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及城市空间优化目标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及城市空间优化目标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缓解兰州市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市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及城市空间优化目标

1.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发展绿色能源体系

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由目前的“高碳”向“低碳”转型。其一,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抑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传统产业要进行低碳改造,通过提高钢铁、有色、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限制水泥、冶炼等高碳行业的规模,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的落后产能,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防止“双高”行业借机反弹、过度发展。其二,发展低碳产业,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延伸,通过生态设计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其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产业发展的高端、高效、低耗,坚持扶优扶强,坚持聚集发展,强化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集中力量优化提升一批产业园区功能与水平,抓好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大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智能电网培育力度)。

针对兰州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现实,充分发挥兰州市可再生能源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资源,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研究煤炭的高效洁净开发和利用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自给能力。编制和完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改善能源结构,限制高碳能源在社会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因此,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是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兰州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化生态城市,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为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提供环境承载。对整个城市进行规划布局,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规划,加快兰州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与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同时和城市功能分区相适应。目前重点要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搞好南北两山的绿化,在两山范围内建成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和都市农业的多重景观。规划建设环城山地公园,继续实施“两山建公园”工程,通过增加人工植被的多样性,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逐步将目前以“生态绿化、水土坚持”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地整治提高为乡村公共绿地。利用黄河水资源,把黄河两岸和两山绿化结合起来,建立起两山与黄河构成的三大纵贯东西的绿色景观带。通过洪道整治,把连接两山与黄河的排洪沟绿化起来,形成一条横连南北的绿化带,使整个城区形成一个纵横交错、林水相依的绿色生态网络。搞好南北滨河路的绿化,规范设计一些公园、小游园及绿化走廊,进一步增加绿地和水面面积。加强社区、单位的附属绿地建设。在行道的树池中种植草皮,以遮盖裸露黄土、增加绿化面积。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

低碳城市要形成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完善、创新发展低碳社会的产业体系。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就要切实地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模式,延长资源性生态产业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为低碳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兰州市作为重工业城市,应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文件,制定适合本市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合理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实实在在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应与政策法规结合起来,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法规,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机制,以循环经济法制的理念推进工业新型化。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在于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从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缓解兰州市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明确各个行业的循环经济引导模式,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整合、提升、改造一批重工业企业,推广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清洁生产,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建设一批循环典范的经济园区,通过产业聚集、产业耦合、产业链延伸,在园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能量、物质的合理、高效转换,使循环经济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

3.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

低碳技术主要是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既是提升地区未来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高碳发展的老路和老的高碳技术模式,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在其外部环节上:一是要建立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科研投入机制。目前,我市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三是要推进国际合作,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能源技术和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总之,市政府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低碳技术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兰州市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要从体制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国内成果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高起点跨越式的低碳技术发展。

同时针对兰州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现实,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在充分发挥兰州市可再生能源优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资源,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无碳和低碳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的前提下,重点研究煤的高效洁净开发和利用技术,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兰州市应以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从组织体系、对象体系、投入体系、服务体系四个层面,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投入为基础、服务为保障、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www.xing528.com)

4.强化经济手段,推广节能产品

兰州市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内持续支持节能的方式方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金融机制,制定向节能减排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引导行业和企业的低碳转型和实际运作。

(1)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发展低碳经济。政府除了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外,还应单独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加强监管,结合预算绩效考评,确保资金的用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挪用。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落后区县淘汰落后产能给予财政支持和奖励,同时要求政府安排配套的财政资金,确保淘汰力度,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在政府机关年度考核中加入环保产品采购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考评,增加对环保产品的强制性购买规定,并确定环保产品采购的规定。

(3)给予环保产品适当的价格补偿。考虑到环保节能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增加了环保成本,政府作为消费者和环境保护责任人,应当对环保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适当的价格补偿,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4)采取对消费者进行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采取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地方政府在公交、出租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了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兰州市应该紧紧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开发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设备,如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大型输变电设备、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