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俞樾《诸子平议》校勘術語研究成果

俞樾《诸子平议》校勘術語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書共計有298條平議爲校勘文獻衍文。《劄迻》中多用“某字無義,當是衍文”、“某(疑)衍文”的格式來表示,而較少說明致衍原因。《讀書雜誌》、《劄迻》校勘倒文時,多用“某當作某”直接標明校改後之正文。(三)脫文《平議》校勘內容中屬於脫文的有178條,一般用“奪”或“脫”表示,基本格式爲“奪某某字”、“脫某某字”、“今奪之”、“今脫之”、“脫”、“奪”等。

俞樾《诸子平议》校勘術語研究成果

(一)衍文、衍字

《平議》中使用“衍文”這一術語的有192條,基本格式爲“某字衍文(162條)”、“某爲衍文(19條)”、“當爲衍文(11條)”;使用“衍字”這一術語的有57條,基本格式爲“某衍字(32條)”、“衍某字(25條)”。全書共計有298條平議爲校勘文獻衍文。例如:

(53)子綦爲我延之以三旌之位。(《莊子·讓王》)

俞氏曰:“綦”字衍文。此昭王自與司馬子綦言,當稱“子”,不當稱“子綦”。(《諸子平議·莊子三》P376)

(54)莫窺形於生生鐵,而窺於明鏡者,以覩其易也。(《淮南內篇·原道》)

俞氏曰:《太平御覽·服用部》、《方術部》引此文,竝無“覩”字,是“覩”爲衍文……(《諸子平議·淮南內篇一》P588)

(55)愚款端慤,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荀子·修身》)

俞氏曰:自“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以下八句,文法皆同,此獨多“通之以思索”五字,與上下文不一律,據《韓詩外傳》,無此五字,當爲衍文。楊注曰:“愚款端慤,多無潤色,故合之以禮樂。”不及“思索”之說,是其所見本未衍也。(《諸子平議·荀子一》P228)

(56)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施於積。(《列子·說符》)

俞氏曰:“施”衍字。蓋卽“於”字之而複者。《呂氏春秋·慎大篇》亦有此文,正無“施”字。《諸子平議·列子》P322)

(57)與其有說也,不若尙羊物之終始也,而條達有無之際。(《淮南內篇·淑真》)

俞氏曰:“終始”下衍“也”字。“不若尙羊物之終始,而條達有無之際”,兩句一氣相屬。今衍“也”字,則文義隔絕矣。(《諸子平議·淮南內篇一》P587)

俞樾往往通過異文、上下語義對照等發現並指出文獻正文中的衍文現象,有時還分析出致衍的各種原因。考察《平議》全書,在298條校勘文獻衍文的平議中,計有85條平議列舉出致衍原因,其中包括涉上下文某字之而衍、涉上文(上句)而衍、涉下文(下句)而衍、涉注文而衍等幾種情況。例如:

(58)天地之經,生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至西方之中,而所養大成。(《春秋繁露·祭義》)

俞氏曰:“生”衍字。蓋卽“至”字之而衍者。(《諸子平議·春秋繁露》P540)

(59)君曰:我愛之信。答曰:臣亦愛臣之信。(《韓非子·說林下》)

俞氏曰:上“信”字衍文也。君曰“我愛之”,“之”者,指鼎而言,君固愛鼎不愛信也。涉下句而衍“信”字,則義不可通。(《諸子平議·韓非子》P421)

(60)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荀子·非相》)

俞氏曰:“極禮而褫”文不可通。疑“禮”字衍文也……此“禮”字乃楊氏增出以解“法數”之誼,非正文有“禮”字也。今作“極禮而褫”卽因注文而衍。(《諸子平議·荀子一》P236)

(61)今知氏大國之君寬者。(《墨子·天志下》P95)

俞氏曰:“知”字衍文。蓋涉上句“吾以知天下之士君子”、“何以知天下之士君子”兩句竝有“知”字而衍。(《諸子平議·墨子二》P187)

《平議》校勘中,先說明衍文現象,然後再具體說明致衍的原因。《讀書雜誌》對校勘中的衍文現象往往直接說明致衍的原因,通常採用的基本格式爲“某上不當有某字,此涉上文(下文)某某而衍”、“某字衍,蓋涉上下文某某而衍”、“某(字),涉注文而衍”、“某字衍”、“衍某字”等。《劄迻》中多用“某字無義,當是衍文”、“某(疑)衍文”的格式來表示,而較少說明致衍原因。

