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我国栖息的虎分布变迁(图17.22、表17.3)巨大,主要表现在:
●虎起源于我国黄河中游一带,随后主要向东北、西北、南方等扩散,再后则越出国境分布到亚洲其他国家境内,成为亚洲特有物种。
●在虎兴盛时,其栖息地曾遍布现今全国省级政区。
●虎从分布广阔到现今成为分散隔离小区,甚至出现孤立的点状分布,变化显著。
●虎的数量变化,东北分布的虎数量曾不少于13 000只,而现今及20余只,不超过历史上的万分之十五。
●虎的分布变迁之所以没有形成明显的界线,主要是因为虎是广布型物种,对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不是十分敏感;但虎的分布变迁受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虎在我国曾分布广阔,呈现大面积整体分布,但随环境变化而出现分布隔离,产生9个亚种。
●9个虎亚种的产生与部分灭绝并非同一时间,而大部分亚种的出现时间并不久远。
●虎的分布总趋势是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退缩,其中的分隔、断裂距离越来越大。
●在虎最兴盛时期,按今县级及其以上政区比较,其分布广度超过现政区的82%;而现今,约占9%,高低悬殊。
●各地区现存虎分布地数量按多寡排序为:西南(78地),华东(58地),中南(44地),东北(34地),华北与西北(皆4地)。
●现今虎栖息地绝对数较高的省级政区排序为:云南省(43地),江西省(31地),黑龙江省(23地),福建省与湖南省(皆20地);省级政区内拥有虎的保护区比率,于此基本相符。
●现今虎栖息地占当地比例达到或超过20%的省级政区排序为:江西省与云南省(皆34%),黑龙江省(30%),福建省(29%),吉林省(23%),湖南省(20%)。
图17.22 历史时期虎分布变迁图
表17.3 历史时期虎分布变迁概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白子麒.1998.老龙洞史前遗址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17(3):212~229
包诺索夫B B.1938.北满更新世动物及其旧石器时代遗物之观察.满洲史学,2(1)
北京市房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北京市房山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蔡回阳,等.1991.贵州毕节扁扁洞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0(1):50~57
曹志红.2010.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5.郴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陈德珍,祁国琴.1978.云南西畴人类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6(1):33~46
陈耿娇.2002.广西田东雾云洞更新世脊椎动物群.古脊椎动物学报,40(1):42~51
陈全家.2006.郑州西山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考古学报,(3):385~418
陈嵘.1934.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南京:金陵大学
陈锡祺.1985.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大瑶山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1988.广西大瑶山自然资源考察.上海:学林出版社
(德)艾米尔·特林克勒著;赵凤朝译.2000.未完成的探险.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德日进,杨钟健.1936.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中国古生物学志(丙种),12(1):1~78
邓学建,王斌.2001.湖南省桃源县发现华南虎踪迹.动物学报,(1):118~119
(俄)普尔热瓦尔斯基著;黄健民译.1999.走向罗布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范雪春,郑国珍.2006.福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房迎三.2000.江苏上新世以来的哺乳动物群,(7):33~40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4.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29
甘雨,方保华主编.2004.河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高耀亭,等.1987.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八卷,食肉目.北京:科学出版社
鸽子洞发掘队.1975.辽宁鸽子洞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3(2):122~136
耿德铭.1995.怒江中游史前文化遗存综说.考古,(7):626~638
顾玉珉,等.1986.广西洞穴调查报告.人类学学报,5(2):198~199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75.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5):295~301
贵州省赫章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赫章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州省龙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5.龙里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4.台江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国家林业局主编.2008.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韩德芬,张森水.1978.建德发现的一枚人的犬齿化石及浙江第四纪哺乳动物新资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6(4):255~263
郝思德,王明忠.2004.海南史前文化遗存经济生活初探.南方文物,(4):28~34
郝思德.1997.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文化初探.南方文物,(1):94~99
何兵.2008.寻找华南虎.大自然探索,(10):32~41
何传坤,祁国琴,张钧翔.1997.台湾澎湖海沟更新世晚期食肉类化石的初步研究.台湾立博物馆年刊,40:195~224
何业恒著.1996.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89.淅川下王岗.北京:文物出版社
胡长康,齐陶著.1978.陕西蓝田公王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长康.1985.周口店第一地点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历史及进展//吴汝康,等著.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海松.2003.华县泉护村遗址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县泉护村.北京:文物出版社
