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闪烁光疗法:阿尔茨海默症新曙光?

闪烁光疗法:阿尔茨海默症新曙光?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今天的世界上,阿尔茨海默症困扰了超过5000万患者。在人类主要疾病当中,阿尔茨海默症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真正的不治之症。根据这个简单明了的模型,科学家指出阿尔茨海默症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名叫Aβ的蛋白质分子。人们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去世后解剖了他们的遗体,发现在患者大脑里,有大团大团的蛋白斑块。也就是说,Aβ蛋白的沉淀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有关。

闪烁光疗法:阿尔茨海默症新曙光?

如果让我在几十上百种人脑疾病当中,选一种最令人绝望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写下一个名字:阿尔茨海默症。

世界范围内,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正在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激增,到21世纪中叶,患者总数可能超过1.5亿,而且几乎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家庭和一笔数额巨大的医疗及看护开支。与此同时,我们又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患者的疾病逐渐恶化,全世界的公共卫生系统滑向深渊,却没有任何医学手段可以使用!

在这样的黑色背景下,2019年6月5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蔡理慧(Li-huei Tsai)实验室公布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闪烁光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他们发现,把老鼠放在以40赫兹频率闪烁的灯下,每天一小时,坚持几个星期,就可以有效地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老鼠的记忆力,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43]

这项研究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难道说,阿尔茨海默症,这个困扰整个人类世界的绝症和顽症,就这样被治好了?而且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就看看闪烁的灯光就好了?甚至我们圈子里有人开玩笑说,既然如此,全世界研究大脑的科学家大半都可以退休了,家里的日光灯管换一个质量差、经常闪的,岂不是什么病都治好了!

玩笑归玩笑,对于这项研究本身,我的态度是继续观望,谨慎和乐观并存。毕竟一项以小老鼠为对象的实验室研究,距离真正的人类应用还是有些距离的。相比就事论事的讨论,可能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以这项研究为契机,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阿尔茨海默症——这种人类面对的最棘手,可能也是最绝望的大脑疾病。

100多年前,德国科学家埃洛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长期研究了一位记忆力严重衰退的女性患者,在这位患者去世之后,他又解剖了患者的尸体,并发现了严重的大脑萎缩和神经细胞死亡。根据这些发现,他命名了这种经常被称为老年痴呆症的疾病。在今天的世界上,阿尔茨海默症困扰了超过5000万患者。伴随着全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这种和衰老密切相关的疾病,正在慢慢磨利它的獠牙。

这种疾病的表现你可能也比较熟悉了,它是一种缓慢发生的,但是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热播的电视剧《都很好》里面的苏大强,就是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开始,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越近的事情越记不住。逐渐地,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容易迷路、情绪无法控制,最终会发展到生活彻底无法自理,直到死亡。如果解剖患者的大脑,我们会看到大脑的体积大大萎缩,大脑里大量的神经细胞都已经死亡了。

我说这种疾病是人类最棘手,甚至是最绝望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全世界目前有超过50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而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伴随着年龄增加直线上升。65岁的老人有5%的概率患病,而80岁老人的患病率就上升到了10%,到了90岁,发病率就已经到了惊人的50%。我们知道,伴随着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进步,这个世界正在快速老龄化——也就是说,未来世界注定要出现天文数字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更要紧的问题在于,这种疾病缺乏治疗手段。如果仅仅是患病人数多,也还不足以让我们特别害怕,但是阿尔茨海默症偏偏又是一个人类医学毫无办法治疗的疾病。在过去30年里,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和巨额研究经费投入到这个领域,但是一直到今天,人类发明的能够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总数是0。

在人类主要疾病当中,阿尔茨海默症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真正的不治之症。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比如安理申和美金刚,它们的效果仅限于改善症状,并不能延缓疾病的发展,也不能治愈疾病。类比一下,这就像我们常吃的各种抗感冒药(比如康泰克和白加黑),它们的作用仅仅是缓解鼻塞、头痛这样的感冒症状,但却完全不会帮助清除感冒病毒。

