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人研究麋鹿的认识及称谓

中国古人研究麋鹿的认识及称谓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熊、棕熊、野猪、貉、麝、梅花鹿等,其中麋鹿数量特别多,约占猎物总数的52%,反映这一带麋鹿数量颇多。将麋鹿与梅花鹿分为同类两物,皆是吃草、快速奔跑的动物。当时对常见或主要野兽——麋鹿赋予更为详细的称谓:雄麋称为“麔”,雌麋称为“麎”,幼麋称为“”。反映古人对麋鹿的认识,进而对其文字的形、声以及习性皆有阐释。

中国古人研究麋鹿的认识及称谓

自古以来,麋鹿的别称不少,有麋、鹿、山牛、泽兽、沙鹿、马鹿、水鹿、麋子、四不象、四不像、大卫鹿等,有的与其他物种同名异物。

《夏小正》记述:

十一月:王狩,陈筋甲,啬人不从,陨麋角。按:亦可作为夏历十一月的物候指示有:适宜王侯率众冬猎;借冬猎之机,展示武器(筋乃制弓原料,甲胄乃护卫器具),显示军事威力;啬人是农官,可不参加与其无关的狩猎活动;此时正是麋角脱落时节。

《逸周书·世俘解》记载:

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

按:此处记载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破殷并一举攻克殷都朝歌(今淇县)后,在商地(似在今河南北部)进行狩猎的成果。猎获的野兽主要有虎、麋鹿、犀牛野牛(?)、黑熊棕熊、野猪、貉、麝、梅花鹿等,其中麋鹿数量特别多,约占猎物总数的52%,反映这一带麋鹿数量颇多。

周礼·天官·兽人》记述:“冬献狼,夏献麋”;注:狼膏聚,麋膏散,聚则温,散则凉。反映当时麋鹿是主要野味之一。

庄子·齐物论》云:“麋、鹿食荐”,“麋与鹿交”,“麋、鹿,见之决骤”。将麋鹿与梅花鹿分为同类两物,皆是吃草、快速奔跑的动物

尔雅·释兽》诠释:麋:牡麔,牝麎,其子,其迹缠,绝有力狄。疏:此释麋之种类也。当时对常见或主要野兽——麋鹿赋予更为详细的称谓:雄麋称为“麔”,雌麋称为“麎”,幼麋称为“”。

礼记·月令》称:

仲夏之月,鹿角解;仲冬之月,麋角解。

《礼记集说》诠释:

麋为阴兽,情淫而游泽,冬至解角,从阴退之象。鹿为阳兽,情淫而游山,夏至角解,从阳退之象。说者多家,皆无明据,故略论焉。若节气早,则麋角十一月解;故《夏小正》云:十二月麋角陨坠,是也。若节气晚,则十二月麋角解;故《[夏]小正》云:十二月陨麋角。按熊氏曰:……鹿是山兽,故夏至得阴气而解角;麋是泽兽,故冬至得阳气而解角。

按:古人往往用阴阳论解释万物变化,包括梅花鹿角与麋鹿角脱落的差异。这与现代科学解释是相通的。

说文解字·鹿部》说明:“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解其角。”反映古人对麋鹿的认识,进而对其文字的形、声以及习性皆有阐释。

(汉)《名医别录·麋脂》记载:(麋)“生南山及淮海边泽中,十月取。”此“南山”,似指秦岭;而“淮海”,似指西汉徐州刺史部(约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反映此地区当时分布的麋鹿较著名。

《魏略》记载:魏“文帝将受禅,有白麋见。”尽管所见史籍记载难以企及“白鹿”(白化梅花鹿),但说明麋鹿也存在白化现象。

(宋)陆佃(1042—1102)《埤雅》诠释:

又北方戎狄中有麋鹿、驼鹿,极大而色苍,尻黄而无斑,亦鹿之类。角大而有文,坚莹如玉,其茸亦可用[18]

按:明确将麋鹿与驼鹿区分开。

(宋)罗愿《尔雅翼》,宋淳熙元年(1174)成书,其中记述:

麋:麋与鹿相反,鹿是阳兽,情淫而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之象。麋是阴兽,情淫而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之象。今海陵最多,千百为群,多牝少牡。人言,一牡輙交十余牝,又与鹿交。

麋之为言迷也,盖牝兽之淫者。

麋之性黠,《战国(防)[策]》陈轸曰: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网而驱已也,因还走,而冐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提网而进之,麋因得矣。

许慎云:古礼执羔、麋、鹿,取其跪乳,群而不党。按:鹿子曰麛,麋子曰防。羊既用羔,则麋、鹿亦当用麛、防,为物既小,可得而扰也。

《后汉志》:广陵东阳县多麋。注:《博物志》曰:十千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然则古谓水泽之地,如孟诸之麇者,岂此地类也。

麈:麈,大鹿也。其字从主,若鹿之主焉。麈之所在,众从之。其尾可用为拂,谈者执之以挥,言其谈论所指,众不能易也。

汉书》:粤地山多麈、麖。麈似鹿而大,麖似鹿而小。其尾能留红色,妇人以寘蒨帛,中经十余年色不退。以拂毡,则毡不蠧。按:汇集古人对麋鹿的一些认识。

(明)《本草纲目·兽部·麋》记述:(www.xing528.com)