胡绍锦.1985.昆明新发现一批旧石器地点.人类学学报,4(1):10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巴东店子头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3):28~35
黄东,邱立诚.2008.广东东源县必寿洞更新世化石群/董为主编.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13~118
黄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黄石市志.北京:中华书局
黄泗亭,等.1992.马鞍山南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试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1(1):69~78
黄万波,等.1988.记广东首次发现巨羊及扬子鳄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26(3):227~231
黄万波,等著.2012.和县猿人.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万波.1979.华南洞穴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7(4):327~142
黄象洪,曹克清.1978.上海马桥、嵩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6(1):60~65
黄学诗,宗冠福.1973.辽宁本溪晚更新世洞穴堆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211~214
黄蕴平.1996.金牛山遗址动物碎骨的观察.东北亚旧石器文化.韩国国立忠北大学校先史文化研究所,中国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辑发行
黄蕴平.2010.动物骨骼数量分析和家畜驯化发展初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动物考古.第1辑,2007年中国郑州动物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贾兰坡,等.1959.周口店附近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47~51
贾兰坡,等.1972.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39~58
贾兰坡,等.1979.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7(4):277~288
贾兰坡,张振标.1977.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文物,(6):41~49
贾兰坡.1957.长阳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古脊椎动物学报,1(3):247~252
贾树模.1916.新疆杂记.地学杂志(第80号)
姜鹏.1975.吉林安图晚更新世洞穴堆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3(3):197~198
姜鹏.1982.吉林安图人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0(1):65~70
金牛山联合发掘队.1976.辽宁营口金牛山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及其意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4(2):120~127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1984.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
筠连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8.筠连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05~106
卡尔克H D.1961.关于中国南方剑齿象-熊猫动物群和巨猿的时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83~103
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2000.乐山市志.成都:巴蜀书社
李家和,等.1992.江西萍乡竹山园洞的哺乳类化石和石制品.人类学学报,11(1):86~92
李炎贤,蔡回阳.1986.贵州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人类学学报,5(2):162~171
李炎贤,等.1974.湖北大冶石龙头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2(2):139~156
李有恒,等.1984.广西柳江土博出土的人牙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人类学学报,3(4):322~329
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7.理县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梁宗利等.2011.金平县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林业调查规划,36(6):68~72,75
林玉芬.1981.江苏铜山县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新地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3):378
刘莉,等.2001.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华夏考古,(1):4
刘先新主编.2010.中国长江三峡动物大全.北京:科学出版社
刘信中,方福生主编.2001.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6~222
龙陵县委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编.2000.龙陵县志.北京:中华书局
吕遵谔,等.1989.山东沂源猿人化石.人类学学报,8(4):301~313
吕遵谔.1989.金牛山人的时代及其演化的地位.辽海文物学刊(1)
罗祥瑞.1992.江西乐平山下溶洞的调查.南方文物,(4):1
马安成,汤虎良.1992.浙江金华全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古脊椎动物学报,30(4):295~312
马逸清,文榕生.2015.虎(Panthera tigris)的起源与地理分布变迁.野生动物学报,36(2):134~145,封3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5.宁波市志.北京:中华书局
宁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3.宁海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裴文中.1960.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1):10~21
祁国琴.1975.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3(4):239~249
祁国琴.1977.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兽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5(4):301~306
