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由于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兰州市区的耕地资源十分稀缺。现在兰州市已经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产业较大规模扩散,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张,建设用地占用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川地的需求比例较高,而这些用地又都是城市的主要农业基地,用地矛盾十分显著。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有限,与快速扩展的城市发展趋势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兰州市主要建设用地分布在河流阶地和部分坪地、台地上,并正在向河漫滩扩展。而高级别阶地,由于黄土坡地稳定性差,切割严重,不宜近期开发。因此,市区如果增加建设用地,必然会损害绿地面积或者具有绿地功能的农业用地,降低城市生态功能。另外,由于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兰州市的大气污染也较为严重,兰州市的盆地地形,气象条件为风速小,静风频率高,冬季逆温现象出现的频率高达90%,使得大气对流、湍流运动变弱,稳定的天气系统占主导地位,空气中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作用受到抑制,空气中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作用较弱,加上被裸露山体所包围的盆地地形特征,城市空气经常出现被污染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兰州现有的产业结构出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就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事实上,《兰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了兰州新区对于兰州整体发展的“引擎”功能,这一功能的长远目标则是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发展纲领,使兰州新区成为新常态下兰州城市长远发展的中流砥柱。
《兰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兰州新区应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建设九大产业园区,打造六大产业集群,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到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生产总值基本翻两番,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三纵三横一联”快速路系统和“四纵四横”城市骨架路网系统,加快公路、铁路、航空建设,构建集运输组织、中转换乘、装卸存储、多式联运、辅助管理服务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信、消防设施、地下管廊、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石化、装备制造、南部综合、机场北、飞地经济、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行政文化、科教研发九大园区,谋划与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化运营模式与管理水平的中外合作产业园。通过园区平台着力构建六大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延伸乙烯、丙烯、芳烃、C4/C5、0清洁油品及下游延伸产业五大产业链,发展丁基橡胶、乙丙橡胶、聚酯、聚碳酸酯、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力争启动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改造,建设国际一流标准的化工产业园。到2020年,石油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紧盯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离散化制造方向,着重发展新能源装备、交通装备、工程装备、智能化农业机械、电机与电梯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六大领域,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配套,提高成套能力和外向出口能力。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60亿元。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光电材料、功能性材料、高分子材料,力争在新材料关键技术和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打造以科天化工为龙头的水性材料产业集群,以正威、北大众志、四联、润晶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材料与光电材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紧密结合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依托全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兰州生物制药的研发优势以及中成药的品牌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建设西部药谷,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生物医学工程四大领域,打造西部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制造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种植、加工、物流、展示、体验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花卉、林果、蔬菜加工业和牛羊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清真食品、啤酒及方便面等产品。加快建设清真产业园。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信息及IT产业: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全省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西部一流的大数据存储灾备中心和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建立面向中亚、西亚与欧洲国家的金融结算数据中心、商品贸易流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到2020年,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产值达到60亿元。
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高标准实施兰州新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建成“职业教育园区”,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1所以上,学生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建成兰州一中、兰州六十一中新区分校等寄宿制优质特色高中4~5所。加快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1所三级综合医院,1所二级中医医院,2所二级综合医院,每个社区建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成兰州体育中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000张。不断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在每个社区建成1~2个文化活动室。
从更深层次来看,根据区域开发理论,兰州应借助“一带一路”的宝贵历史禀赋与机遇,将为兰州新区与老城区打造而统筹发展。
