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上看,“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一种典型趋势,多中心结构也成为都市群的主要结构模式。
在汽车出现之前,单中心城市曾是主要的城市形态,直到今天,许多小城市和中等规模的城市仍然是单中心城市。在单中心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城市周围的农业和绿化用地被大量侵占,城市进入“摊大饼”的无序蔓延阶段,城市用地的整体扩展造成了通勤长距离化,由此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社会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市中心由于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的迁出,出现了“空洞化”的衰败现象。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又引发了交通压力,带来了社会不公、效率低下等问题。事实证明,“单中心”集中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带来了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仅仅通过对“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内部改造所能解决的。而郊区化带来的过于分散的蔓延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可见,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协调这两者关系,在集中与分散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支撑点,就需要在打破传统的“单中心”模式的同时,实现“分散基础上的有机集中”,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组合。“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由此应运而生。它最初是在大都市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后来发展为建设新城新区,从而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最终形成具有与中心区优势互补和相互竞争的郊区次中心的现代多中心城市空间模式。
多中心格局的城市群发展是城市外部空间变化的趋势。这种多中心格局的形成,由于受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不同力量的作用,表现为不同的多中心方式。
1.单核裂变式空间组织
这种空间组织,是为了避免单中心制度无序地通过规划和建设在周边地区扩散传播,或自然形成新的城市增长点,它将集中单核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吸引力,实现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它是同心圆,带状的膨胀方式由辐射的原点传播,主要的多重膨胀以城市增长点的形式形成,在城市功能驱动的城市聚集扩散效应中,周边中心分流一体化,城市开发空间不断扩大,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个模型更复杂,它存在数量、大小、距离等变量因素,总结起来,造成城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的原因,迅速在城市周边自觉选择新的生长点接受“城市活动”,导致城市形态的变化,从而达到扩张的效果。它有四种典型的方式:
(1)在城市外建设经济开发区,在城市外形成新的经济活动,聚集新的经济活动;
(2)在城市外建立卫星城或地铁,缓解城市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
(3)城市外的一些节点,有一定的优势和增长点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结构有很强的补充作用;
(4)城市空间由地形、水系制约,城市被动在外围选择一个地方实现扩张。城市和多子类型发展经历持续的集聚增长后,城市扩张将进入类似的单核生长阶段,即生长点作为同心扩展的中心。不同的是,由于多核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城市形态的变化将会出现多元化的趋势。(www.xing528.com)
单核裂变型多中心城市群是国外城市群聚的主要发展模式。例如,纽约作为美国东北大西洋沿海城市群的中心,洛杉矶作为美国西南太平洋沿海城市群的中心,东京作为日本太平洋沿海城市群的中心,伦敦作为伦敦市中心A组典型的发展模式。它的共同特点是拥有一个超级城市,导致城市群体的辐射功能影响到每个城市。这是自上而下的力量的结果。
2.多核共生式空间组织
单核裂变型多中心模型描述了城市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进,为单核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模式只有一个城市的空间变化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城市聚集的形成过程。笔者在国内外的研究总结中提到,有两种形成城市聚集的方式:一是从一个单一的中心城市演变而来的多中心城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的增长中心处在城市中心下级地位,或者显示一个明确的等级结构,如卫星城市的建设或新建的城市是另一种独立的方式,没有行政归属,没有城市的经济梯度,由于发展需要或时空距离缩短,并结合成一个新的城市社区结构,以实现产业优化和重组及资源优势互补,从而促进中心和区域城市群的发展。二是多核共生发展模式。这种空间结构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原来独立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由于距离更近,通过地理关系、行政指导或文化联系等因素,相互发展,这是一个我国很多地区城市集群发展的战略模式。如长沙-湘潭市集团、山东半岛市集团。在城市群中,城市有自己的城市群,然后城市群相互扩展成为一个,因此城市群的区域空间较大,当然,这是一个较大的城市群聚结构。它们的共同点是多个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相互补充,但绝对核心城市并不明显。如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有一个城市,人口规模不大,但有自己的优势,如波恩是政治文化中心,科隆是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埃森是机械、煤化工中心,杜塞尔多夫是金融、化工、服装业中心,多特蒙德是钢铁、重型工业中心。这些城市协同、平衡发展,构成德国最大的工业中心。荷兰是国家金融和经济中心的中心,鹿特丹的港口吞吐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分工明确,相互联系。
单核裂变和多核共生是当前城市集聚发展的两个典型模型。前者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城市运营商的结果。后者是区域发展的需要,这通常是自然或更高级别的行政首长领导的结果。这两个模型结合多核心形式的城市结构,要求每个核心都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功能结构和自我增长能力,这是多核增长的必要条件。这两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以分散、独立的方式来扩大物质环境,支持促进城市活动,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单核裂变和多核共生的模式是以分散的方式和在大的地理区域实现的城市结构,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城市的空间距离。为了确保城市和核之间良好的运营效率关系,必须建立有效的道路系统。多核联合模式,就是努力打破行政壁垒,脱离自身形势,促进多核公共设施建设,共享信息、人员、资金和合理流动。
3.网络开放式空间组织
自19世纪初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推向复杂、网络化的演变。
网络是城市公共中心形式的多中心,多核之间的网络组织(“”为网格最简单的形式),每个单独具有独立、相对完整的功能形式及其各自范围的影响力,核与核之间的强联系呈现出一种网络结构,共同构成了巨大的城市形态。有多种形式的多核网状结构,这取决于结构的核心数量、影响的大小和核与核之间的关系。城市的效率取决于核之间的接触和接触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维、信息流和物流并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相互鼓励和促进,并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发挥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信息产生、交流、发布和交付的有序、高效,加快了城市空间运动的步伐。在信息产业中,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和科技园互相混合、互补,城市布局趋于多中心网络结构。在城市群中,城镇是同质的,群体被分为不同的自然景观,它们通过快速交通联系起来,并成为彼此紧密接触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城市不断扩大的区域边缘渗透甚至整合,形成区域城市的结合。另一方面,在网络的支撑下,城市不再局限于该地区的服务,城市和城市链接更加广泛和紧密,该地区还利用网络将其功能传播到该地区的特定节点,区域城市群体呈现出网络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群体与大城市的交流日益密切。在不同运输和通信模式的支持下,元素的流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网络化。在网络流量的驱动下,城市群体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促进空间更接近城市群体的数量自发地结合成一个更大的城市群,即城市地区,在这个连续的区域,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主导。二是促进世界城市的形成。弗里德曼利用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机构集中度、商业服务的快速增长、重要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人口规模和核心国家等指标对世界各大城市进行分类。彼得·古尔对世界城市的概念做了经典的解释,也就是具体指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对国际一流城市产生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并确定伦敦、巴黎、莱茵-鲁尔、兰斯塔德、莫斯科、纽约、东京作为世界的城市。没有强大的城市聚集作为支持,没有网络与国际网络的沟通和联系,世界城市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因此,城市群开发网络的发展,加强中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