祁国琴.1989.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兼论原始人类生活环境.中国远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社,277~337
秦墓珊,赵拙龄.1991.中国陆架沉积模式研究新进展/粱名胜,张吉林主编.中国海陆第四纪对比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3~39
邱占祥,等.2002.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龙担黄土底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群初步报道.第四纪研究,22(1):33~38
邱占祥,等著.2004.甘肃东乡龙担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北京:科学出版社
邱占祥.1998.虎年谈虎的起源.大自然,(1):9~10
邱中郎,等.1961.湖北省清江地区洞穴中的哺乳类化石报导.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3(2):155~158
邱中郎,等.1973.周口店新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及文化遗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109~131
邱中郎,等.1982.南召发现的人类和哺乳类化石.人类学学报,1(2):109~117
(瑞典)斯文·赫定著;孙仲宽译;杨镰整理.2013.我的探险生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7.邵阳市志.长沙:湖南出版社
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8.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A.A.斯卢德斯基;刘鸿麟译.1959.苏联的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编.狩猎、驯养、自然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
斯信强,等.1993.盘县大洞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2(2):113~119
四川省丹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2000.丹棱县志.丹棱:丹棱印刷厂
四川省马尔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5.马尔康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5.苏州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41
孙建中,等.1981.吉林榆树周家油坊旧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3):281~290
孙建中.1977.关于顾乡屯组.吉林地质(2)
谭邦杰.1980.中国的虎.自然杂志(11)
谭其骧主编.1982a.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谭其骧主编.1982b.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汤卓炜,等.2003.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动物群.古脊椎动物学报,41(2):137~146
同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0.同安县志.北京:中华书局
佟柱臣.1947.东北旧石器时代问题.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汇刊
王家德.1994.试论长江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原始渔猎.江汉考古,(3):52~55
王珏.2005.云南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双江片区生态旅游开发探索.陕西林业科技,(2):35~38
王醒民.1935.新疆之农牧与生物.新亚细亚(5)
王正新.1991.四川筠连县发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29(1):71(www.xing528.com)
魏海波.1986.辽宁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与古气候的演变.辽宁地质(1)
文焕然,何业恒.1979.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自然资源(2)
文焕然,文榕生著.1996.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
文焕然.1988.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历史地理(6)
文榕生,张明海.2016.中国历史上的虎(Panthera tigris)亚种名称及分布地.野生动物学报,37(1):5~14
文榕生.2014.诸山皆有虎.人与生物圈,(6):18~22
文榕生.2015.对虎在我国两大岛屿上分布的历史考察.晋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2(2):74~79
文榕生.2016.再探历史时期新疆分布的虎.四川动物,35(2):311~320
文榕生著.2009.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吴家炎.1993.关于秦岭的虎:兼议虎的“华北亚种”.大自然,(2):30~31
吴茂霖,等.1975.贵州桐梓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3(1):14~23
吴新智,等.1962.广西东北地区调查简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6(4):408~413
吴跃峰,等编著.2009.河北动物志:两栖、爬行、哺乳动物类.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仙竹.1998.神农架犀牛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7(2):121~136
西安半坡博物馆.1985.陕西临潼康家遗址第一、二次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56~67
湘江.1977.湖北郧西发现猿人牙齿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5(2):封3
谢骏义,许俊臣.1988.甘肃华池马兰黄土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26(2):149~152
兴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2.兴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徐鹏章.2003.成都方池街古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
徐钦琦,欧阳涟.1982.北京人时代的气候.人类学学报,1(1):80~90
徐延恭,李迪强.1997.香港陆生脊椎动物简介.动物学杂志,32(3):3~8
许崇灏.1945.新疆志略.南京:正中书局