最后,这种慢性病流行病,消耗了巨量的社会资源。发病率高,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高,又没有有效治疗方法。这几个特点就决定了阿尔茨海默症会长期消耗社会资源。对于一个个家庭来说,照顾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是一场漫长的、让人心力交瘁的但又永远无法胜利的战役。到2050年,看护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需要的巨额费用,可以轻易地耗尽所有国家的医保经费。

根据这三个原因,我想你就可以理解了:搞清楚阿尔茨海默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是一个和我们每个人的老年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也是一个和整个人类世界未来密切相关的话题。

那你可能会问,问题是明摆着的,怎么它就解决不了呢?

平心而论,也不能说科学家和医生们没有努力过。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人们陆续提出了许多解释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的模型。其中生命力最长久、接受程度最广泛、也对生物医药产业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当属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Aβ模型。

根据这个简单明了的模型,科学家指出阿尔茨海默症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名叫Aβ的蛋白质分子。这个模型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加以概括:

不知道什么原因,人脑当中产生了大量的Aβ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分子彼此聚合,甚至形成肉眼可见的块状沉淀,破坏了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杀死了大量神经细胞,最终导致了患者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的衰退。在接近30年时间里,这个假说获得了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

我把它们简单总结为下面四个方面的证据:

1.“眼见为实”。这说的是人体解剖的发现。人们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去世后解剖了他们的遗体,发现在患者大脑里,有大团大团的蛋白斑块。这些深色沉淀密密麻麻地出现在大脑神经细胞的周围,很明显,这可能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有关联。科学家们提取了这些蛋白斑块并且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当中一个主要的成分,是Aβ蛋白。也就是说,Aβ蛋白的沉淀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有关。

2.“见微知著”。这说的是科学家在培养皿里做的实验。人们发现,Aβ蛋白的来源,是人体当中一个名叫APP的蛋白。这个APP蛋白本来似乎是人畜无害的,但是如果它因为某些原因被切割之后,会留下短短的一小段——这就是Aβ蛋白了。而如果把这些被切割出来的Aβ蛋白放进培养皿,它们能够杀伤神经细胞。也就是说,Aβ蛋白确实能够杀伤神经细胞。

3.“杀鸡儆猴”。这说的是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如果把患者大脑里的Aβ提取出来,注射到老鼠的大脑里,或者干脆在老鼠体内利用转基因技术大量生产Aβ蛋白,可怜的老鼠大脑里会很快出现密密麻麻的蛋白斑块,模样和人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非常类似。也就是说,Aβ蛋白能够在动物模型里,模拟人类大脑的病变。

4.“血浓于水”。这说的是人类遗传病的研究。有2%~3%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这些家族性患者往往携带特殊的基因变异,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基因变异集中在三个人类基因之内:APP, PS1,PS2。这三个基因的名字其实并不重要,但是它们在功能上唯一的交集,就是都参与了Aβ这种有害蛋白的生产。这些不同的基因变异因此产生了一个类似的结果:大大增加了人脑中的Aβ蛋白。也就是说,在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体内,罕见的基因变异生产出了超量的Aβ蛋白。

上述四个方面的证据,就像四根顶梁大柱,支撑起了长盛不衰的Aβ模型。

上述四个方面的证据,任何一个方面单独拎出来,其实都不足以说明Aβ蛋白和阿尔茨海默症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再详细讨论。但是当这四个方面证据先后出现,并且环环相扣地支撑起一个看起来相当严密的逻辑网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臣服在它的脚下。

