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浪潮下城市会出现更多的新产业组织。工业社会的大工厂逐渐转变为用信息网络相互紧密联系的小企业,这是产业的分散;地域上集中的成片工业区,逐渐转化为分散在各地的企业空间组织,这是产业区位的分散。信息化浪潮下,信息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区位效益不再居于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的小型化、轻型化、清洁化就会越明显,城市的生产活动就越表现出共生的关系。
在《雅典宪章》中,居住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它强调居住的集中分布,其目的是避免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干扰。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发现,单纯的分割往往忽略了人对社区小集体的其他需要,社区仅成为居民恢复体力之所。20世纪中期,工业化的深化使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现象出现,郊区化的直接影响就是城市的部分功能向城市外疏解。但是,20世纪下半期出现的信息化浪潮,使人们更多地从空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相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家用小汽车的普及而导致的郊区化,信息化浪潮使居住的这种分散化趋势更为明显,影响更为深远。在信息社会,人们可以更多地摆脱交通的束缚,只要有信息网的支持,环境优美的郊区或者乡村地带都会成为人们更为理想的居住工作场所。
功能的分散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工厂分解为小企业,产业组织形式趋向小型化、灵活性,甚至出现了大工厂向小作坊的“回归”,成片工业区也为分散的工业空间生产形式所替代,而在分散的同时,企业网络趋向国际化。如欧洲空中客车公司A-340零件来自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图卢兹中央控制室通过卫星使用高精确度的信息代码对代加工进行总调度,二十余个国家就这样依赖网络而进行合作生产。生产功能的分散化,打破了大规模集聚的传统工业区模式,城市的生产活动与其他功能活动不再需要完全相互隔离。与此同时,都市人口从城市向近郊区、远郊区迁移,城市中成片的居住功能区被分布在郊区、乡村地域的居住社区所取代。
信息化促进城市功能边界的模糊化。信息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在产业构成中的比例,使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的边界模糊化,同时企业组织的分散化、小型化,使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的兼容性日益提高。在工业社会,生产以大工厂制为标志,社会分工细化,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形成独立的二元。不同的土地收益率,使城市土地在使用上分化成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信息化促进这种用地分割现象出现逆转,通过互联网,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直接形成信息反馈,因而具有融合的趋势;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在产品交换中的中介功能逐渐被生产者与购买者的直接接触所取代,工厂本身可能就是经销店,从而实现了生产与销售的一体化。因此城市生产与流通领域不再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独立领域,而是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的综合体。
居住与办公的界限也具有模糊的趋势。如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形象地指出,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浪潮将人们冲向工厂和办公室,而在第三次浪潮中,人们又要回到家庭中。互联网使人们可以在家中接收信息,完成工作任务,提交成果等与工作相关的绝大多数程序,社会出现了所谓的”SOHO”一族。另外,小型化、轻型化与清洁化的生产空间对居住空间的不良影响大大减少,居住、办公和其他商务活动的功能出现相互兼容。
城市功能边界模糊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与销售功能整合,工业与商业用地兼容发展。工业生产仍然在车间中进行,而产品的销售则可能更多地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更多的交易在信息网络中产生。
(2)居住与办公生活相融合,生产用地与居住用地出现兼容化。
(3)城市功能继续分化,但是由于相互干扰、相互制约以及生产生活区位选择的约束条件出现新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大兼容的趋势。因此,城市的功能单元将是复合而有机的。
信息化浪潮使城市某些功能的实现形式出现虚拟化。主要有虚拟商业金融、虚拟社会化服务、虚拟交通等。近年来电子商场发展迅速,成为商家的热门。它与传统商场相比没有店面租金,只需要一台连到因特网上的服务器。而金融行业中,现金流也将越来越多地由信用卡所代替,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进入虚拟银行。传统的城市金融商务办公区的商品物流中心、资金流中心的职能将受到一定的削弱,商业金融功能实现虚拟化之后,城市传统的CBD在城市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近来北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已出现CBD被功能多元的CA所取代的趋势。(www.xing528.com)
信息时代的城市,城市的社会服务转向以互联网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而不是先前的大型医疗、教育和娱乐设施。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娱乐而使城市的服务体系达到高度的社会化。城市服务也通过网络代替了很大部分的实际空间活动。
信息化对城市交通影响十分明显。因特网构成的电子传输将替代现有交通系统承担的部分运输功能。城市各种实体的物流、人流交通不再是城市功能联系的唯一方式,部分实际通勤以电话电视会议、信息流通、远程服务等电子通勤的形式虚拟化。大量的城市活动不再是通过“轮子”而是通过信息互联网络来完成,从而大大缓解城市道路供给的压力。
城市某些功能虚拟化倾向,将导致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例如虚拟商业金融的出现,使城市CBD的功能削弱。虚拟社会化服务的大量出现,使原先以实体出现的各种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娱乐设施等的一大部分被信息网络代替,城市该类服务用地的比例将减少。虚拟交通使道路用地的比例结构趋向经济合理的稳定水平。
技术进步使地理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减弱,尤其是交通技术进步与信息技术革命。高速铁路、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应用使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旅行“时间距离”大大缩小,因特网的全球铺设使全球任何一个有互联网触及的地方能在瞬间实现信息互通。公司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调配资源等活动的成本大大降低。全球的多元文化交流更为便捷,碰撞更为频繁,族群互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总之,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将全球化进程推向纵深发展。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信息化浪潮使世界城市的功能凸显。这些位于全球城市体系顶端的重要城市,成为全球经济、文化、政治功能的控制中心。其他各等级城市,也处于全球互联的城市网络体系中,面对全球的城市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全球城市合作与竞争。最早从事现代世界城市研究的西方学者是英国的地理学家霍尔,他从政治、贸易、通信设施、金融、技术、文化和高等教育等角度对伦敦、巴黎、莫斯科、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这些城市就位于全球城市体系的最顶端。
全球化的作用使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范围扩展到开放的多种地域,进而扩大到全球。它主要表现在:
(1)各大洲巨大的城市带及其首位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劳动分工,提高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由度,产生城市的专业化职能。
(2)各大洲的巨大城市带及其首位城市与全球城市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时刻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所以信息化浪潮使城市功能运行国际化,功能影响国际化(区域化)。
功能运行的国际化改变区域的城市体系结构,改变城市与城市的相互关系。信息网络使城镇体系扁平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不同等级的城市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直接进行交流,而不需要逐级进行信息传递。国际化造就了世界性的城市,它们是世界城市群的信息核心,各区域的首位城市,成为世界城市体系信息网络的重要节点。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动用程度、管理能力将是决定一个城市处于城市体系何种级别的重要因素。这些在信息网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与信息服务功能相关的各类城市用地相应也会增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