杨启成,等.1975.福建永安第四纪哺乳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3(3):192~194
杨钟健,刘东生.1949.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4):145~153
漾濞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0.漾濞彝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叶灵凤.1985.香港风物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尤玉柱,蔡保全.1995.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33(3):231~237
尤玉柱,蔡保全.1996.福建更新世地层,哺乳动物与生态环境.人类学学报,15(4):335~346
尤玉柱,等.1985.大连古龙山洞穴文化遗物及对当时古生态环境的探讨.史前研究(1)
尤玉柱,等.1993.金牛山A点地层剖面及溶洞的形成和堆积过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第19号.北京:科学出版社,7~15
尤玉柱,祁国琴.1973.云南元谋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1):66~80
尤玉柱,徐钦琦.1981.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1):77~84
尤玉柱,徐淑彬.1996.沂,沭河流域第四纪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34(4):322~331
垣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垣曲县志:1991~2000.北京:中华书局
袁国映.2010.追记新疆虎.新疆环境保护,32(3):14~17
袁靖,宋建.1997.上海市马桥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
云南省麻栗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0.麻栗坡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张冠相,等.1990.张广才岭方正林区再次发现东北虎的踪迹.野生动物(3)
张荣祖,等.1997.中国哺乳动物分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概图VI
张兴永.1973.云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新地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219~221
张玉光,等.2009.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发现的全新世猛禽类及其意义.地质通报,28(6):756
张镇洪,陈青松.1994.广东封开县罗沙岩洞穴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3(4):300~308
张镇洪,等.1980.辽阳安平化石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8(2):154~161
张镇洪,等.1985.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4(1):70~79
张镇洪,等.1998a.广东英德九龙礼堂山动物群的发现.江汉考古,(1):29,28
张镇洪,等.1998b.广东英德牛栏洞动物群的研究.江汉考古,(1):21~28
张镇洪.1981.辽宁地区远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初步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2):184~192
张祖方,王闵闽.1987.太湖三山岛的哺乳动物化石.南京博物院集刊(9)
昭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2000.昭通市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赵焕庭,等.2007.琼州海峡成因与时代.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7(2):33~40
赵仲如,等.1981.广西都安九山人类化石与共生动物群及其在岩溶发育史上的意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1):45~5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硏究所,武汉地质学院编制.1985.中国古地理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1985.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1988.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1988b.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1993.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1997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1997b.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2000.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2004.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会编.2006.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1986.西藏哺乳类.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2001.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主编;郑生武,等编著.1994.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钟祥浩主编.2000.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周尔泰.2003.成都市方池街古文化遗址初探.四川文物(1)
周明镇,李传夔.1965.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9(4):377~393
周明镇.1964.陕西蓝田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8(3):301~305
朱兆瑞.1997.中国年降水量图/张荣祖,等.中国哺乳动物分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概图V
Teilhard de Chard P.1938.Le villafranchian de Asic etla Question du villafranchian.C.R.sommaire desseances de la soc.Geol de la.France,(17):325~328
Yong C C.1932.On some fossil mammals from Yunnan.Bull Geol.Soc.China,383~393
【注释】
[1]2009年图是由Zdansky1924年原著的图版直接翻印。此新图是王晓鸣先生(美国加州旧金山县自然博物馆古脊椎动物部研究馆员)根据原标本重新拍摄的,表现得更清楚而完整。承蒙邱占祥转允使用,特向王晓鸣先生、邱占祥先生致谢!
