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自引大工程修建供水以后,先后将原有的压砂地和旱地开发整理为水浇地,并通过平整坡地、填埋沙坑和人工凿山等方式开发新增了大量耕地,这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生态景观格局和农业种植模式,粮食产量在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生态问题。如压砂地表层砂土在平整剥离修整为水绕地时,由于技术和知识的欠缺,导致肥力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层被剥离掉,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性能退化。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地表植被遭严重破坏,生物链断层,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兰州新区内工矿用地主要是一些砖瓦厂和水泥厂,占地比例很小,加之该地区土壤污染物扩散能力强,遭到污染和破坏废弃的土地很少,所以近年来没有较大规模的土地复垦。
兰州新区规划有的未利用地,主要集中在南部低矮的荒山丘陵一带,作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荒山土地整治项目也是兰州新区重点工作之一,因此,要强调重视科学的土地开发,为生态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后备土地资源。今后,兰州新区在建设过程中,村庄整治拆迁,工矿用地复垦,耕地综合整治、荒山整治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都会相继施行,要充分认识到土地整治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利与弊,力争釆取积极有效的开发政策与措施,确保新区建设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兰州新区的土地开发建设将影响到生态环境、资源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包括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及累计潜在影响。有利影响有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提高兰州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秦王川周边城镇的城镇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不利影响有人口集聚及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将增加区域废水排放量,加重区域“三废”的污染负荷,同时生活、交通、旅游及工业废气的排放将影响空气质量等;累积潜在影响有生态系统改变可能产生潜在、累积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地下水、土壤盐渍化及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周围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新区的发展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正面影响,同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但通过城镇绿地景观及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可以减轻或消除负面不利影响。
1.水资源环境分析
兰州新区范围内无天然地表水径流分布,只有在降水集中季节,暴雨形成暂时性洪流汇集在低洼的沟槽中,但很快消耗渗漏和蒸发,降雨较大时可形成向盆地外泄的洪流。兰州新区所在的行政辖区永登县境内主要河流有庄浪河与大通河,均为黄河支流,兰州新区内的灌溉和生活用水绝大多数是靠这两个河流供给。兰州新区人工水利工程主要为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
设计灌溉面积57300 hm2,设计引水流量32 m3/s,年引水用量充足。引大入秦工程在秦王川盆地内的渠系工程有东一干渠及十六支渠和十七支渠,年均调入川区4.43亿m3的新水源,除解决农业灌溉2亿m3外,剩余2亿m3可供约120万人口使用。工程年供水期191天,是兰州新区内的最主要给水工程,广泛用于农林灌溉、生态用水、部分城镇及农村生活用水。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兰州新区可供水资源量是3.99亿m3,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兰州属于特大城市,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5000~8000 m3。对于秦王川地区,考虑属于缺水地区,需要加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每人183~292 m3。水资源承载力主要是指区域水资源供给所能养活的人口数。水资源承载力按公式:可供人口=可供水量/单位人口综合均用水量,初步计算兰州新区基于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为136万~218万人,因此新区水资源数量可以满足新区规划到2020年人口达100万人的用水目的。
水环境污染排放方面,新区用水环境主要是受大通河影响。根据《甘肃省地表水环境容量汇编》,大通河永登县段水环境容量相关数据可知,兰州新区的水环境主要影响指标均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同时,依据国家颁布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引入兰州新区的大通河水质综合评价为Ⅲ级,能适应兰州新区未来的发展。
兰州新区内地下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承水,另一种是潜水。水位埋藏较深,绝大部分地段为30~50 m,含水层富水性较差。水质情况:其中承压水超标略轻,有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4项监测因子超标,超标率均达到100%,最大浓度占标率最大的为硫酸盐,达到433%;潜水各项污染物浓度超标较为严重,有总硬度、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5项监测因子超标,超标率均达到100%,最大浓度占标率最大的为硫酸盐,达到858%。由此可知,区内地下水水质较差,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等因子超标严重,无法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
2.土地资源分析
兰州新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类型,平川、梁峁、沟壑及河谷地貌发育,地形开阔,地势平坦,规划面积达806 km2。主要为引大灌区的农业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单一,荒地和农用地比重大。目前建设用地主要是村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现状较少,现状建设用地占兰州新区用地比例不足6%。生态保育区及不宜建设用地328 km2,占42%,多是位于兰州新区东南和西部的荒山丘陵。总体上看,兰州新区土地资源充足,是目前兰州市土地资源最大的发展地区,有足够的人口承载空间,但由于土壤贫瘠,土壤次生盐渍化趋势较严重,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的态势。东南和西部山体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纵横,城市东西向扩展成本较高,需对地形进行改造,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逐步面临较大的压力。
区内土壤环境污染源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塑料地膜和包装材料等,以及居民的生活垃圾。选取区内山丘台地、旱地及水田3个土壤环境监测单元,对3个单元土壤的砷、铜、铬(六甲)、镉、铅、锌等因子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知3个监测单元的所有监测项目均达标,可以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区内土地潜在肥力中等或偏低,有效养分低下,质地多为壤质,土层一般较深厚,有不同程度的制约因素。如虽有灌溉条件,因受水源、资金或渠系配套限制,不能充足灌水或适时灌水,排水不良;土壤属性凉,漏水漏肥,热量不足,水土流失,某些品种作物不能成熟;土层深厚,熟化程度较好,耕性适中,上层质地轻,下层较重,有利保水保肥。
3.大气资源分析
兰州新区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夏无酷暑,秋季温凉。年平均气温6.9℃,一月平均气温-7.3℃,七月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300~350 mm,年蒸发量1880 mm;全年平均无霜期139天,年日照量1744~2659小时,日照率60%;最大冻土深度约1.1 m;农作物一年一熟;夏秋多东南风,冬春多西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 m/s。(www.xing528.com)
