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向前经口裂通体外,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口腔以上、下牙弓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当上、下牙列咬合时,口腔前庭可经第3磨牙后方的间隙与固有口腔相通,临床上当患者牙关紧闭时,可经此插管、给药或注入营养物质。
(一)口唇和颊
口唇的游离缘是皮肤与黏膜的移行部,是体表毛细血管最丰富的部位之一,呈红色,缺氧时则呈绛紫色,临床称发绀。上、下唇间的裂隙称口裂。口裂两侧,上、下唇结合处为口角。在上唇外面正中线处有一纵行浅沟称人中,昏迷患者急救时常在此处进行指压或针刺。在上唇的外面两侧与颊部交界处,各有一弧形的浅沟,称鼻唇沟,面瘫患者的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颊位于口腔两侧,在上颌第2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管乳头(图6-2-2),上有腮腺管的开口。
图6-2-2 颊(腮腺管乳头)
图6-2-3 口与咽峡
(二)腭
腭是口腔的上壁,分隔鼻腔与口腔。腭分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图6-2-3)。软腭后部斜向后下称腭帆。腭帆后缘游离,其中部有一向下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自腭帆向两侧各有两条弓形黏膜皱襞,前方的一对向下延续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的一对向下延至咽侧壁,称腭咽弓。两弓间的三角形凹陷区称扁桃体窝,容纳腭扁桃体。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它是口腔与咽的狭窄部和分界线。
(三)牙
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
1.牙的形态 每个牙均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图6-2-4)。牙冠是暴露于口腔,露出于牙龈以外的部分;牙根为嵌于牙槽骨内的部分;牙颈是牙冠与牙根之间的部分,被牙龈所包绕。
2.牙的构造 牙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牙质构成牙的大部分,呈淡黄色,在牙冠部的牙质表面覆有坚硬洁白的釉质。在牙根和牙颈的牙质外面包有牙骨质。牙髓位于牙腔内,由神经、血管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牙髓发炎时常可引起剧烈疼痛。
图6-2-4 牙的构造模式图(纵切面)
3.牙周组织 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对牙起保护、固定和支持的作用。牙周膜是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具有固定牙根缓冲咀嚼时压力的作用。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血管丰富,呈淡红色,紧贴于牙颈周围及邻近的牙槽骨上。如果牙周组织发炎,易使牙松动。
4.牙的种类和排列 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套牙称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到3岁左右出全,共20个(图6-2-5)。第二套牙称恒牙,6~7岁时乳牙开始脱落,逐渐更换成恒牙(图6-2-6)。恒牙的第3磨牙萌出最迟称迟牙或智牙,一般到成年后才长出,有的甚至终身不出。因此恒牙数28~32个。
(www.xing528.com)
图6-2-5 乳牙的名称及符号
图6-2-6 恒牙的名称及符号
乳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有5个,共20个。恒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有8个,共32个。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十”记号划分4区表示左、右侧及上、下颌的牙位,并以罗马数字Ⅰ~V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如表示左上颌第1恒磨牙,
表示右下颌第2乳磨牙。
(四)舌
舌是表面覆有黏膜的肌性器官。位于口腔底,具有协助咀嚼和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
1.舌的形态 舌分舌尖、舌体和舌根三部分(图6-2-7)。舌根占舌的后1/3,与前两者之间在舌背以向前开放的“V”形界沟为界。
2.舌黏膜 呈淡红色,被覆于舌的表面。舌的上面为舌背,在舌背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大部分舌乳头均含有味蕾,为味觉感受器,具有感受甜、酸、苦、咸等味觉功能。
在舌背根部的黏膜内,有许多由淋巴组织集聚而成的突起,称舌扁桃体。
图6-2-7 舌背面
图6-2-8 舌下面
舌下面的黏膜在舌的中线处形成一连于口腔底的黏膜皱襞,称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各有一小黏膜隆起,称舌下阜,是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开口处。由舌下阜向口底后外侧延续的带状黏膜皱襞称舌下襞,其深面有舌下腺,其上面有舌下腺小管的开口(图6-2-8)。
3.舌肌 为骨骼肌,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部分(图6-2-9)。舌内肌的起止均在舌内,其肌纤维有纵行、横形和垂直3种,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起自舌外止于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位置。
图6-2-9 舌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