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前中国虎分布及变迁情况

20世纪前中国虎分布及变迁情况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虎的历史分布进行一些增补。此记述表明在唐宋间,两地皆有虎分布。按:仅间隔1年,高邑县就连毙2虎,反映当时虎患较严重。

20世纪前中国虎分布及变迁情况

对虎的历史分布进行一些增补。

2.1 华北

天津外,其余4个省级政区皆有关于虎分布的新资料。

2.1.1 北京

新见有关虎栖息于今北京市的记载又有数条。

清雍正十三年《畿辅通志》追记:“《山海经》:幽都之山上,有元虎。”

明万历十四年(1586)《蓟邱集》:京师北山,兽有虎,豹,奇狸。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图书编》记载:清孙承泽(1593—1676)《天府广记》:自高梁至徳胜,小山至众,兽有虎。按:从其所称“自高梁至徳胜”的地理位置判断,当是在今海淀区内,说明当时有虎栖息。

光绪十年《畿辅通志·物产》记载:

驳: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辽人不知其名,以问刘敞。敞曰:此所谓驳也。言其形状,声音皆如所见。人叹其博物(《东都事略》)。

按:“顺州”即今顺义区,唐末领怀柔县(今怀柔区);“食虎豹”,说明有虎栖息;《东都事略》南宋的王称所撰,是关于北宋九朝史的纪传体史籍。此记述表明在唐宋间,两地皆有虎分布。此说有清康熙时的方志可以证实。

2.1.2 河北

又见虎在今河北省一带分布的记载。

明成化八年(1472)《保定郡志·物产》记载有“虎”。

按:明代称“保定”的较大政区是“保定府”,辖境包括今石家庄市与保定市20余地。但根据历史上虎分布情况看,只有部分地点有虎栖息,约为保定市、易县、徐水县、顺平县、唐县、涞水县数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高邑县(今县)志》追记:

明……崇祯九年(1636),虎至邑之马闲村。村民毙之。

十一年(1638)冬,虎至邑之北营村。村民毙之。

按:仅间隔1年,高邑县就连毙2虎,反映当时虎患较严重。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正定府·土产·药》记载:

灵寿、平山、赞皇诸县,亦产……龙虎骨。按:据此表明,当时属正定府的今灵寿县、平山县、赞皇县一带皆有虎分布。

2.1.3 山西

今山西省一带不仅虎分布较广,而且数量较多。

2013年3月,对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的九原岗北朝壁画墓抢救性发掘,发现壁画上狩猎场景中有虎、熊、豺、狼、野猪、鹿、麝、羊等多物种,反映当时在忻州市一带有这些野生动物[9]。尤其是虎的形象不仅出现在多幅图中(如图17.7,一只猛虎扑向猎手,而猎手急忙箭满弦返身射虎),而且在同一幅图中绘制有多只虎(如图17.8,猎手张弓搭箭追赶多种野兽,前排中部即有2头张皇逃窜的猛虎,其一还回首张望)。

壁画栩栩如生,说明在北朝(386~581)时,当地虎的数量还不少。

图17.7 九原岗北朝壁画之一

图17.8 九原岗北朝壁画之二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义虎》记述:

汾州孝义县狐岐山多虎。明嘉靖中,一樵人朝行,失足堕虎穴,见两虎子卧穴内,深数丈,不得出,彷徨待死。日将晡,虎来,衔一生麋,饲其子既,复以馂予樵,樵惧甚,自度必不免。迨昧爽,虎跃去,暮归饲子,复以馂与樵。如是月余,渐与虎狎。一日,虎负子出,樵夫号曰:“大王救我!”须臾,虎复入,俛首就樵,樵遂骑而腾上,置丛箐中。

按:据此证明,今孝义县一带在明嘉靖(1522~1566)有虎分布。

清顺治十一年(1654)任灵丘知县的宋起凤在《稗说·兽食虎》记载:

大同灵丘山中数多虎,相率十数成群,当昼噬人。灵丘驻褊帅常牧放营马山下,虎时就群中残啮去。军人相戒,捕之不得。

按:由此表明,今灵丘县在清初虎患非常严重,“十数成群”,白昼噬人,就是军人也奈何不得。

清雍正十二年《山西通志·物产·潞安府》追记:

虎:《摄虎碑》:刁黄山有虎咥人。唐长子令崔元靖遣首吏孟完赍牒往摄之,虎衔牒而至。元靖数其罪当刑,虎触阶死。

按:记述中的崔元靖是唐代长子县令,说明虎在当地栖息。

2.1.4 内蒙古

记载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虎分布的资料较多。

《辽史·营卫志·秋捺钵》记述:

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常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耶律贤;在位公元969~982)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

《辽史·道宗本纪》进一步证实:

咸雍元年(1065)十月己亥,皇太后(指萧太后,在伏虎林)射获虎。

按:所称“永州”,在今阿鲁科尔沁旗与开鲁县一带;而“伏虎林”在今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白塔子西北。《辽史》数度记载在伏虎林射虎,可见此地乃帝王狩猎处。巴林右旗位于西拉沐沦河北岸,是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地处大兴安岭山地与燕山山地交接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由西北700 m向东南400 m逐渐倾斜,北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区;天然植被完好,适宜虎等动物生息繁衍。“常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进一步说明因虎数量多而影响到居民畜牧活动。