我简单小结一下。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见但却没有任何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之后,人会逐渐丧失记忆力、认知功能、情绪控制力,最终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过去30年的持续研究,人们广为接受,Aβ模型能够成功解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原因。简单地说,一种叫作Aβ的蛋白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大量生产出来,在人脑当中形成沉淀,杀死神经细胞,导致疾病的发生。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你不是说阿尔茨海默症无药可治吗?但是听起来,Aβ模型已经告诉我们该怎么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了呀?既然Aβ蛋白太多了会患阿尔茨海默症,那反过来,消灭或者清除大脑中的Aβ蛋白,不就能够治疗这种疾病了吗?而想要消灭大脑里的Aβ蛋白,这办法多的是啊。比如说,我们可以直接干扰剪切APP蛋白,让Aβ压根就不要生成;也可以加强大脑里的废物排泄功能,让生产出来的Aβ快速降解消失;最后,还可以直接开发一个精确识别Aβ蛋白的分子靶向药物,直接绑定和消灭Aβ。

你可别嫌这套描述好像特别的简单粗暴。实际上,掌握了这套思维方法,你也能做一个合格的药物开发者了。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人类设计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大部分就是试图通过这样的路径起作用的。针对这些药物,世界各地开展的人体临床试验,总数量超过了200个。

而结果如何呢?人类在Aβ理论的指导下,向着阿尔茨海默症发起了超过200次冲锋,只换来两个血淋淋的大字:失败。哪怕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都没有!在阿尔茨海默症这个狞笑的死神面前,倒下了的人,其中有生物学家,有医生,更多的是万千患者。

举一个特别有震撼力的失败案例吧。就在2019年3月,市值排名世界第18名的制药公司,美国百健公司的一种针对Aβ蛋白的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百健公司股票当日暴跌28%,市值缩水180亿美元!就在本书付印前,百健公司又发布了全新的临床数据,提示它们的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可能还是管用的!生物医学研究又一次展示了它的复杂和难以捉摸的特点。关于这件事的分析,请见“巡山大事记25”。[44]

当然了,每一次临床试验失败的时候,总有人会站出来就事论事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比如说,是不是药物分子的设计有问题,不能很好地进入人脑、发挥作用呢?是不是药物分子毒性太大,副作用掩盖了好的作用呢?是不是临床试验的设计出了问题,很多患者都已经是晚期重症患者了,可能本来也没什么救了呢?甚至,是不是数据分析出了问题,可能药物起作用了但是我们没看出来呢?

但是在200次失败之后,再乐观的人可能也坐不住了。这显然已经不是就事论事找技术缺陷能解决的问题了。你想想看,在这200次冲锋当中,药物分子的化学特性不同,主导研究的科学家不同,参与临床试验的医院和医生不同,所在地和国家也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居然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失败!这可能只有一个合乎常理的解释吧?

这个解释就是,Aβ模型,可能压根就是错的!

我分析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个解释已经是水到渠成了,Aβ模型只能是错的了。

但是在真实的科学历史上,这句话可没有那么容易能说出口啊。如果Aβ模型错了,那上面咱们苦口婆心说过的那四方面的证据难道都是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学家们胡编乱造出来的吗?当然不是。这些研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直到今天还能稳稳当当地站住脚。就在此时此刻,每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里都还能找到密密麻麻的蛋白斑块;每个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基因组里都仍然存在着致命的基因缺陷;在数不清的培养皿里,Aβ蛋白也仍然能够聚合成团,无情地破坏神经细胞的功能和生存。

那好像,这个模型又还是对的?这似乎也说不通。不管怎样,依靠这个模型设计出来的所有药物,全部都失败了。更有甚者,在某些人体临床试验中,大家还发现,有些药物实际上清除Aβ蛋白的能力是很不错的。经过用药治疗,患者体内已经找不到什么Aβ蛋白了,但是患者的阿尔茨海默症症状,一点都没有好转,有的甚至还恶化了。[45]说一千道一万,有再多的道理,人体临床试验是最硬的道理啊。