[2]左图引自:邱占祥等,2002;右图引自:http://tieba.baidu.com/p/2942997953
[3]P4侧视,×1/1。
[5]据原著的图版扫描,皆为×1/2。为保持2幅图大小相似,仅删除原图中的非虎骨部分。
[6]此图因故不得已删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所列出处查看原图。该图显示出的正是虎出现时的地理环境,高海拔山脉的雏形已经存在,这对于虎从起源地的四外扩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据现代动物学者调查,虎栖息于海拔3 000 m以下山地。
[7]此图因故不得已删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所列出处查看原图。该图显示,陆表第三极的特征更加显著,这相当有可能阻断虎向西、向西南跨出我国现今国境的通道。
[8]也是下文将涉及的后来形成阿尔泰虎与东北亚虎2亚种,虽生态环境相似,但之间存在隔离的天然屏障。
[9]孟苗.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壁画之狩猎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a7e15c650101glmw.html
[10]元中统三年(1262)改松山州为松州,领松山县;至元二年(1265)松山县并入松州;大德十一年(1307)六月,为鲁王牧地。
[11]辽阳.http://baike.baidu.com/view/4994.htm
[12]实际上,《黑龙江外记》撰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初刊于清光绪二十年。
[13](清)朱鹤龄《愚庵小集》除有类似记载外,另有:丁亥年[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周庄之东忽有虎至。守巡兵丁争出射之而毙。
[14]清光绪五年(1879)《嘉兴府志》对同一事件记载:正德……五年(1510)五月,大水害稼,民饥流移者半。冬十月,梧桐乡(在今嘉兴市)蓦有虎入县境,居民惊怖。县令张絃为文遣之,虎不复见(以上《刘志》)。
[15]此说似出自《台海使槎录》。该书著者黄叔璥在1722-1724出任台湾巡使,虽是“搜采有关旧籍记载,参以亲身见闻撰成”,但对于距其约40年前有虎的情况记载为“无虎”,只能反映虎已经绝迹。
又,清康熙三年(1664)《颜山杂记》[乃博山(今属淄博市)最早的地方志]不仅记载有5条有“虎”情况,还在之前记述:
齐故无虎也。初,余生长孝乡山中四十余年,逮所传闻。又何啻百年乡之人,曾无故而谈虎者。齐其果无虎也。齐有虎,其自今以始也。抑闻之昔者孔子尝过泰山之侧,而叹苛政焉。则是齐故有虎也。
再,马建章:“按照国际上的规定,五十年不见才可以宣布说这种动物在野外灭绝了”。(马建章.http://baike.baidu.com/view/285352.htm?fr=aladdin)
[16]为避免读者产生误解,此处特略多引用相关信息。
[17]该志称:“澎湖有三十六岛,纵横三百余里(此据新图;实录云:二百余里)”,亦即指今澎湖列岛。
[18]此外,传说台北市在清末尚有虎存在,证据虽不很充分,但可参考成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台北市志·虎形山》记述:
此山不仅整个山形似虎,且山上树木繁茂,疏密得宜,点缀得如虎皮斑纹,栩栩如生。
据传此老虎于清末尚活在世,每逢日落西山,天色转黑,即出没附近村落,时而在竹林中徜徉,时而在大池塘——虎形陂喝水。惟最奇怪者,此虎不滋扰居民;不仅未尝伤人,且不吃人家所养牲畜。每被人发现,倏然即不见踪迹。苟有小偷要潜入人家盗窃,每见其蹲于目标之人家门口,虎眼烂烂发光,钉视小偷,故小偷均被吓得魂飞魄散,仓皇逃走。外地匪贼,倘企图侵入此地方为非作歹,亦均被吓阻,知难而退。
[19]此外,传说台北市在清末尚有虎存在,证据虽不很充分,但可参考成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台北市志·虎形山》记述:
此山不仅整个山形似虎,且山上树木繁茂,疏密得宜,点缀得如虎皮斑纹,栩栩如生。
据传此老虎于清末尚活在世,每逢日落西山,天色转黑,即出没附近村落,时而在竹林中徜徉,时而在大池塘——虎形陂喝水。惟最奇怪者,此虎不滋扰居民;不仅未尝伤人,且不吃人家所养牲畜。每被人发现,倏然即不见踪迹。苟有小偷要潜入人家盗窃,每见其蹲于目标之人家门口,虎眼烂烂发光,钉视小偷,故小偷均被吓得魂飞魄散,仓皇逃走。外地匪贼,倘企图侵入此地方为非作歹,亦均被吓阻,知难而退。
[20]大化瑶族自治县.http://baike.baidu.com/view/395054.htm?fr=aladdin
[21]琼州海峡虽平均水深44 m,最大深度114 m,但宽仅18~40 km。而距今1.8万年时,海面下降到现代海面以下150 m左右。
[22]据现今测量,海口市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距离也约有143 km。
[23]此资料因原作已佚,内容在《华阳国志》[现存有多种版本,主要是据宋嘉泰四年(1204)李刻本为底本,但点校本有多种,见有:顾广圻校.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李调元校定.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严茜子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等]及《后汉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之中,略有差异。此主要据刘琳(1984),仅对个别异议处改动。
