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华北
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省毗邻地带,历史上似有犀牛分布。
磁州窑褐彩犀牛枕虽枕面已残(图20.24),但匍匐状犀牛(黄宏,2011)双目凹陷却圆睁,花式独角和背上托举的枕面等显示初唐的形制。磁州窑在今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北宋中期达到鼎盛,并延续到明清。尽管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然其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绿釉等。此神似的犀牛,反映工匠们已很难见到活生生的犀牛,只能根据传说与想象创作工艺品。
图20.24 褐彩犀牛枕
3.2 华东
江苏省也有历史时期犀牛分布资料。
1985年,地处扬州市的扬州教育学院工地出土一唐三彩犀牛枕(图20.25)。枕面长方形,微弧凹,中间刻一对同向展翅飞翔的蝴蝶;值得注意的是,枕座为匍匐的犀牛。至于犀牛具体物种,限于报道的描述与多角度图片缺乏,仅略作判断:其全身有鳞片状刻纹,仅有鼻角,更接近爪哇犀。这与相关记载可相互印证:在全新世,江浙一带有苏门犀、爪哇犀等遗存出土;春秋战国时期,江南有众多犀牛分布;直至宋代,今江阴市一带还有野生犀牛分布。
图20.25 唐三彩犀牛枕(扬州)[21]
3.3 中南
河南省也有历史上犀牛分布的证据。
出自巩县窑的青釉犀牛枕为脉枕(图20.26、图20.27),似为初唐之物。犀牛枕的造型只是神似:犀牛呈匍匐状,花式独角和背上托举着枕面;枕面上点缀几缕随意的褐彩,二者均为大鼻,一眼窝深陷,另一个突眼圆睁,虎虎有生气(黄宏,2011)。“巩县窑”在今巩义市,始于隋,盛于唐,到五代初衰退。隋代烧青瓷,唐代烧白瓷,还烧三彩陶器、黑瓷、纹胎和茶叶未釉等。
图20.26 青釉犀牛枕(一)
图20.27 青釉犀牛枕(二)
3.4 西南
四川省近年也发现历史上犀牛分布的证据。
成都市天府广场旁东北侧的四川大剧院工地发掘出石制神兽(图20.28),同时出土有战国、两汉、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文物。石兽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重约8.5 kg;耳朵、眼睛、下颌和鼻部清晰可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根据出土情况判断,石兽埋藏在西晋地层以下[22]。
图20.28 石犀(战国)[23]
(汉)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成都
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因曰石犀里也。
按:据多方情况综合考证,此石犀应为战国时期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之一(罗开玉,2013;冯广宏,2013)。
广元市昭化区曾出土一战国(巴)时期的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图20.29、图20.30)。从其既有长长的鼻角,又有短粗的额角可以判断,是苏门犀造型。联系到(晋)常璩《华阳国志》称益州盛产“犀、象”,(唐)杜甫《冬狩行》反映东川节度使围猎活捉到不少苏门犀,那么在战国时期能制作出如此惟妙惟肖的苏门犀带钩,便不足为奇。(www.xing528.com)
图20.29 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一)[24]
图20.30 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二)(黄宏,2011)
3.5 西北
陕西省新发现历史上有犀牛分布的记录较多。
西安市碑林区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共1 000多件,造型美轮美奂,艺术价值极高,多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其中有一鎏金犀牛宝相花纹银盒(图20.31、图20.32),是一口衔瑞草、通身鳞甲的独角犀。据我国历史上曾有分布的独角犀——印度犀与爪哇犀特征比较,更接近印度犀(两条显著的大皱襞不平行,全身皮肤上有许多疣粒)。
图20.31 鎏金犀牛宝相花纹银盒[25]
图20.32 鎏金犀牛宝相花纹银盒[26](放大)
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有唐三彩犀牛枕(图20.33),比较突出的是该犀牛也有一额角,似按苏门犀原型制作的。
图20.33 唐三彩犀牛枕(铜川市)
地处宝鸡市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品中有3枚与犀牛相关的铜镜(图20.34~图20.37)。
[27]宋代“犀牛望月镜”:镜背满饰水波纹,一头犀牛立于左侧岸边,正俯首观望。镜钮上方有如意祥云托起的一轮弯月,镜钮下方似为云彩和月亮的倒影,镜钮的右侧有怪石和灌木。连,空白处有一头卧牛,正抬头观望(王莉,2015)。
图20.34 犀牛望月镜(拓片)
图20.35 犀牛望月镜[28]
图20.36 吴牛喘月镜
图20.37 牛郎织女镜
据称,“三镜在藏品登录时,均起名为犀牛望月镜”,但正如作者所言:“实际上镜面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富,只等我们仔细甄别,揣摩体会后方能品味其中的真谛。”
此三面铜镜中的“犀牛”形象,除“犀牛望月镜”有一突出的额角勉强为神似外,三者体形则并非犀牛。反映当时这一带已无野生犀牛分布,工匠对其也难以胸有成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