元史·世祖本》记载:至元十八年(1281)七月庚戌,“以松州知州仆散秃哥前后射虎万计,赐号万虎将军。”按:关于“松州”地名,有多种说法,就元代也有2种说法:[10]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②治所在松山县(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窃以为是后者,理由有二:①清乾隆热河志》、光绪《畿辅通志》与《承德府志》等都记载有此事,《热河志》更明确“布萨图格旧作仆散秃哥,今改正”,说明“松州”是指今东北,而非西南者。②克什克腾旗百岔山岩画涉及动物的就有虎,汉代李广在右北平郡大量射虎、辽代帝王将这一带作为皇家射虎猎场,直至清代“以是知口外产虎,自昔为众。今塞山多有之”帝王亦多于此猎虎。故元代猛将布萨图格一人射虎上万只(恐怕不一定都在“松州”),真乃空前绝后,也反映当地栖息虎的数量之多。

清乾隆元年(1736)与四十四年(1779)《盛京通志》皆称:

虎:诸山皆有之。边外间有白质黑章者,尤猛鸷,围中以激打,枪手制之。

按:“盛京”有多种概念,据该志涉及的范围(有“奉天府”“锦州府”“吉临乌乌”“宁古塔”“黑龙江将军”等)看,其范围涵盖东北虎的主要地域。仅就我国现境内而言,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区。按谭其骧(1987)划定,属今内蒙古的有3个“总管辖区”或“副都统辖区”(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

清光绪二十年《黑龙江外记》也有“虎”记载,亦即在今我国境内属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荣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曾有东北虎分布。

宣统三年(1911)《珠尔干河总卡伦边务报告书》明确珠尔干河流域“兽则有虎”,但“不多”,并有调查日志:

宣统元年(1909)五月初八日……牛尔河两岸草甸宽大,有宽长五六里者,有七八里者。因本年开冻至今无雨,天旱过甚,草为之枯。是日,所行道路,每于泥泞处,见有熊、狼暨犴达尔犴等兽之踪迹,并有爪大似盘者,则虎迹也。深入无人,司怖矣夫!

按:珠尔干河卡伦在今根河市奇乾乡,《清史稿》称为“珠尔干河总卡伦”,为“鄂伦春与俄人交易治所”。由此看来,当时仍有虎栖息。

1923年《呼伦贝尔[辖呼伦县(今海拉尔区)、胪滨县(今满洲里市)、室韦县(今根河市)、奇乾县(今分属根河市与额尔古纳市)、雅鲁县(今扎兰屯市)、布西县(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志略·物产》还记载有“虎”。

2.2 东北

东北历史上是虎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对有关虎原资料的再认识很有必要。

2.2.1 辽宁

历史上,今辽宁省皆有虎分布。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三卷记载:

天赐元年(公元404)九月到十一月燕王熙(后燕慕容熙)与苻后游畋,北登白鹿山(即白狼山,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东逾青岭(一名青陉,在今朝阳市?),南临沧海(辽西郡海阳县,即今绥中县)而还,士卒为虎狼所杀及冻死者五千余人。

按:喀左县虽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区,但境内有白狼山、金花山与楼子山等海拔900 m左右山峰,尤其是西北部有与建平县、朝阳县(有山高坡陡、悬崖壁立的大青山)及(内蒙古)敖汉旗共有的努鲁儿虎山脉。努鲁儿虎山为蒙语,汉语意思“脊梁山”,契丹时称“冷陉山”。据1999~2002年调查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尽管今已无虎,但仍有脊椎动物5纲27目69科354种,兽类6目15科3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是辽西地区野生动物分布的高密度区。后燕帝王在这一带游畋,乐不思返,以致“士卒为虎狼所杀及冻死者五千余人”。所称“十一月”,相当阳历12月。据查今绥中县,12月平均最低气温达到-12~-13℃。如此低温,对于未作御寒准备的后燕士卒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但其中尚有“为虎狼所杀”,可见在伤亡士卒中也有相当部分,进一步说明这一带虎的数量颇多。

清乾隆元年与四十四年《盛京通志》记载东北虎分布地,涉及今辽宁省的有2个“府”、2个“牧场”、1个“副都统辖区”(沈阳市、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铁岭市、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抚顺市、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辽阳市、灯塔市、辽阳县、鞍山市、海城市、岫岩县、丹东市、凤城市、东港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连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营口市、大石桥市、盖州市,台安县、盘锦市、大洼县、锦州市、北镇市、黑山县、义县、葫芦岛市、兴城市、绥中县,彰武县,盘山县、凌海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等地)。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奉天府·土产》记载有“虎”,反映奉天府(治今沈阳市,辖今沈阳市、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彰武县、铁岭市、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抚顺市、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辽阳市、灯塔市、辽阳县、鞍山市、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丹东市、凤城市、东港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连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营口市、大石桥市、盖州市、盘锦市、大洼县、盘山县、锦州市、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义县、葫芦岛市、兴城市、绥中县等地)有虎栖息。

辽阳市(辖辽阳市、灯塔市、辽阳县)称,在“300年前,境内仍见有虎、熊、豹、罴、豺、狼、野猪、獐(麝)、狍、鹿、貉、水獭、黄羊、野马、野羊……。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群的自下而上条件受到严重威胁,其种类和数量逐年减少,有的物种已经消失”[11],说明曾有虎分布。