[24]据天地图.http://map.tianditu.com/.此图因故不得已删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所列出处查看原图。该图显示,“马尔康县”与“理县”是西北—东南方向毗邻的两县,前者是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海拔在2 180~5 301 m之间;后者的地势是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 422~5 922 m。反映出,虽然两地的交界带地势较高,但两端较低,是高原峡谷地带,并非虎难以达到的栖息绝境。
[25]据天地图.http://map.tianditu.com/.此图因故不得已删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所列出处查看原图。该图显示,“马尔康县”与“理县”是西北—东南方向毗邻的两县,前者是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海拔在2 180~5 301 m之间;后者的地势是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 422~5 922 m。反映出,虽然两地的交界带地势较高,但两端较低,是高原峡谷地带,并非虎难以达到的栖息绝境。
[26]Perry R.1964.The World o f the Tiger.London(转自:谭邦杰,1980)
[27]对现生物种的亚种判定,一般需要不同居群的形态差异证据、这种差异占该居群的比例、形成生殖隔离的明显界线等综合情况。但若对历史时期的野生动物也套用这样的标准,就勉为其难了。窃以为,生态环境与物种不同居群的变异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抓住关键证据进行推导,还是有可能复原某些已然消逝事物或场景。
[28]有确切证据表明,20世纪中叶,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还有虎分布(A.A.斯卢德斯基,1959)。
[29]华北虎图.http://baike.baidu.com/picview/1393511/1393511/0/4b90f603738da9771c9f51d7b051f8198718e39e.html#albumindex=1&picindex=1
[30]华北虎.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4Obd QA--TFNI4PWjwvdZSj-D2eZKI4k UYap2DWZk KbR83b Y6bj4Jo0AZ2i T629 h O8L9cOrh Kc-HEZ2XCpjnnq
[31]如《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到:“早更新世时秦岭强烈上升,其幅度可达500 m以上,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山峰高2 000余米,属强烈活动中、低山区。”
又据《西藏哺乳类》称:“春季时节,在山上经常听到虎的吼声;秋冬时候,于海拔1 600多m的地方,已难发现它们活动的足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1986)
秦岭所处位置要比青藏高原纬度高,似为逐渐阻断虎的南北交流。
[32]似指:清同治九年(1870)《靖安县志》。
[33]中国靖安.http://www.jxjaxzf.gov.cn/Category-121/Index.aspx
[34]阳山老虎邓亲猎吃人猛虎 华南虎踪传闻不绝.http://news.163.com/07/1202/15/3UNFQU0P0001124J.html
[35]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http://baike.baidu.com/view/2003063.htm
[36]阳山老虎邓亲猎吃人猛虎 华南虎踪传闻不绝.http://news.163.com/07/1202/15/3UNFQU0P0001124J.html
[37]怀集县.http://baike.baidu.com/view/1078645.htm
[38]凭祥.http://baike.baidu.com/view/76899.htm?from-id=7180741&type=syn&fromtitle=凭祥市&fr=aladdin
[39]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ttp://baike.baidu.com/view/472694.htm?fromId=181358
[40]锦屏县.http://baike.baidu.com/view/189088.htm
[41]芦芽山自然保护区.http://www.sxcnt.com/lygg/lyszrbhq.htm
[42]抚松县.http://baike.baidu.com/view/287446.htm
[43]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ttp://baike.baidu.com/view/4064671.htm
[44]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ttp://baike.baidu.com/view/1520569.htm
[45]张中志.珲春拍到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http://roll.sohu.com/20120405/n339841045.shtml
[46]于宁.吉林珲春首次拍到野生东北虎正面视频(图).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4-12-07/content-12850602.html
[47]苍雁.吉林舒兰现野生东北虎踪迹一头怀孕母牛被捕食.http://news.sina.com.cn/c/2014-12-08/220931261110.shtml?source=1?source=1
