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上端起自幽门,下端续接盲肠,在成人全长5~7 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 cm,紧贴腹后壁,呈“C”形包绕胰头,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图6-2-18)。
1.上部 在第1腰椎右侧,起自胃的幽门,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上部与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起始处管壁较薄,管径大,黏膜面较光滑无环状襞,故临床常称此段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2.降部 起自十二指肠上曲,垂直下行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至第3腰椎体水平弯向左侧移行为水平部,转折处的弯曲称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内面黏膜环状皱襞发达,在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有一突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
3.水平部 起自十二指肠下曲,向左横行达第3腰椎左侧移行于升部。
4.升部 最短,自水平部末端斜向左上方,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于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膈右脚,十二指肠悬肌和包裹其下段的腹膜皱襞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图6-2-19),又称Trei tz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图6-2-18 十二指肠、胰和胆道
图6-2-19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 tz韧带)
(二)空肠和回肠
空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回肠下端接盲肠。空肠与回肠两者间无明显界限,一般空肠占空回肠全长近侧的2/5,位于左腰区和脐区,在腹腔左上部;而回肠占空回肠全长的远侧3/5,常位于脐区、右腹股沟区和盆腔内,在腹腔右下部。
(三)小肠壁的组织结构
1.黏膜(www.xing528.com)
(1)扩大小肠表面积的结构:小肠腔面有发达的环形皱襞,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起形成许多指状的绒毛(图6-2-20)。光镜下可见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纹状缘,电镜下显示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了约600倍,使总面积达到200 m2左右,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图6-2-20 小肠纵切面
A:环形皱襞;B:小肠绒毛
图6-2-21 小肠绒毛与肠腺
(2)绒毛:绒毛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中轴为固有层结缔组织(图6-2-21、图6-2-22)。
图6-2-22 小肠绒毛微细结构
1)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吸收细胞数量最多,呈高柱状。杯状细胞散布于吸收细胞之间,其分泌的黏液有润滑作用。
2)固有层:有1~2条纵行分布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管壁衬有内皮,通透性大,是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管的重要通道。在乳糜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吸收的氨基酸和单糖等经此入血。
(3)小肠腺:相邻绒毛根部的黏膜上皮内陷,在固有层内形成管状的小肠腺(图6-2-22)。
2.小肠其他各层的结构特征 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有大量的黏液腺,称十二指肠腺,其导管穿过黏膜肌层开口于小肠腺的底部。在回肠的黏膜下层和固有层内,有许多淋巴小结聚集成集合淋巴小结。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外膜除十二指肠中段一部分为纤维膜外,均为浆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