2.2.2 吉林

今吉林省在历史上也有较多的虎分布。

清乾隆元年与四十四年《盛京通志》记载东北虎分布地,涉及今吉林省的有2个“副都统辖区”(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长春市、德惠市、九台市、榆树市、宁江区、扶余县、吉林市、磐石市、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永吉县、伊通满族自治县、辽源市、东丰县、东辽县、通化市、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白山市、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安图县等地)。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吉林·土产》记载有“虎”。此“吉林”当是指“吉林将军”辖区,亦即在今我国境内属吉林省的长春市、德惠市、九台市、榆树市、宁江区、扶余县、吉林市、磐石市、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永吉县、伊通满族自治县、辽源市、东丰县、东辽县、通化市、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白山市、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等地,反映有虎在当地生息。

2.2.3 黑龙江

今黑龙江省历史上绝大部分地方有虎分布。

清乾隆元年与四十四年《盛京通志》记载东北虎分布地,涉及今黑龙江省的有5个“副都统辖区”(依兰县、方正县、通河县、鹤岗市、绥滨县、佳木斯市、同江市、富锦市、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抚远县、双鸭山市、集贤县、友谊县、宝清县、饶河县、七台河市、勃利县、虎林市、哈尔滨市(不含呼兰区)、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宾县、木兰县、延寿县,鸡西市、密山市、鸡东县、牡丹江市、穆棱市、绥芬河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县、林口县、爱辉区、逊克县、孙吴县、嘉荫县、萝北县、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讷河市、嫩江县、哈尔滨的呼兰区、巴彦县、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依安县、甘南县、富裕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北安市、五大连池市、伊春市、铁力市、北林区、海伦市、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等地)。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吉林·土产》记载有“虎”,亦即在今我国境内属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依兰县、方正县、宾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齐齐哈尔市、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甘南县、富裕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伊春市、铁力市、嘉荫县、鹤岗市、萝北县、绥滨县、佳木斯市、同江市、富锦市、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抚远县、双鸭山市、集贤县、友谊县、宝清县、饶河县、七台河市、勃利县、鸡西市、虎林市、密山市、鸡东县、牡丹江市、穆棱市、绥芬河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县、林口县、北林区、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等地,反映有东北虎在当地生息。

清光绪二十年(1894)《黑龙江外记》[12]也有“虎”记载,亦即在今我国境内属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部分)、齐齐哈尔市、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伊春市、铁力市、嘉荫县、北林区、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等地,也是东北虎广泛分布地。

清宣统二年(1910)《呼兰府志》记载:

有虎:土人不敢斥言之,称曰山神爷,又曰软蹄子。其小者,曰石虎。

……

旧记,呼兰多虎患。维时,林林蓊蔚,四野未辟,兽蹄鸟迹交于国中,不独虎也。今惟巴彦、木兰北境有之,盖恒巢窟于青,黑二山中,猎者非深入,不能得。

按:清呼兰府是光绪三十年(1905)由呼兰厅升改,民国二年(1913)废,其辖境有哈尔滨市呼兰区、巴彦县、木兰县、兰西县等地。尽管称“今惟巴彦、木兰北境有之”,但民国方志仍有记载,进一步证实当时有虎栖息。

2.3 华东

华东各省级政区皆有新见的虎资料。

2.3.1 上海

新见今上海市有虎分布的资料。

清嘉庆七年《太仓州志》记载:

嘉定县(今嘉定区):元……至正二年(1342)……一都有虎。有司移文万户府捕之。一虎中矢死,一逸去。

明……正统二年(1437),宝山(今宝山区)有虎成群为害,凡伤六十五人。事闻诏下襄城伯李隆遣吴淞千户王庆丞、张鉴捕戮之。

按:据此,进一步证实历史上今嘉定区与宝山区不仅有虎,而且数量还不少。

2.3.2 江苏

今江苏省历史上虎分布的资料又有多条。清光绪元年(1875)《通州直隶州志·杂记·泰兴县(今泰兴市)》追记:

(唐)法响,海陵李氏子,年十六为广福寺僧。有虎害。响召虎,虎至,弭伏不动,杖其胫,虎遂绝迹。

按:由此记述,表明今泰兴市在唐代有虎分布。

(宋)陆游(1125—1210)《入蜀记》记载:

(七月)四日。风便,解缆挂帆,发真州……过瓜步山,山蜿蜒蟠伏,临江起小峯,颇巉峻。绝顶有元魏太武庙,庙前大木可三百年……山出玛瑙石,多虎豹害人,往时大将刘宝,每募人捕虎于此。

按:史上所称“真州”有多处,如唐代在今四川省,宋代在今江苏省,元代在今贵州省。尽管陆游之作有众所周知的“蜀”,然而其地理位置并非指前者,而是中者。理由有:①瓜步山(一作瓜埠山,亦名桃叶山)在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水际谓之步,古时此山南临大江,又相传吴人卖瓜于江畔,因以为名。北魏拓跋焘曾于山上起行宫。②陆游曾登临瓜步山,留下名篇《登赏心亭》:“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在今宜昌市),半醉来寻白鹭洲(在今南京市)。黯黯江云瓜步(瓜步山)雨,萧萧木叶石城(今南京市)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③陆游乃宋代人,故元代的地名断然不取;而对其前代的地名虽不是一概不取,但还要进一步综合考虑取舍。④更为重要的是,《入蜀记》是陆游于乾道五年(1170)从山阴(今浙江绍兴)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通判,经今浙、苏、皖、赣、鄂、渝六省市,历时5个多月所记载的每日经历。⑤《三国志》与《南齐书》等有关于今南京市一带多虎的多次记载。

明成化十九年(1483)《毗陵志》仍记载有“虎”。该志记载以“常州府”(辖今靖江市、常州市、无锡市、江阴市、宜兴市等地)为主,反映当时还有虎存在。

清嘉庆七年(1802)《太仓州(治今太仓市,辖今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部分地区)志》记载:

明……正德……十年(1515)四月十一日,有虎哭至娄塘永寿寺傍。十二日,至西门伤四五人,逸去。

国朝顺治……十七年(1660)九月五日,八都有虎噬豚犬,至黄家湾伤人,数日逸去。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广福有虎伤一民一僧,夜逸去。

按:据此反映,明清时期今太仓市仍有虎栖息。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高淳县(今县)志》追记:

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蝗,大水。西沙,人面鸟见游山。……虎见永丰,杀之。

国朝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八月,虎见西陡门小湖。

康熙……九年(1670)庚戌,夏水,有秋。十月,虎至南荡圩,杀之。……

十一年(1672)壬子七月,东三埂见人面鸟。十月,虎见□□,杀之。

十二年(1673)癸丑初四日卯时,地震。是年,山乡多虎伤人。

按:尽管所记载的只是高淳县在明末清初(在17世纪中期)阶段,但也有5次之多;尤其是1670年代初,不仅虎出现频率更紧密,而且出现“多虎伤人”严重情况。

清光绪十九年(1893)《震泽县(今吴江市)志》记载[13]

大清顺治……九年(1652),正月二十八日,忽有虎浮太湖而来,匿梅里蒋家园中。居民见四野多虎迹,大骇,以闻于官。总镇耿某围而搏之,观者如堵。虎突出,伤人一足。矢如雨注,健者以枪刺其喉,遂毙之。是年大旱,米石二两七钱。

十六年(1659)……是年十月,四都南有虎伤人。居民陈霞溪兄弟以箭炮杀之于徐家竹园。

清乾隆十二年(1747)《吴江县(今吴江市)志》记载:

大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木冰。是年四月,黎里永安圩虎宿民家。众逐之,伤三人,一毙。往来田间两昼夜。守备张光玉率兵下乡,虎已去,不知所之。

按:据今为吴江市的“震泽”与“吴江”两县志记载,从“虎浮太湖而来”看,显然是来自太湖,即印证了明崇祯十五年(1642)《吴县志》:“明……成化……十四年(1478)四月,太湖诸山有虎”之说,又表明到18世纪20年代,今吴江市仍有确凿的虎活动证据。

民国九年(1920)《沛县(今县)志》追记:

清……康熙三十年(1691)……秋,沛有虎(《乾隆旧志》)。

按:据此记载,表明今沛县到清初还有虎栖息。

民国二十三年(1934)《阜宁县(今县)新志》追记:

素不产虎,而康熙十四年(1675),有虎自海滨来,横噬人畜,践踏至大塌港始遁。

按:从记载情况看,尽管阜宁县地处水网地区,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湖荡众多,但到17世纪后半叶,还时不时有虎到当地活动。

2.3.3 浙江

新见的今浙江省的、虎资料集中于嘉兴市。

明崇祯十年(1637)《嘉兴县志》记载:

正德……庚午(五年,1510)……是岁十月,梧桐乡(今属桐乡市)忽有一虎入境[14]

崇祯……四年辛未(1631)……是冬,有虎自平湖(今平湖市)汉塘西来。禾地少山,无虎。突有虎至,村民震骇,白于官,遣营兵持器捕之。斗伤二三人,窘于十八里桥王家坟获之以献。自是,浹岁不登。

按:由此看来,今平湖市与桐乡市在明末也有虎分布。

清光绪五年(1879)《嘉兴府志》追记:

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二十六日,有虎入海盐(今海盐县),至刘家坟,莫知所往(《海盐仇志》)。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平湖(今平湖市)有三虎,不知从何来,居高宫山之坳(《平湖朱志》)。

崇祯……四年(1631)……是冬,有虎自平湖(今平湖市)至。营兵捕之,伤数人。至十八里桥获之以献(《嘉兴汤志》)。……海盐(今海盐县)有虎入蓝田庙(《海盐图经》)。

国朝……嘉庆……七年(1802)……冬十二月中旬,平湖(今平湖市)雅山有虎,乡民毙之。

按:不仅对虎曾在今平湖市活动事件有更多记载,时间延续到19世纪初,而且还有数次虎在今海盐县活动的记载。

2.3.4 安徽

历史时期,今安徽省有虎分布的资料又见多条。

明万历十二年(1584)《六安州(治今六安市,辖境属今安徽省的有六安市、霍山县等地)志》在“兽属”中记载有“於菟”,即有虎分布。

清顺治十六年《光州(辖境包括今金寨县等地)志》记载有“虎”。清嘉庆二十年(1815)《萧县(今县)志》记载:国朝顺治……《府志》六年(1649)二月,萧东山虎北渡河去。

按:据此看来,到17世纪中叶,今萧县一带还有虎活动。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南通志·食货志·庐州府(治今合肥市,辖境有: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舒城县、居巢区、庐江县、无为县等地)》记载有虎等野兽。

清光绪四年(1878)《安徽通志·物产》尚记载“安庆府(治今安庆市,辖今安庆市、桐城市、宿松县、枞阳县、太湖县、怀宁县、岳西县、望江县、潜山县等地)”“徽州府(治今歙县,辖境属今安徽省的有: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等地)”“宁国府(治今宣州区,辖境有:南陵县、黄山市、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县、郎溪县、泾县、旌德县等地)”“庐州府(治今合肥市,辖境有: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舒城县、居巢区、庐江县、无为县等地)”与“六安州(今市)”有虎。

民国十四年(1925)《太和县(今县)志》记载: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卧龙岗获虎。(www.xing528.com)