时珍曰:麋,鹿属也。牡者有角。鹿喜山而属阳,故夏至解角;麋喜泽而属阴,故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肉蹄,目下有二窍为夜目。故《淮南子》云:孕女见麋而子[四目]。其鹿所息处,谓之鹿场也。今猎人多不分别,往往以麋为鹿,牡者犹可以角退为辨,牝者通目为鹿矣。

按:此处略存瑕疵,然指出麋鹿“喜泽”“冬至解角”等特征,同时指出“今猎人多不分别”鹿与麋鹿。反映其时麋鹿数量已经锐减,不多见。

(清)《尔雅义疏》称:

麋:似鹿,青黑色,肉蹏,目下有两孔。按:此处所谓“肉蹏”,似指麋鹿蹄子较大,并在两趾之间有皮腱膜。“目下有两孔”,似据《淮南子》(见麋而子四目)[19]与《〈急就篇〉注》(目上有眉)[20]。但麋鹿目下的两孔为泪腺,而郝懿行(1757—1825)此说非但不是麋鹿显著特征,反而引发古人将泪腺更为发达的水鹿(Rusa unicolor)误作麋鹿。

位于大兴区的南海子,历史上是北京最大湿地,也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苑囿。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仍存有清乾隆朝绘制的《麋角图》(图25.18);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珍藏有乾隆题《麋角解说》的麋角(图25.19)[21]

在南海子麋鹿苑的展室中,有一只弥足珍贵的刻有乾隆皇帝御笔《麋角解说》的麋鹿角。麋角主干的腹面隐现嵌涂着石绿的蝇头楷书汉字,题为《麋角解说》手记,下款署的是:“乾隆三十二年岁在丁亥仲冬日上浣御制”。全文为:

图25.18 《麋角图》

图25.19 乾隆题《麋角解说》的麋角

壬午为《鹿角记》[22],既辨明鹿与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然《月令》既有其言而未究其故,常耿耿焉。昨过冬至,陡忆南苑有谓麈者或解角于冬,亦未可知。遣人视之,则正值其候。有已落地者,有尚在脑骨或双落其一者,持其已解者以归。乃爽然自失曰: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有如是乎! 使不悉麈之解角于冬,将谓《月令》遂误,而不知吾之误,更有甚《月令》者矣。然则《月令》遂不误乎? 曰《月令》之误,误在以麈为麋,而不在冬之有解角之兽也。盖鹿之与麈,北人能辨之,而南人则有所弗能。麋之与麈,亦如是而已耳。且《说文》训麈,有“麋属”之言;而《名苑》则又曰:“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视尾所转而往。”夫鹿也,麋也,麈也,迥然不同,亦不相共群而处,实今人所知者,而古人乃不悉其孰为鹿,孰为麋,孰为麈。则《月令》不云夏至麋角解,冬至鹿角解,为幸矣,而又何怪乎其误麈为麋也耶?

既释此疑,因为说以识之。《月令》古书不必易,灵台时宪则命正讹,以示信四海焉。按:此乃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所作,乾隆虽承认以往误解“麋鹿冬至解角”之说,但又怪《月令》将麋鹿与麈作为同物异名[23],岂不成蛇足

《清宫兽谱》(袁杰等,2014)中有“麋”的图文(图25.20)。据文字内容看,确是描述麋鹿,而绘制的图则主要是梅花鹿(可对照前文与上一章“梅花鹿”)。

图25.20 麋(麋鹿文与似梅花鹿)图

《清宫兽谱》(袁杰等,2014)中有“麈”的图文(图25.21)。据文字内容看,似描述麋鹿;而绘制的图则是传说中瑞兽的想象图,绘制出夸张的长尾,在现生鹿科动物中只有麋鹿与其接近。

图25.21 麈图

康熙字典·麈》集注:

《说文》:麋属。《埤雅》:麈:似鹿而大,其尾辟麈。《名苑》: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视麈尾所转而往。古之谈者挥焉。《恩平郡谱》:麈,谓之荒;鹿,谓之。《华阳国志》:郪县宣君山出麈尾。《司马相如·上林赋》:沉牛麈麋。

按:此处汇集前人对“麈”的一些认识。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鹿部·麈》称:

麋属。《说文》自麋至麈,皆说麋属。乾隆三十一年,纯皇帝目验御园麈角于冬至皆解,而麋角不解。敕改《时宪书》“麋角解”之麋为麈。臣因知今所谓“麈”,正古所谓“麋”也。《吴都赋》注云:旄麈有尾,故翦之。

按:段玉裁心知乾隆只知其一,但迫于淫威,不得已隐晦指出。

(清)董邦达绘制长卷《解角图》[24],全图上有围墙,反映是南海子皇家麋鹿苑。从此局部图(图25.22)也可看出:“冬至”时节,麋鹿苑中的麋鹿解角情况。干枯的树枝显示已是仲冬。主画面上的3只麋鹿,虽皆有长尾,但非驴尾而略有夸张;它们或低头采食干草,或卧地仰望,而一只麋鹿正碰撞解角,一角已经脱落在地。

图25.22 《解角图》(清,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