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计算单位通常用千帕(kPa)表示(1 mmHg=0.133 kPa)。由于人们长期以来采用水银检压计测量血压,因此习惯上用水银柱的高度即mmHg来表示血压的数值(1 kPa=7.5 mmHg)(图10-4-1)。
图10-4-1 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示意图
(一)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是指主动脉内的血压。因为在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肱动脉测得的血压代表主动脉压(图10-4-2)。
图10-4-2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1.动脉血压的形成 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前提条件。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左心室每次收缩时向主动脉内射出的血液,由于受外周阻力的影响,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流至外周,其余约三分之二被暂时贮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形成收缩压。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将在心缩期储存的那部分血液在心室舒张期继续推向外周,并使主动脉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形成舒张压。可见,由于弹性储器血管的作用,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图10-4-3)。
图10-4-3 主动脉缓冲血压示意图
2.功脉血压的正常值 心至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称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脉搏压,简称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平均动脉压。简略计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www.xing528.com)
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3.3~16.0 kPa(100~120 mmHg),舒张压为8.0~10.6 kPa(60~80 mmHg),脉搏压为4.0~5.3 kPa(30~40 mmHg),平均动脉压在13.3 kPa(100 mmHg)左右。临床上动脉血压的记录方法是“收缩压/舒张压kPa”。动脉血压除存在个体差异外,还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一般说来,女性在更年期前动脉血压比同龄男性的低,更年期后动脉血压升高。男性和女性的动脉血压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收缩压的升高比舒张压的升高更为显著。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的程度,也能影响动脉血压。现将影响动脉血压因素分述如下。
(1)搏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大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增加的血量变多,故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加明显。由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则大动脉内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因此,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因此,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其他因素不变,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动周期缩短,心舒期缩短明显,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心舒期末,存留于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使舒张压明显升高。当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明显,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3)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加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作用:如前所述,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其缓冲作用使得收缩压不会太高,舒张压不会太低。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故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常伴有小动脉硬化,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也常升高。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增加时,均可导致血压下降。
(二)动脉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动脉脉搏。常用于测脉的部位较多,有颞浅动脉、颈总动脉、肱动脉、桡动脉(最常用)、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