按:此记载表明当地曾有虎栖息。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酉杂记·猎户翁》记载:旌德县(今县)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后聘得徽州唐打猎才得以除之。说明在清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1789~1798),当地仍有虎。

2.3.5 福建

今福建省历史上关于虎分布的资料虽仅2条,但涉及地颇广。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福州府(治今福州市,辖今福州市、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平潭县、永泰县、闽清县、罗源县、屏南县、古田县等地)志》在“毛之属”中记载有“虎”等物种。

清乾隆二年(1737)《福建通志·物产》记载“福州府(治今福州市,辖今福州市、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平潭县、永泰县、闽清县、罗源县、屏南县、古田县等地)”的“虎:依山处,多有之”,而“延平府(治今延平区,辖今延平区、顺昌县、三明市、永安市、尤溪县、沙县、将乐县等地)”“邵武府(治今邵武市,辖今邵武市、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等地)”“建宁府(治今建瓯市,辖今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等地)”“兴化府(治今莆田市,辖今莆田市、仙游县等地)”“泉州府(治今泉州市,辖今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金门县、厦门市等地)”“永春州(治今永春县,辖今大田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漳州府(治今漳州市,辖今漳州市、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等地)”“龙岩州(治今新罗区,辖今新罗区与漳平市等地)”“汀州府(治今长汀县,辖今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长汀县、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等地)”“福宁府(治今霞浦县,辖今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寿宁、霞浦、柘荣、周宁等地)”也都有“虎”等动物,亦即当时在今福建省范围内皆有虎分布。

2.3.6 江西

历史上今江西省有虎记载的资料又见多条。

清光绪二年(1876)《吉安府志》追记:

宋……熙宁(1068~1077)间,万安(今县)有五虎自蕉源突入民舍。一道人敲铜具祝曰:虎不杀人,新邑以宁。果无所害。按:一次有5只虎出现,表明今万安县当时有颇多虎栖息。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南安府(治今大余县,辖今南康市、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等地)志》在“毛类”中记载有“虎”等。

清同治十一年(1872)《南康府(治今永修县,辖今安义县、星子县、永修县、都昌县等地)志》记载有“虎”等野兽,说明仍有分布。

清光绪四年《安徽通志·物产》尚记载“徽州府(辖境包括今婺源县)”等地有虎。

2.3.7 山东

今山东省分布的虎虽然消失较早,但又新见数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寿光县(今县)志》追记:

唐建中(780~783)时,望海台畔有渔人张渔舟独宿茅舍。忽有一虎入,渔人惊。虎举左前足以示,见掌中有刺,为拔之,长寸许。虎跃然若拜伏状,久方去。次夜,闻舍外作坠物声。开户视,见虎负一野豕置庭中。嗣又常餽鹿、豕不绝。村人疑为妖,白于县。渔人始陈始末。县令使人伺之。夜过二鼓,果如前,且致缣帛。令始信。渔人得释。后潮汐将至,虎先坏其庐舍。渔人悟,乃他徙。虎由是绝迹(见《太平广记》及《青州志》)。按:寿光县周边,在此之前的春秋时期,今广饶县、淄博市、青州市一带就有虎分布;在此之后,安丘市“元末(14世纪中)忽有虎出林中”,诸城市“明成化(1465~1487)中窜来一虎”。民国二十五年《泰安州志》称:“自孔子过泰山,闻有母哭其子被虎食者,自后千余年未闻有虎。至顺治十一年……顺治十六年春”,“有虎迹出入无常”。因此,唐代寿光虎出现在海边,并非异乎寻常。故综合相关情况,此记述并非无稽之谈,而表明历史上曾有虎。

清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记载:

国朝定鼎,知县萧让……时,文登(今文登市)等虎踞北潭,皆兔脱矣。

按:萧让为今河南扶沟县籍人士,清顺治二年(1645)任文登知县。由此记述,表明今文登市在17世纪中叶曾有虎栖息。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新城县(今桓台县)志》记载:

[豢龙池]:新城东七八里有何老庵。何,元时人,修[道于]此,独居数十年。每夜,有蛇、虎伴之。庵后[有积]水,[曰]豢龙池。相传,何老扰龙[处](《[池]北纪谈》)。

按:据此可见,在元代今桓台县仍有虎存在。

2.3.8 台湾

尽管所见古文献多称“台山无虎”[15],但还是有少数文献提及历史上台湾的虎分布。

前文提及台湾出现虎遗存,按环境变迁看,不足为奇。《中国古地理图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硏究所等,1985)描述:

中—晚更新世海岸线时有波动,并有较大变化。桂粤沿岸中更新世最大海进可达钦州—江门一线。整个雷州半岛淹没于海水之中。晚更新世时则发生较大海退,海水退到现代海岸附近……

晚更新世晚期,大约距今2.5万年时,气候急剧变冷,整个东部海面大幅度下降,到距今1.8万年时,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大约在现代海面以下150 m左右。在华南沿海形成宽达上千公里的辽阔滨海平原,其上发育古土壤层、风化壳和泥炭,与此同时很多河流一直延伸到滨海平原的外缘。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气候复又转暖,海面回升到海深25~30 m处,接近现代海面。

按:台湾海峡虽宽130~410 km,但其最深处不到80 m。这对利用晚更新世海退机遇且善于泅渡的虎来说,由大陆扩散而达两海岛就是如履平地。

秦蕴珊等(1991)也认为,台湾海滩上的第四纪沉积物应是陆架沙漠化及其衍生沉积所形成的,是古季风活动的地质效应。不难看出,末次冰期时由于海平面下降,台湾浅滩必然出露成陆,并成为大陆人类和动物通往群湖列岛直至台湾的桥梁。