区域开发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空间上,任何一个区域的开发首先从一些点开始,这些点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发展成为增长极。由于增长极的投资环境优于区域中的其他地方,因此,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产生吸引力,产生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极化过程,这一阶段就是增长极开发阶段。增长极开发一般适用于落后地区或经济稀疏区,这些地区一般具有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开发程度较低,区内经济支柱主要是第一产业和传统产业,且区内中心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规模差,不能组织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经济联系)及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沿交通线联结成轴线,沿此轴线会逐渐形成一条产业密集带,随着轴线不断发展壮大,轴线会不断向外扩展,在新的地区再现上述点轴形成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区域开发就是“点-轴”开发。“点-轴”开发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程度不高、地区布局框架尚未形成的地区,这时区域发展水平处于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过渡阶段。其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交通便利,区内的中心城市在本区起着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区内必须有若干条连接中心城市和其他地区的交通干线(水陆或陆路交通干线)。随着区域发展程度的提高,开发轴线数目也逐渐增加,多条轴线纵横交织形成了经济网络,这就是网络开发阶段。网络开发适用于较发达或发达地区,其区域整体经济已达到高度发展的成熟阶段,地区经济差异缩小,区域城镇密布,点与点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进一步的,就兰州的实际发展而言,“点-轴”系统模式在这里表现为区域开发过程中是以各级中心城镇作为不同等级的开发重点,以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充当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物质载体,通过交通干线改变地区或地点的运输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而改善其经济地理位置,使交通沿线地区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区位,依托城镇和交通沿线良好的区位优势,将人口、生产要素、经济活动等集聚在城镇和交通线组成的轴线上,形成发展轴,通过发展轴的扩散作用,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及其发展中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兰州-新区城市区域为石质山地,黄土峁沟谷与河谷川台地交互分布的地形严重限制了城镇的规模发展,当城镇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用地将会十分紧张,加剧了各类建设用地间的矛盾。而且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内城镇主要以河谷型城镇为主,河谷环境容量小,冬季逆温天数多,生态环境限制性强。兰州是城市区域的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城市空间容量和环境容量很低,城市空间结构没有达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城市过早地发生了集聚不经济现象,这种集聚发展是一种不充分的集聚,这个时候扩散作用就会起到主导作用。城市扩散是有选择的扩散,选择的对象一般是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尤为突出,河谷地带和交通沿线的区位条件较好,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和交通沿线,兰州-新区城市区域的重点城镇都是河谷型城镇,除了河谷以外,交通沿线地区就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城镇的资源、要素、经济活动等就会在交通沿线地区扩散,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就充当了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的物质载体,随着产业沿交通沿线的集聚,就形成了以城镇为核心,以交通沿线为纽带,不同的具有密切的分工和协作联系的产业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发展轴。根据目前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城镇的分布和产业的布局可以明显地发现地理环境对兰州-新区城市区域的“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起到了塑造作用。受地理环境的阻隔,城镇大多发源于河谷地带,交通线将河谷内的城镇串联起来,沿河谷延伸,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地理环境塑造了一个外部形态类似“点-轴”系统的区域空间结构,这种形态结构促进了“点-轴”系统的区域开发模式在兰州-新区城市区域的形成,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点-轴”系统模式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共同构建合理有效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因此,可以说“点-轴”系统模式是兰州新区城市区域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最优区域开发模式。
从“一带一路”的广义层面来看,兰州新区城市区域适合发展以兰州、新区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包兰-兰青-青藏经济带为纽带的“点-轴”系统模式。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包兰-兰青-青藏经济带是贯穿我国西部七省区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就位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包兰-兰青-青藏经济带相交的“X”形地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是联系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和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通道,包兰-兰青-青藏经济带是联系内蒙古、蒙古和俄罗斯的重要通道。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包兰-兰青-青藏经济带交汇形成的“X”形地带是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城镇和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有城镇53座,占城市区域城镇总数的78%,GDP总产值占城市区域的90%以上,该地区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优势产业众多,目前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能源、化工、轻纺、食品等为主的轻、重工业和以生物工程、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应当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发挥交通枢纽及东部入新、青、藏的“咽喉”作用,积极利用区外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本区与区外经济的合作,利用区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弥补区内经济资源的不足和市场空位,在参与区际分工和区际竞争中发挥本区的比较优势,增强本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构建“两心、两带”的“点-轴”系统模式。(www.xing528.com)
总结以上分析,长远来看,兰州新区的“引擎功能”将会促进兰州城市的整体转型,这也依然体现在《兰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即将兰州市建设为:
(1)现代商贸中心。提升现有市场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引进战略性投资、知名企业和先进业态,大力推进商贸流通聚集区发展。完善发展城关中央商务区(CBD)建设,以西关、南关、东方红广场、雁滩、东岗、庙滩子六个商圈为重点,强化贸易中心地位和消费集聚功能;推动西客站、三滩中央休闲购物区(CSD)建设,打造兰州新的商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进“名品、名店、名牌”战略,加快商业街提档升级步伐;推动综合性市场与专业批发市场共同发展,建成区域商贸中心。
(2)区域金融中心。大力拓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业,加快建设酒泉路、庆阳路商业金融核心区。吸引各类银行、保险等金融分支机构入驻兰州,协调华夏银行等在兰设立分支机构。完成兰州城市发展投资基金以及兰州土地开发投资基金的设立与运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消费信贷、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等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和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3)总部经济中心。提升现有地区总部、研发机构服务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到2020年,新增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共15家以上。
