他们对自身地位与声望的期许。
(2)信息获取型:信息获取型也可称为知识博览型,这一特征比专业研修具有更为宽泛的适应性。一方面,他们要保证可能对他们的工作前景密切相关,同时也会与个人的财富积累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中产阶层又是一个十分重视交往的群体,如何在日常交往中引起话题,如何就大家关心的事情进行沟通,如何展现自己丰富的知识与独到的见解,都是中产群体自我形象塑造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对信息或知识的获取都是新中产阶层日常阅读的又一大共性。
(3)消遣娱乐型: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让人们体会舒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人们以往单调划一的生活也因大众传播手段的多元与生活服务设施的增加而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为此,许多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可以放松大脑、松弛神经的文化业余活动,娱乐与消遣成为中产阶层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通常这种娱乐消遣形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传统式与时尚式。
(4)旅游运动型:利用节假日出门旅游与定期的运动健身正日渐成为中产阶层文化生活中方兴未艾的新型项目,同时它们也是中产与非中产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的所在。事实上,旅游活动除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之外,也可以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旅游活动中,通过寓乐于教的方式、通过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领悟等,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其文化资本储量。
仇立平⑴也指出,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西方社会,资本已经不再是稀缺性生产要素,但是技术、管理和劳动(人力资本)开始成为稀缺性资源。稀缺性生产要素的变化是和贝尔提出的著名的“中轴原理”有关的,即在后工业社会中,知识“是组织新技术、经济增长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中轴”,并且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知识的阶级就是专业技术人员阶级,拥有这种由知识而转化的生产要素的是专业技术人员阶级。在后工业社会,管理者阶级、资本所有者阶级和专业技术阶级成为主导地位的阶级,和资本、技术是一种稀缺性、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有关。他的观点虽然是从探讨阶级分层的社会学角度提出来的,但一方面进一步肯定了中国中产阶层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指出了对旅游消费实践有意义的支点,即中国中产阶层是基于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阶层。
二、中产阶级的特征深化——“创造阶层”的提出⑵
2002年,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城市学家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多年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畅销专著《创造阶层的兴起》,随后又出版了两本相关主题的书,引起了研究者和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弗氏的主要观点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美国社会阶层构造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劳动阶层(working class)和服务阶层(service class)之外,兴起了一个新的创造阶层(creative class);他还认为,创造力是对原有的数据、感觉或物质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新的有用的东西的能力。创造阶层的人们富有创造力,他们常常有创新或发明、喜欢自主灵活、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属于创造阶层的人士有两类:“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包括科学家、教授、文学家、艺术家、演艺员、设计师、建筑师、引领潮流的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院及其他影响社会舆论的人士等),以及“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士”(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医生及其他知识密集行业的职业人士)。2002年,美国创造阶层已有3000万人,占劳动力市场的30%,他们是塑造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实际上,弗氏所提出的创造阶层不过是原来中产阶级的另一个称呼而已,只不过,他在提出“创造阶层”这个概念的时候,强调的是这个阶层的创造能力及他们对城市和区域未来发展的深远作用而已。
三、社会结构分化的结果——“新旅游者”出现
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旅游者也出现了变化。目前在旅游研究中,纷纷提出了一个新的探讨热点:“新旅游者”。
Alan Fyall⑴等指出,大多数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学者都认为旅游者正在发生变化,并认为这种新变化就在于旅游者在各方面都日益成熟,虽然所谓的“新旅游者”还没有成为目前广泛讨论的主题,但这种趋势还是不可遏制的。“新旅游者”主要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深思型”旅游者。10年前就有专家和研究机构预测未来的旅游消费者将是各类“附加价值的探索者”和“深思型”旅游者。就旅游业来说,这种变化强调的是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兴趣从源自“被动乐趣”到源于“主动学习”,这种变化是兴趣的转变,普遍的兴趣都在于主动而不是被动的休闲娱乐。从思想意识上看,“深思型”旅游者是所谓的主动价值,也可以说是思考价值或学习价值的载体。第二种成熟的新型消费者类型被称为“聪慧型”旅游者。如果说“深思型”旅游者主要伴随着后现代知识的增加和可利用而出现的话,那么“聪慧型”旅游者则主要是后现代知识商品化特征的产物。“聪慧型”这一名词和“深思型”一样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聪慧型”旅游者往往会把旅游看作是一笔交易,其中经济交易的价值是关键特征,“聪慧型”旅游者本质上不是单纯的旅游者。
对于“新旅游者”来说,最关键的是消费不是外在事物的本质,而是旅游者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东西”,其意义不在于外在事物本身,而是他们在阅读经验时的思想决定的。用Campbell的话来说,个体可以被视为极具想像力的艺术家,他们从回忆或是当时的环境中引发想像,然后重新安排或进一步激发想象,从而带来更多的乐趣。20世纪80年代在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进行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结果。很明显,旅游者在参观蜡像馆时获得的满足感不是由于蜡像的逼真,而是源于他们对蜡像所代表的人的回忆、感觉和感情。
马东升⑴在对“新型旅游者”研究中指出: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提高了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对旅游目的地景观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旅游者不仅需要通过观赏游览景区景点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同时他们更渴望在参与和体验旅游项目时学到新知识、拓展视野,新型旅游者需要的是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应该根据新型旅游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不同设计销售紧扣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并开展相应的情感营销,使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引起旅游者的遐想和共鸣。
深刻理解了目前中国社会结构、旅游者正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对于旅游本质的探究不仅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活动是人们的一种文化体验、探寻和认同,这对旅游产业建设和产品开发方向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在产品开发中要注重对文化的策划和体现,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产品开发中文化符号的嵌入和彰显,体现不同的品位和趣味,正确使用空间的社会意义。正如《中国中产阶层调查》⑴中所指出的那样:在经济资本相似的情况下,能显示出人们“尊贵”身份的,非文化消费上体现出来的品位莫属。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文化系统提供着具有共享意义的符号,定义了一个社会角色及其期望的模式化或制度化体系,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取向因社会地位和社会群体的不同而呈现系统性变化。(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