尤玉柱等(1995)进一步提出,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哺乳动物化石是由于福建东山岛和广东南澳岛以东确有一条向澎湖列岛延伸的浅滩,即台湾浅滩,其宽10余km,长约130 km,大多水深不及百米,在“骹筒骨洲”附近,水深仅有10 m。该浅滩是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的分水岭,海底地形由分永岭向东北和西南倾斜。在分水岭处,佛昙组地层隆起,上覆的上更新统和下全新统很薄,这是渔民打捞时容易采到化石的原因。

文焕然等(1996)根据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多种对气候敏感的动植物分布变迁,结合海洋生物、土壤、海岸等多方面资料,认为我国近8 000年来冬半年气候变迁呈现阶段性由暖转冷总趋势(图17.9),气温变化的峰谷之差约5℃。亦即反映在此时期,就是发生海退,其程度也远不如晚更新世剧烈。进而可推断,虎扩散到台湾岛当是在此之前。

图17.9 近8 000年来冬半年气温变迁曲线图

台湾历史上虽曾也有明代文献(如: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东番记》与崇祯元年(1628)《福尔摩沙岛记略》)记载有虎。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澎湖,台湾纪略》记载有:

台湾旧名东番,不知所自始。……

兽有:虎、豹、熊、鹿。鸟有:鸠、雉、鸦、雀。山尤多鹿。人善用镖;镖长五尺,镞甚铦,虎鹿遇之辄毙。其捕鹿,尝以冬;伺其群台,乃集众逐而围之。掩群尽取,积如丘陵。先屠取其皮角,次腊其肉,次腊其舌与肾、与筋别藏之,盛以籍而鬻之华人[16]

按:该志分别记载澎湖[17]与台湾两处状况。而有“虎”的记载则是在台湾岛。

由上述文献记载虽可证明直到明末清初还有虎分布,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献皆缺乏更具体虎分布地点。现暂以台北市[18]代为在图上的标点。

2.4 中南

中南各省级政区中,今湖南省未见新资料。

2.4.1 河南

多条新见资料进一步充实了今河南省历史上的虎分布。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前306~前252)杀虎的“四郡”,其中属今河南的有似为秦朝“内史”(约辖今灵宝市),反映曾有虎分布。

清顺治十六年(1659)《光州(治今潢川县,辖今息县、淮滨县、潢川县、光山县、固始县、商城县、新县等地)志》记载有“虎”等动物。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阳武县(今原阳县)志》追记道: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春,虎狼成群为害。

按:据此,说明今原阳县不仅曾有虎分布,而且数量还不少。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县(今县)志》也追记:

明正统六年(1441)秋七月,学宫后见虎。按:据此记述,表明鹿邑县曾有虎活动。

清雍正九年(1731)《河南通志·物产》称“虎(各近山府,州有之)”,虽未指明具体地点,也并非全境皆有,却也可反映当时尚有不少虎。

2.4.2 湖北

今湖北省补充的历史上虎分布的新资料有多条。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前306~前252)杀虎的“四郡”,其中属今湖北的有“汉中郡”(约辖包括今十堰市、郧县、竹山县、房县、郧西县、竹溪县等地),反映曾有虎分布。

(宋)陆游《入蜀记》有3条涉及今湖北省多虎的记载:

(八月)十五日。……自富池以西,沿江之南,皆大山起伏如涛头。山麓时有居民,往往作棚,持弓矢,伏其上以伺虎。

……

(九月)四日。平旦,始解舟。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卒多为所害。……抵暮,乃还舟中。毕家池,盖属复州玉沙县沧浪乡云。

……

(十月)九日。微雪,过扇子峡。重山相掩,政如屏风扇,疑以此得名。登虾蟆碚,《水品》所载第四泉是也。……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夜,舟人来告,请无击更鼓,云庙后山中多虎,闻鼓则出。

十日。……过鹿角、虎头、史君诸滩,水缩已三之二,然湍险犹可畏。泊城下,归州秭归县界也。与儿曹步沙上,回望,正见黄牛峡。庙后山如屏风迭,嵯峨插天,第四迭上,有若牛状,其色赤黄。

按:[19]此“富池”,即“富池口”,属今阳新县。山民“往往作棚,持弓矢”猎虎,说明当时多虎。

②“玉沙县”,宋代始置,辖境包括今仙桃市、监利县、洪湖市大部分地区。“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挽卒多为所害”,亦反映当时多虎。

③虽然陆游当年所宿“黄牛庙”的今属地未详,但从其次日即达秭归县界的记述判断,乃是今秭归县的直接下游宜昌市,反映当时有颇多虎栖息。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汉阳府(治今汉阳区,辖今武汉市与汉川市等地)志》称“虎(多)”。

明万历十二年《六安州(辖境有属今湖北省的英山县等地)志》记载有“於菟”,亦即有虎分布。

清雍正十年(1732)《湖广通志·物产》记载“郧阳府”有虎。

2.4.3 广东

证实今广东省虎分布的新资料仅1条。

《水经注·溱水》记述:

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郡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405~418)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