区域内二氧化硫小时浓度在0.001~0.01 mg/m3,日均浓度在0.004~0.02 mg/m3;二氧化氮小时浓度在0.003~0.102 mg/m3,日均浓度在0.007~0.054 mg/m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污染物浓度均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碳氢化合物小时浓度在0.06~0.96 mg/m3,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TSP日均浓度在0.01~0.84 mg/m3,PM10日均浓度在0.01~0.78 mg/m3,在所有监测点均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2.8倍和5.2倍,这说明新区整体空气环境质量状况是由浓度严重超标导致的。
兰州新区规划总面积为1744 km2,规划控制面积为821 km2,根据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20年的空气质量状况要维持在二级以上,其中二氧化硫二级标准年日平均浓度限值为0.06 mg/m3,二氧化氮二级标准年日平均浓度限值为0.04 mg/m3,PM10二级标准年日平均浓度限值为0.78 mg/m3,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取平均值为4.2。
事实上,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的指标均小于二级空气标准要求,兰州新区空气质量符合二级质量标准,排放量的平均值均小于兰州新区废气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总体而言,兰州新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非甲烷总烃完全达标,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两种污染物尚有较大的环境容量。PM10及TSP浓度超标较严重,这主要是受春季沙尘暴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所致,但总体均值尚能满足二级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同时兰州新区地缘开阔,多风天气将有利于污染物的输送,污染物扩散系数高。
总结以上分析,环境承载力反映的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不出现明显损害人类活动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大能力。综合考虑研究区内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现状,从土地、大气和水资源三个方面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通过评价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找出影响环境主要指标的可承载程度,为兰州新区如何可持续利用土地提供借鉴性的风向标,同时为进一步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指导性意见和思路。
在遵循兰州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建设策略的基础上,参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以及甘肃省环保局出台的《关于新区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指标评价体系》,分析评价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论证水资源的供给,土地开发建设的适宜性与强度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可行性,为兰州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控政策,以保证兰州新区发展战略顺利开展。
正因为兰州新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较大,是兰州“走出河谷”构想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兰州新区重点发展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着力围绕石油化工、水性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电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现代物流八大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努力打造百亿级、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着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重点引进原油炼制、精细化工、乙烯生产、丙烯生产和水性材料等产业项目,打造以兰石化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以科天化工为龙头的水性材料产业链。
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引进石油化工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数字化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通用机械及零部件、物流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项目,打造以兰石集团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
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引进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装备电子、光电制造、航空电子等产业项目,打造以正威集团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中国四联为龙头的光电制造产业链。
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引进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加工等产业项目,打造以佛慈、和盛堂、新兰药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着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充分利用兰州新区气候干燥、电力充沛、电价较低等适宜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重点引进数据中心、信息资源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联创智业园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打造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枢纽中心为龙头的大数据产业链。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引进冷链物流、仓储物流、物流供应链、连锁配送等产业项目,打造以天水元通、中外运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产业链。
特别是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兰州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14年7月获批成立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目前已实现封关运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以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口商品展示销售为抓手,着力引进“两头在外”的外贸加工企业。
同时,兰州新区正在积极申请设立自由贸易园区,具体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有望成为第一批内陆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试点。未来几年,兰州新区将着力突出深化产业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加快通道建设、打造开放平台四个重点,努力把兰州新区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生产资料疏解基地、工业产品生产基地、职教人才培训基地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