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间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发展特征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间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发展特征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进行过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分别为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兰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这版规划息息相关。1954年,《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国家建委正式批准。与此同时,兰州相继建成投产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与重点企业相配套发展。1954—1976年,主要建成了西固工业区,七里河工业区、安宁工业区、庙滩子工业区等一批工业区等。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间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发展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进行过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分别为第一版(1954—1972)、第二版(1978—2000)、第三版(2001—2010)和第四版(2010—2020)。兰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这版规划息息相关。

兰州市第一版总体规划编制于“一五”计划期间,兰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和工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城市的主要目标是发展重工业,建设工业体系。1954年,《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2)》经国家建委正式批准。

第一版总体规划确定兰州的城市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城市,甘肃省级领导机关所在地,全省政治中心,甘、青、新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之地”;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81.63万人,用地规模为126.7 km2。提出了“充分利用旧城,经济用地,划定瓜果种植用地(使之成为新鲜空气贮藏所和森林公园)”等规划原则。

第一版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采用田园式分散组团形式明确功能分区,以工业区建设主导、组团推进、跨越发展构筑了带状组团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反映了兰州重工业城市的基本特色。规划以黄河为发展轴,制定了西固工业区、七里河工业区、市中心区、东部计划工业区、安宁堡计划工业区、庙滩子工业区、高坪居住区、段家滩、阿干镇煤矿区、修养区、风景地区、仓库地区、蔬菜瓜果供应区、果木林带和沙井驿15个区划,建设政治、文化、教育、科研、商业中心和主要居住区。(www.xing528.com)

第一版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是兰州城市空间发展的精彩跨越,这种跨越30 km的大尺度带状组团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可能存在的矛盾,成就了一个具有较大发展容量的空间框架,成为以后二十年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空间基础。

1952年,安宁、西固、西果园、阿干镇等区的29个乡划归兰州市,市区面积扩大到450 km2,1953年全市人口26.44万人,全市住宅面积90.51万m2,全市实有道路总长92 km2,交通用地90.51万m2。至1976年,该阶段的兰州城市用地扩展迅速,城市人口81.4万,人均生活用地33.8 m2,其中居住面积人均达17.6 m2、公共建筑面积人均达10.6 m2、公共绿化及道路面积人均5.6 m2

这一阶段兰州城市发展迅速,工业化是兰州城市扩展的动力,主城区的扩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通过1949年到1952年的恢复,兰州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1953年国家颁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兰州的城市职能和性质,同时兰州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建设城市,该阶段兰州建了兰州炼油厂、西固热点厂、兰州化工器械厂、兰州钢厂、长风器械厂、万里器械厂、兰州毛纺厂等,这些重点企业奠定了兰州现代工业基础。与此同时,兰州相继建成投产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与重点企业相配套发展。兰州由一个消费型城市变成一个以石油化工、器械、毛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兰州主城区迅速扩展,形成兰州城的轮廓。1954—1976年,主要建成了西固工业区,七里河工业区、安宁工业区、庙滩子工业区等一批工业区等。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及《兰州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2)》指导下,兰州初步形成了“一主多次”为特征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结构,即城关主城区组团、西固工业组团、七里河工业组团、安宁工业组团、庙滩子工业组团等,市中心区位于大洪沟以西、雷滩河以东地区,包括了兰州的老城区,该区是兰州的政治、文化、教育、科研、商业中心和主要的居住区,城市在原老城区的基础上由内向外依次是城市零售商业中心→中心边缘过渡地带,即生活居住、行政、文教、轻工批发的混合功能区→内层近邻工业区及外层跳跃式布局的工业组团→郊区农业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