按:“泷水”即北江上游支流武水,又名武溪,古名虎溪,又名武阳溪,源自湖南临武县西北。“灵鹫山”位于今韶关市北。由此反映曾有虎分布。

2.4.4 广西

历史上,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境皆有虎分布。

尽管仅隆林各族自治县与大化瑶族自治县未见有明确的虎分布记载,但不妨通过其周边(图17.10;其中2个紫方块即此两地,红星为其周边有虎分布地)情况分析,此两地皆处山丘地带,周围各地历史上皆有虎分布。

图17.10 广西隆林与大化一带地形与虎分布图

具体看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东邻,《田林县志》(田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记载:

1953年……牛、马、猪、羊受虎豹害1 005头(匹)。这年,打死虎豹106只,野猪412头,箭猪356头,黄麂443头,其他兽类422头。

1959年,央边公社(今板桃乡)共打死各种兽类2 805只,其中野猪510头,箭猪159只,虎豹4只,黄麂964只。

按:从记述看,田林县不仅有丰富的供虎食用的有蹄类动物,而且虎的数量也非常多。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现今仍有虎栖息。

大化瑶族自治县则是1988年10月由当时河池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及南宁地区的边缘结合部组成的年代并不久远的县。尽管历史资料稀少,但我们可以从当地乌龙岭地区尚有野猪、黄猄、野山羊、猴子、山鸡、毛鸡、果子狸、穿山甲、竹鼠、蛤蚧、蛇类、剑鱼、巴马纯唇鱼、暗岩鱼、长尾唇等动物组合[20]看到,仍有虎的食物存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毗邻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志》(都安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记载:

1952年县内发生虎患,计咬死黄牛54头,山羊749只,生猪130头,咬伤14人,咬死1人。

1953年各族群众除兽保苗畜禽,打死老虎21只,黄猄31只,猴子197只,泥猪191只,箭猪350只,团猪318只,鸟兽老鼠所得更多,无法统计。

按:据此看来,在1950年代,都安瑶族自治县不仅也有可供虎食物的丰富有蹄类,而且确实打死的虎不在少数。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至今仍有虎存在。

2.4.5 海南

前文提及今海南省出土有全新世虎遗存,台湾岛分布的虎约在海退时可以顺利到达[21]。文献记载证实历史上虽有虎(图17.11),但消失得较早。

图17.11 两广南部与海南岛地形及历史上虎分布图

曾见《汉书·地理志》记述: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

由此记述看来,到汉元封元年,亦即公元前110年前,海南的虎似已绝迹。

但(宋)范成大在淳熙二年(1175)前完成的《桂海虞衡志》记述:

黎海南四郡岛土蛮也,岛直雷州,由徐闻渡半日至。岛之中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傍,号黎人。……黎母之巅,则虽生黎亦不能至。相传其上有人寿考逸乐,不与世接,虎豹守险,无路可攀,但觉水泉甘美绝异尔。

紧随其后的周去非在宋淳熙戊戌(亦即淳熙五年;1178)的《岭外代答》也记载:

海南四州军中,有黎母山。……黎母山巅数百里,常在云雾之上,虽黎人亦不可至也。秋晴清澄,或见尖翠浮空,下积鸿蒙。其上之人,寿考逸乐,不接人世。人欲穷其高,往往迷不知津,而虎豹守险,无路可攀,但见水泉甘美耳。

尽管海南现今仍有豹栖息,明代琼山县(今属海口市)籍的丘浚(1421—1495)在《南溟奇甸赋》赞叹:

天下皆有于菟,兹独无之。岂天欲居民蕃息于此,常夜户不闭,而不触藩之虞乎?

其意为:天下到处都有老虎出没,唯独海南这里没有此兽。这岂不是上天愿意让黎民百姓平安地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而不必天天关门闭户地设防,没有困守藩篱的忧虑?

但值得注意的是,清道光二年(1822)《广东通志》记述:

《桂海虞衡志》云:黎母山之巅虽生黎,亦不能至。相传其上有人寿考逸乐,不与世接。虎豹守险,无路可攀,但觉水泉甘美绝异。尔初疑其言,近闻之熟黎者曰:村代生一寿妇,主诸岐,己尝至山下。以渊泉极甘,旁皆果壳鸟羽,尽中原梭鱼者。余方知石湖之言,或有据也。岐,乃生黎中荒昧不服王化者。岐当作(《海槎余录》)。按:《海槎余录》之作者顾岕在明嘉靖(1522~1566)年间曾任职儋州(即汉之“儋耳”,今儋州市,地处黎母山北麓),其也认可范成大的记述可信。

虽《汉书》与琼籍的丘浚皆认为“海南无虎”,但前者只是泛指;后者不仅故乡与黎母山并非近邻[22],而且约在26岁即赴京会试、为官,尤其不可忽视的是黎母山“虽黎人亦不可至也”。黎母山是海南岛绵延最长的一组山地,位于岛中部偏西南一带,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与白沙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交界地带的鹦哥岭为主体。据上述资料综合分析,窃以为,至少到宋代,海南仍有虎残存。

至于海南虎灭绝,有人认为是得不到雷州半岛的虎源补充(赵焕庭等,2007),笔者认为十分牵强。虽然虎在台湾与海南灭绝的原因尚待探讨,然而从晚更新世晚期的最大海退到宋代也有万余年,虎在与大陆隔离后已无法依赖大陆的虎源补充,仍然繁衍生息的时期并不短。

2.4.6 香港

今香港特别行政区又见1条关于虎分布的新资料。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广东(辖今包括今香港)通志》记载有虎。

2.4.7 澳门

今澳门特别行政区也见1条关于虎分布的新资料。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广东(辖今包括今澳门)通志》记载有虎。

