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实施投资向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倾斜政策,以及对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特别是西部周边国家的开放)。在此背景下编制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2003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
第三版总体规划确定兰州的城市性质为“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贸、科技区域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确定规划期末市区人口规模194万人,用地规模159 km2。
第三版总体规划提出兰州市域城镇布局和经济发展带主要沿交通干线、河谷川地分五条轴线展开,即向西——沿黄河、湟水、大通河轴线;向西北——沿庄浪河谷和兰新铁路、312国道轴线;向北——沿中川机场至秦王川盆地轴线;向东北——沿兰州至白银109国道轴线;向东——沿宛川河下游及陇海铁路轴线。同时在河谷盆地的空间压力下,力求市域拓展,明确榆中县和平镇、永登县中川镇、西固区东川-河口地区、海石湾地区作为兰州市2010年以后的主要发展空间。(www.xing528.com)
第三版总体规划坚持“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衡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市区发展“双心”格局,即实施安宁新城区建设,形成城关区与安宁区两个城市中心区,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变,形成“一河、两城、七组团”的城市结构。规划提出“一水两山三绿廊”的城市风貌建设原则,引导城市从偏于东市区、以东方红广场-三台阁为轴线,向以黄河为轴线的转变,确立了黄河作为城市发展轴、景观轴、生态轴的地位。
在第三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的指导下,兰州城市坚持“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衡发展”的原则,考虑市内四区平衡发展的问题,逐步在各分区分片配备全部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文体及绿化用地,变无序集中为有序分散,使市中心、区中心乃至片中心构成一个放射式的多中心结构体系;根据城市交通发展需求,对城市道路、快速交通、城市轻轨交通、停车场用地、地下空间等方面重点建设和进行用地控制,逐渐完善交通系统;依托兰州市“两山夹一川”的自然生态主体,以南北两山绿化为重点,以黄河四十里风情线为纽带,加大市区三大绿色通廊建设力度:青白石-雁滩水上游乐园-桃树坪防护林带,白塔山公园-伏龙坪-兰山公园,仁寿山公园-崔家大滩-彭家坪公园,从而构筑出一个“一水、两山、三绿廊”的生态兰州城市形象。随着兰州城市的发展,河谷盆地土地总量有限,城市的发展出现“跳跃”式发展(如榆中新城的建设),跨出河谷,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兰州城市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