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的功能和结构-预防和控制胃癌

胃的功能和结构-预防和控制胃癌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有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胃的上口称贲门,连接食管。通常将胃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根据分布部位和结构不同,可将胃腺分成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3类。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胃底腺的上半部较多。幽门螺杆菌会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因此,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及时而有效地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

胃的功能和结构-预防和控制胃癌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为中空的肌性囊状器官。胃有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的形状可受胃的充盈状态、体型、体位、年龄和性别等影响而不同。胃分为前、后两壁,大、小两弯和上、下两口(图6-2-14)。上缘凹向右上方称胃小弯,其最低处可见一弯折称角切迹,它是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下缘大部分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胃的上口称贲门,连接食管。胃的下口称幽门,续接十二指肠。通常将胃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位于贲门附近的部分称贲门部;位于贲门平面向左上方凸出的部分称胃底;胃的中间大部分称胃体;位于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幽门部在胃大弯侧有一不太明显的浅沟称中间沟,此沟将幽门部分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

图6-2-14 胃的形态和分部

(二)胃的位置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体右侧(图6-2-15)。

图6-2-15 胃的位置与毗邻

(三)胃壁的微细结构

1.黏膜 黏膜表面有许多不规则小孔,称胃小凹,由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成。每一胃小凹的底部与3~5条胃腺通连(图6-2-16)。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细胞分泌的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形成黏液膜,具有保护作用。

图6-2-16 胃壁结构模式图

(www.xing528.com)

图6-2-17 胃底腺模式图

(2)固有层:含大量胃腺。根据分布部位和结构不同,可将胃腺分成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3类。

1)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呈分支管状,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未分化细胞组成(图6-2-17)。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胃底腺的下半部较多。细胞呈柱状,核呈圆形,位于基部,基部胞质强嗜碱性。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胃底腺的上半部较多。细胞体积大,呈圆锥形,细胞质强嗜酸性。核圆居中,可有双核。壁细胞能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后者为糖蛋白,能与维生素B12结合,促使回肠吸收维生素B12

颈黏液细胞位于胃底腺颈部(近胃小凹处),数量少。细胞小,呈柱状或烧瓶状,能分泌酸性黏液,对黏膜有保护作用。

2)贲门腺:分布于近贲门处1~3 cm宽的区域内,为黏液腺。

3)幽门腺:分布于幽门处4~5 cm宽的区域内,多为分支且弯曲的管状黏液腺,含较多的内分泌细胞(如G细胞)。

(3)黏膜肌层:由内环、外纵两薄层平滑肌组成。

2.胃壁其余各层的结构特点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肌层较厚,分内斜、中环和外纵排列的3层平滑肌,环形肌在贲门和幽门处增厚,分别形成贲门和幽门括约肌。外膜为浆膜。

拓展视野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幽门螺杆菌会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因此,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及时而有效地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