(二)倒文

《平議》校勘內容中屬於倒文的有127條,一般用“某(字)當在某(字)之上(之下)(38條)”、“某文倒”、“傳寫倒(57條)”,或用“本作”、“當作”直接指明所校之正文。例如:

(62)發一端,散無竟,周八極,總一筦,謂之心。(《淮南內篇·人間》)

俞氏曰:“總一筦”三字當在“周八極”之上。蓋言發於一端,而散於無竟,總於一筦,而周於八極。猶下文所云“執一而應萬”也。兩句倒,失其義矣。(《諸子平議·淮南內篇四》P642)

(63)此四者,用兵之禍也。四禍其國,而無不危矣。(《管子·兵法》)(www.xing528.com)

樾谨按:此當作“四禍具而國無不危矣”。“具”、“其”形譌,“國而”文倒耳。(《諸子平議·管子二》P26)

(64)其隂陽之審度,故一寒一暑。(《列子·周穆王

俞氏曰:“審度”二字,傳寫倒,本作“其隂陽之度審”。下句云“其昏明之分察,故一晝一夜”,“度”與“分”對,“審”與“察”對,以是明之。(《諸子平議·列子》P312)

(65)五種無不宜,其立後而手實。(《管子·地員》)

俞氏曰:兩句傳寫倒。“其立後而手實”,本在“五種”句前。(《諸子平議·管子五》P93)

(66)智伯求地於魏宣子,宣子弗欲與之。(《淮南內篇·人間》)

俞氏曰:“弗欲與之”本作“欲弗與之”。下文“求地而弗與”卽承此而言。《戰國·趙策》作“魏桓子欲勿與”。(《諸子平議·淮南內篇四》P643)

李案:本條只用“本作”標明校正後的文獻,比較校勘前後之文,可以斷定屬於倒文。

《讀書雜誌》、《劄迻》校勘倒文時,多用“某當作某”直接標明校改後之正文。

(三)脫文

《平議》校勘內容中屬於脫文的有178條,一般用“奪”或“脫”表示,基本格式爲“奪某某字”、“脫某某字”、“今奪之”、“今脫之”、“脫”、“奪”等。例如:

(67)當若尙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墨子·尙同中》)

俞氏曰:若字衍文。“不可不察”上奪“說”字,“此”下奪“爲政”二字,當據下篇補。(《諸子平議·墨子一》P174)

(68)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老子·六十二章》)

俞氏曰:《淮南子·道應篇》、《人間篇》引此文並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是今本脫下“美”字。(《諸子平議·老子》P157)

(69)《詩》曰: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荀子·天論》)

俞氏曰:“何恤”上本有“禮義之不愆”五字,而今奪之……(《諸子平議·荀子三》P265)

(70)元元至碭而運照(《淮南內篇·本經》)

俞氏曰:高注曰:“元,天也;元,氣也。”分兩字爲兩義,殊不可通。疑正文及注均。正文本曰:“元光至碭而運照。”注文本曰:“元,天也。光,氣也。”《俶真篇》曰:“弊其元光而求知之於耳目。”此“元光”二字見於本書者。高彼注曰:“元光,內明也。一曰:元,天也。然則此曰“元天也”,正與彼注同。疑彼亦有“光氣也”三字,而今脫之也。(《諸子平議·淮南內篇二》P605)

此外,在子書校勘中,《平議》還有用“闕文(26條)”表示脫文,例如:

(71)故國以爲力,君以爲力,吏以爲力。(《賈子·大政上》)

俞氏曰:此下有闕文,以上文例之可見。(《諸子平議·賈子二》P572)

(72)使不能爲惽,惽而忘也者,皆受天禍。(《管子·四時》)

俞氏曰:“使不能爲惽”下有闕文。據上文“使能之謂明,聼信之爲聖”,則此文當有“聼不信爲忘”六字……(《諸子平議·管子四》P71)

《讀書雜誌》一般使用“當有某字”、“脫某字”、“某當作某”等;《劄迻》用“某上疑當有某”、“疑有脫文”表示校勘中的脫文現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