这时候我们就得温习一下大侦探福尔摩斯那句名言了:当你排除了一切不可能的情况,那么剩下的不管有多么不可思议,也只能是真相。

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来说,不管Aβ假说有多少证据支持,它也只能被推翻。实际上冷静之后人们发现,支撑Aβ假说的逻辑网络虽然看起来密不透风,但是其实每一个具体的论据都有相当明显的漏洞。这就像是一座大楼看起来地基和梁柱都有模有样的,但是细看你会发现每根梁柱里都被白蚁给啃得千疮百孔了。那这座大楼它能结实吗?咱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在哪儿。

1.“眼见为实”,说的是患者大脑里有大量的Aβ蛋白形成的沉淀。

这个发现仍旧没错。但是后来人们也发现,其实很多健康人,特别是健康的老人的大脑里,也照样有一大堆类似的蛋白沉淀。从这个角度说,Aβ蛋白和阿尔茨海默症的相关性,是需要画一个问号的。

2.“见微知著”,说的是Aβ在培养皿里能杀死神经细胞。

这也没错。但是这个结果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是要画一个问号的。有一个关于生物学家的笑话,说“当有科学家声称某个方法能杀死培养皿里的肿瘤细胞的时候,请别高兴得太早,因为你用一把枪(射击培养皿)也做得到”。这个笑话的意思其实是说,很多在培养皿里的研究都不能直接简单套用到人体上,因为人体这个系统要比它复杂得多。

3.“杀鸡儆猴”,说的是Aβ蛋白能够在动物模型里,模拟人类大脑的病变。

这个也仍旧是对的。但是要注意,虽然老鼠大脑里出现了蛋白斑块,但是老鼠的神经细胞可没怎么死,老鼠的记忆能力什么的也没怎么被影响。换句话说,动物模型其实只是外观看着像人类患者而已,具体疾病的症状一点儿也不像。

4.“血浓于水”,这说的是家族性患者体内的基因突变确实导致了大量Aβ的产生。

这仍然还成立,而且这其实是Aβ模型最接近真实世界的一个证据了。但是请注意,那不是只有2%~3%的患者是家族性的吗?你凭什么就能说,家族性的和非家族性的阿尔茨海默症是同一种疾病呢?也许家族性患者它就真的是和Aβ有关,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压根就是完全不同的发病原因呢?(www.xing528.com)

说到这里你可能看明白了。尽管每一个单个的研究发现都仍然站得住脚,尽管Aβ假说仍然是把它们串起来的最简单的一套理论,但是实际上在单个研究发现和这套一揽子理论之间,漏洞和逻辑跳跃是非常多的。这就导致了尽管人们从情感上很希望这套理论成立——毕竟这是一套特别简单而且优美的理论,但这套理论就像那个梁柱已经被白蚁蛀空的大楼,一次强有力的打击就能让它彻底倒下。

更何况,是200次打击!

该怎么办呢?

坦率地说,这个问题别说我,就连全世界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的专家们,也都不知道答案。打烂一个旧世界总的来说还是容易的——只要证据充分,无非是情感上接受不了,但是建立一个新世界就困难了。

我特别要强调,在生命科学领域,给一种疾病找到病因从来就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任务。你从教科书上、从新闻上了解,可能会产生一个错觉,好像大部分人类疾病的原因都是很容易搞清楚的。癌症就是身体细胞疯狂繁殖导致的、艾滋病就是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导致的、肝硬化可能是喝酒太多或者肥胖、急性肠胃炎可能是食物被细菌病毒污染了,等等。

如果把这些预设信息遮盖起来,单纯给你看一个疾病缠身的人,让你从头开始找出它的病因,其实是一个特别艰难的任务。人体太复杂了,疾病也太复杂了。要是没有一个大概的指向,很多时候人们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应该找什么。比如糖尿病和动脉硬化这两个特别常见的疾病,从人类第一次发现这些疾病,到搞清楚病因,足足花了上千年的时间。

说到这里,我想你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为什么Aβ假说在30年的时间里被大家那么看重了。哪怕仅仅从情感上出发,有一个可以解释很多问题的假说,哪怕它是错误的,也比眼前一团漆黑、完全无从下手,要让人舒服得多啊。