2.5 西南

西南地区仅重庆与四川2个省级政区关于虎分布的资料值得再研究。

2.5.1 重庆

关于今重庆市有虎分布的记载需要重新认识。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23]记述: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矢]。白虎常从群虎,瞋恚,尽搏杀群虎,大呴而死。昭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

按:此乃较早反映虎在大范围伤害众多人口的事件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①尽管秦昭襄王在位(前306~前252)长达55年,但专指虎伤害1 200人之事件则似在短期内,故秦王震怒而重募勇士杀虎。[24]杀虎勇士出自“朐忍”,亦即今重庆云阳县双江镇建民村,当时属巴郡。③虽群虎横行之地只是大致范围,但既称“自秦、蜀、巴、汉患之”,又道“虎历四郡”,据谭其骧(1982,1982)可以推断,后三者分别是蜀郡、巴郡(治今重庆市,约辖今重庆的渝中区、江北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万州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城口县、梁平县、开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等地)、汉中郡。尽管就地名而言,与其时相匹配的“秦”只是诸侯国范围,但比照后三者及综合地域、虎的活动范围考虑,似为秦朝“内史”一带,反映曾有虎分布。

2.5.2 四川

重新认识历史上今四川省的虎分布情况。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前306~前252)杀虎的“四郡”,其中属今四川的有“蜀郡”(治今成都市,约辖今成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广元市、青川县、剑阁县、绵阳市、江油市、三台县、盐亭县、安县、梓潼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绵竹市、罗江县、中江县、广安区、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遂宁市、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威远县、资中县、隆昌县、乐山市、峨眉山市、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自贡市、荣县、富顺县、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雁江区、简阳市、乐至县、安岳县、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雨城区、名山县、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等地)、“巴郡”(约辖今旺苍县、苍溪县、南充市、阆中市、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西充县、内江市、泸州市、泸县、合江县、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通川区、万源市、达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等地),反映曾有虎分布。

虽仅马尔康县与理县(参见“马尔康县与理县一带的地形环境图”[25])未见文献明确记载有虎分布,但综合分析相关情况,可以推断马尔康县与理县在历史时期也有虎栖息。

●从地形环境看:相连的两地皆处于青藏高原南缘,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马尔康县多高山峡谷,森林茂密,现有林地面积16.8万余公顷,主要有冷杉、云杉、落叶松以及桦、高山栎等适应温凉环境的树种。理县现今林业用地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5.7%,森林覆盖率为43.67%,有冷杉、桦、柏、枫、槭、漆、云杉、油松、落叶松、鹅掌松、香樟、白杨、檀木等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树种。

●就食物链而论:至1990年代,前者主要有野驴、牛羚、藏原羚、藏羚、斑羚、野牦牛、盘羊、岩羊、金丝猴、猕猴、短尾猴、白唇鹿、水鹿、林麝、黑熊、棕熊、雪豹、水獭、兔狲、豹猫、獾、獾、赤狐、藏狐、草兔、岩兔、雪兔、松鼠、旱獭等野兽(四川省马尔康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后者则有刺猬、豪猪、蝙蝠、金丝猴、黄猴、岩猴、黑熊、马熊、狼、赤狐、豺、黄秧驴、黄鼬、水獭、猪獾、豹猫、云豹、野猪、马鹿、岩鹿、麂、獐(麝)、盘羊、山驴、野牛、野兔、岩兔、鼹、松鼠等野兽(理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可见皆有虎赖以生存的丰富有蹄类。

●以周边地带的虎分布而言:环其周边的汶川县、黑水县、红原县、壤塘县、金川县、小金县、都江堰市等地,历史上皆有虎分布记载。

2.6 西北

西北地区补充的虎分布资料仅陕西、甘肃、宁夏3省级政区。

2.6.1 陕西

关于今陕西省历史上虎分布的记载需要再研究。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前306~前252)杀虎的“四郡”,其中属今陕西的有“汉中郡”(治今汉台区,约辖今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等地)与秦朝“内史”(治今咸阳市,约辖今西安市、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铜川市、临渭区、华阴市、韩城市、华县、潼关县、大荔县、蒲城县、澄城县、白水县、合阳县、富平县、咸阳市、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宝鸡市、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太白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等地)一带,反映曾有虎分布。

2.6.2 甘肃

六盘山的虎分布涉及今甘肃省部分地方。

清康熙二年《隆德县志》记述,明崇祯时,广义的六盘山(属今甘肃省的有庄浪县、张家川县、华亭县等地)仍有颇多虎分布。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庄浪县志》载(明)窦文《六盘山》中也有“白草坡前虎豹家”之句。

2.6.3 宁夏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的虎记载新资料,主要是南部的六盘山一带。

清康熙二年(1663)《隆德县(今县)志》记述:

董俊,俊弟任,兄弟并至孝。俊以贡士授温州府训导,归家遭母丧,未及葬而贼克隆德。贼初入城,横肆杀戮,人兢奔匿。俊与弟任环柩号泣,独不肯去。贼哀之,不忍加害。初母病时,任偶在外,不知其母之病也。人有一自其家至者语之,任即驰归。时已晚,而六盘山多虎狼,莫敢夜行者。众咸阻之,弗听。半夜,只身逾山,手无寸铁。固知其孝出于至性也。任亦崇祯间贡士。

按:此固记载今隆德县籍董俊、董任兄弟至孝之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及“六盘山多虎狼”,而董氏兄弟是崇祯(1628~1644)年间贡士。故可推断17世纪前半叶,广义的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一带,属今宁夏的有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等地)仍有颇多虎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