[48]中国哈尔滨.http://www.harbin.gov.cn/zjhrb/sqgl/csgk/zrdl.htm
[49]鹤岗市.http://baike.baidu.com/view/52724.htm?fromId=139617
[50]林口县.http://baike.baidu.com/view/289846.htm
[51]绥芬河.http://baike.baidu.com/view/38570.htm?fromId=32188
[52]据多方查证,该幼虎是在虎林市境内海音山林场发现。该虎最后没有成活,后被制成标本,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
[53]史东旭.东方红林业局国内首现野生东北虎幼虎.http://hlj.china.com/news/info/11156116/20141127/19016932.html
[54]东北虎惊现黑龙江农场已拍下老虎背影并找到体毛.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9-05/05/content-2027590.htm
[55]邓蕾.双鸭山林业局再现野生东北虎三食黄牛被“逮”真身.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4-08/18/content-18439431.htm
[56]野生东北虎现身黑龙江省.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31219/1230068.shtml;我省绥阳林业局首次捕捉到野生东北虎高清晰影像.http://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13/12/19/055343947.shtml
[57]黑龙江再现野生东北虎踪迹种群数量回升.http://www.baike.com/wiki/东北虎
[58]周毓亮,李博.黑龙江密山野生东北虎死因经初步判定与颈部钢丝套有关.http://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11/10/29/053479947.shtml;黑龙江密山市发现一具野生成年东北虎尸体.http://news.qq.com/a/20111027/001180.htm
[59]邹大鹏.黑龙江饶河县发现野生东北虎足迹.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16/c70731-20812856.html
[60]黑龙江再现野生东北虎踪迹种群数量回升.http://www.baike.com/wiki/东北虎
[61]赵岩峰,刘柏森.方正县境内发现东北虎足迹.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3/c87228-25893864.html
[62]牟景君,贾红路.经国家林业局专家鉴定太平沟现身的正是“普京虎”库贾.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4/11/15/017116039.shtml
[63]倪子牮.普京所放生东北虎迫近黑龙江抚远县居民生活区.http://news.qq.com/a/20141127/035101.htm
[64]磐安县.http://baike.baidu.com/view/453254.htm
[65]浦城县.http://baike.baidu.com/view/190726.htm
[66]芦溪县.http://baike.baidu.com/view/159248.htm
[67]安远县.http://baike.baidu.com/view/173679.htm
[68]袁州区.http://baike.baidu.com/view/161268.htm
[69]松滋市.http://baike.baidu.com/view/26167.htm?fromId=323515
[70]当阳县.http://baike.baidu.com/view/1576772.htm
[71]汝城县.http://baike.baidu.com/view/748363.htm
[72]凤凰县.http://baike.baidu.com/view/86087.htm
[73]龙山县.http://baike.baidu.com/view/589352.htm
[74]刘国华.乌云界保护区又现疑似虎脚印.http://www.cnwyj.com/news/2014-08-26/487.html
[75]田林概要.http://map.mapbar.com/a-baise-tianlin-map/;田林县.http://baike.baidu.com/view/395066.htm
[76]巴马网.http://www.bama.gov.cn/zjbm/item.php?Cateid=001005&lx=zw&dh=
[77]兴安县人民政府.http://www.xazf.gov.cn/html/2012/zrdl-0426/52.html
[78]泸州.http://baike.baidu.com/view/24528.htm?fromId=162261
[79]越西县.http://baike.baidu.com/view/377721.htm
[80]中国·佛坪.http://www.foping.gov.cn/gov/Html/zjfp/20131123182652.html
[81]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ttp://baike.baidu.com/view/3157775.htm
[82]循化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ttp://www.zwbk.org/My LemmaShow.aspx?lid=1249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