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中国哺乳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结果中,大独角犀(即印度犀)、爪哇犀和双角犀(即苏门犀)被评定为“区域绝灭”(蒋志刚等,2015)。中国学者自1981年以来一直呼吁重新引进、恢复我国曾有分布的野生犀(文焕然与何业恒,1981;文焕然等,1981;何业恒,1993;文榕生,2009)。蒋志刚等(2015)也指出重新引进并恢复中国“区域绝灭”的物种,如大独角犀(即印度犀)、爪哇犀和双角犀(即苏门犀)是可能的。
如今,我们看到这一愿望正逐步实现。
5.1 南部白犀的引入
现今,仅云南省思茅区有引进的南非野生白犀。
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又称白犀牛、方吻犀、宽吻犀等,分为北部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和南部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两个亚种,南部白犀主要分布于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国,尚存在两万头左右。
白犀体大威武,形态奇特,是现存体形第二大的犀牛(图20.38~图20.43)。其头部特长,大约为120 cm;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管道状的耳朵可以旋转,听觉较为灵敏;嘴里的颊齿为非常厚的石灰质层;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角长在鼻子上,两只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白犀的角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 cm,细长如鞭,高高耸立,极为特殊;通常前角较长而稍微向后弯曲,长度为60~90 cm,后角较短,长度为50 cm左右;雌兽的角较雄兽的更长。它的角不是骨质的,而是上皮组织的衍生物,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所以并没有长在骨头上,而是长在皮肤上,但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武器。白犀的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3~4 cm;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也没有大褶和皱纹形成的甲胄[31]。
图20.38 白犀(雄)[32]
图20.39 白犀(雌)[33]
图20.40 伉俪[34]
图20.41 母仔[35]
图20.42 幸福小家庭[36]
图20.43 独来独往[37]
中国栖息的野生犀牛在新世纪柳暗花明,首先是从南非引进的白犀牛(图20.44~图20.48)到达。
据称,为了让犀牛在云南重现,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云南野生动物园启动了“建立犀牛种群”的科研项目。太阳河(原莱阳河)流域曾经是犀牛广泛分布的地区。2010年7月25日,经过与南非长达近3年的磋商,南非最终同意中国云南引进9头野生犀牛[38],其中2头在云南野生动物园生活,7头到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野生放养,繁衍种群,承担起建立犀牛种群的历史重任。这7头犀牛均为野生犀牛,3雄4雌,到达中国时平均年龄4岁。它们将经历逐步适应、试散放、正式散放、自然繁衍、种群重建成功等几个阶段,人工对犀牛生存的干预也将从初期的密集监测,到人工、器材结合,再到最终最大降低人工对犀牛野生放养的干预。根据犀牛种群重建计划,犀牛从到达普洱到种群重建成功,预计需要3~5年的时间[39]。
图20.44 初踏中国的白犀[40](www.xing528.com)
图20.45 白犀伉俪[41]
图20.46 放养的野犀[42]
图20.47 初次出现发情[43]
图20.48 野生白犀在普洱栖息地[44]
2013年3月,7头两年前来到云南的南非犀牛将启程前往犀牛的原始栖息地普洱,在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生活,承担起建立犀牛种群的历史重任[45]。实际上首次运送6头南非白犀[46]。
目前看来,来自非洲的白犀牛在云南省的气候条件下栖息状况尚好。有人将此举称为“商业炒作”,也有报道称其“重返”“回归”,窃以为有必要厘清相关理念、概念。
近些年,我国野外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通过人为有意识地恢复存在不同情况:
●回归。是指原生动物迁移到其他地域后,通过人为有意识地再次返回其原生地,二者具有直系血缘关系。例如:当今国外存在的野生麋鹿皆是出自我国野生麋鹿后代。在我国原生的野生麋鹿在野外绝迹后,又从国外获得,称其为回归的野生麋鹿,恰如其分。
●重返。是指原生动物绝迹后,通过人为有意识地从其他地域引入与原生物种并不具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同类物种。例如:我国原生的普氏野马在野外绝迹后,又从国外引入普氏野马。由于这些野马的祖先并不能确定为是在我国原生的纯种,故称其为重返比较适宜。
●引进。人为有意识地引入,并无血缘关系。例如:普洱引进的南非白犀。据报道,虽为散养野生物种,但毕竟既非我国亦非亚洲原生的“外来物种”,它们的出现,并非通过自然迁徙,宜采用“引进”。
●采用外来物种来“建立犀牛种群”,最终目的是要形成野生白犀种群。对于引进外来物种(简称“引种”)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正确的引种会增加引进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形成外来物种入侵(简称“入侵种”),进而导致其他本地物种减少和灭绝,导致引进地区生态失衡,甚至出现灾难。
●窃以为,恢复珍稀野生动物,要充分考虑当地历史上野生动物分布与组合情况,尽可能采用原有分布物种,使之和谐相处。
5.2 印度犀的再引入
最近有报道,尼泊尔将赠送中国一对来自奇旺国家公园的大独角犀(印度犀)[47]。
蒋志刚等(2016)立即做出反应,认为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及云南的局部地区存在潜在适宜分布区,并谨慎地提出:
对于大型野生动物重引入到野外生境,还需要考虑栖息地的适宜度、食物的丰富度、栖息地斑块的承载量、被猎杀/捕食的风险、人兽冲突以及引入种群的自我持续性等因素。气候适宜是选择重引入独角犀生境的首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