(4)会展中心。积极组织国家级、国际性和区域性节庆会展,推动会展业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举办大型节庆活动20个以上、大型品牌展览10个以上,展览总面积突破50万m2,培育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节庆会展龙头企业10家,重点将一带一路中国(兰州)国际跨境电商物流大会培育成品牌节会。到2020年,节庆会展交易额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必须要强调的是,在整个借力“一带一路”机遇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应当特别注意:
(1)完善城市区域等级规模结构。由于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效益、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所以兰州市在保持其特大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应重点促使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保持和提高在西北乃至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这对于中等城市白银,应该尽快使新区市的人口规模达到全国大城市的范围,这对于建立一个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意义重大。事实上,在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内,兰州、新区的核心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它们对本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国内其他城市群核心城市相比,兰州-新区城市区域仍存在着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差距。所以,应进一步加快兰州、白银两市的极化发展步伐,通过大城市所特有的集聚经济效应加强两市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科技实力,同时应当注重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2)整合兰州、白银两个中心城市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依托兰州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白银市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现代管理制度和企业技术改造,率先将兰州、白银建成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辐射中心。兰州市应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兰州-新区城市区域的一级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金融中心,以及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口岸城市和黄河上游最大的旅游城市,工业主要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电、建材、新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白银市应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突出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增强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以白银西区和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发展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及环保材料等产业集群,打造科技兰州新区,全力提升工业竞争力,形成与兰州市区错位竞争、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打造成特色和新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3)确立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城镇发展模式。针对城市区域目前城镇的发展状况,城镇等级规模要适当扩大,需要构建合理的规模等级结构。考虑整个城市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趋势,对于特大城市兰州市,应重点促使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保持和提高在西北乃至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应将白银市发展成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通过政府宏观调控,采取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式,即永登、海石湾撤县建市,平川区和靖远县联合组建平川市,将连海、平川发展为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应考虑增加永登、榆中等为小城市。在建制镇中重点加强县城及重点集镇的发展。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中心镇五级城市体系。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城市区域不具备发展特大型城市的条件,因此,应将中小城市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已经或有可能连成一片的乡镇,可以充分发挥各类设施的功能,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规模效益。譬如,兰州可以向白银转移一些不适合当前发展的非资源型产业(如一些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侧重发展产品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的错位发展,加强城市间的功能联系,促进城市间的职能分工,构建兰白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从而缓解了白银市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在矿产资源走向枯竭之前,城市因为有了新的经济生长点和支撑点,顺利地跳出一般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一种职能意义上的新生,从而获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用地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4)重新定位各城镇的性质和功能。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城镇职能的多样化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城镇的职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历史时期的部分职能将继续保留,但是目前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社会在不断地变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市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伴随兰州-新区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地域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发展,会进一步带来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城镇职能结构优化重组,形成兰州-新区城市区域职能联系新格局。兰州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对原有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兰州又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造成城市用地紧张,交通、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兰州市区的部分产业向外围城镇扩散转移是必然的趋势。兰州市区产业的扩散转移,为兰州-新区城市区域外围城镇的发展和兴起创造了机遇和条件,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主导产业的变化,兰州市的城市职能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兰州市将逐步发展成为兰州-新区城市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管理决策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大型企业与办事机构的总部所在地、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与研发基地,在兰州市城市职能发生变革的同时,兰州市外围的城镇就会依靠自身充足的建设用地、丰富的水资源、廉价的土地费用和劳动力以及对迁入企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调整过程中转移扩散的产业,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城镇职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