不舒服归不舒服,既然Aβ假说大概率是错的,那我们总得从头再来,重新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一片漆黑中寻找任何一点光明的线索。

这个注定非常痛苦的过程,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范式转移。

这个词的意思,通俗来说就是,一个领域里所有基本的假设和规则都必须推倒重来。人类科学史上发生过好几次特别著名的范式转移,你应该也不陌生。比如,当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之后,原来所有假设地球是宇宙中心、星辰围绕地球运动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全部都需要推倒重来。再比如,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后,人类原来所有那一套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比如电子像行星一样绕着原子核转动,也都必须推翻重建。达尔文的进化论、拉瓦锡的化学元素学说,在科学史上也都是重大的范式转移事件。

阿尔茨海默症,也到了一个范式转移的关键节点了。不管Aβ模型看起来是多么能自圆其说,既然这个模型根本无法指导药物开发,那我们只好闭着眼睛把它彻底砸碎,重新搞一套新的模型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所有范式转移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现象:我们会看到短时间内,有大量的五花八门的假说和模型涌现出来,各自声称能够替代原有模型,并且做得更好。这种现象,好听点说,是百花齐放,难听点说,是群魔乱舞。

我来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有一些是“革命性”相对比较弱的。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可能不是所有的Aβ蛋白都有毒,可能Aβ蛋白有好多种,而只有其中某一些才有毒。比如单个分子形态的Aβ,或者少数几个Aβ分子形成的聚合体。所以药物开发必须针对这些分子才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Aβ都去除了,可能反而还有害处。还有人说,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因不是Aβ,而是另一个蛋白质τ(tau)。在他们看来,这种蛋白质能够在大脑神经细胞里形成一团团纠缠在一起的神经纤维,杀死神经细胞,导致阿尔茨海默症。

之所以说这个模型革命性比较弱,是因为大家觉得τ的聚集其实还是会受到Aβ蛋白的影响。换句话说,无非是Aβ到底直接导致疾病,还是间接通过τ导致疾病的区别。

还有一些假说就显得非常离经叛道了。2015年,就有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学术论文认为,阿尔茨海默症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疯牛病的传染性疾病。在患者大脑里,Aβ蛋白出现了错误的折叠从而形成了蛋白斑块,导致疾病。这些错误折叠的Aβ蛋白一旦进入其他人体内,就会像火种一样,让原本正常的Aβ蛋白也开始错误折叠,引发疾病。[46]

2019年初,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又说,在很多阿尔茨海默症死者的大脑里,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这种细菌原本应该生活在人的口腔里,它也是导致一系列牙龈疾病的罪魁祸首。所以这些科学家认为,阿尔茨海默症就是因为口腔里的坏细菌不知道怎么进入大脑引起的。[47]

咱们中国科学家也没闲着。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耿美玉研究员从海洋中找到了一种被命名为GV-971的寡糖分子,并且发现这种药物能够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小鼠模型的认知障碍。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认为,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小鼠的肠道菌群,从而影响了小鼠的免疫功能实现的!顺便说一句,这个名叫GV-971的药物已经通过了人体临床试验,可能很快就会在国内上市了。[48]

一个说阿尔茨海默症能像疯牛病一样传染,一个说阿尔茨海默症是口腔细菌引起的,还有一个说通过影响肠道里的细菌就能治疗大脑里的疾病,这听起来当然都是很疯狂的假说。我得再次提醒你,在科学范式发生转移的时候,多奇怪的研究和假说,你都要有个心理准备。这些假说很可能大部分完全是胡言乱语,甚至全部都是错误的。但是在科学范式转移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得抱着开放的心态接受和审视它们,我们还得期待这些奇奇怪怪的学说当中,有些居然疯狂到可能是对的,甚至还真能出现一个能够真正解释阿尔茨海默症并且帮助我们开发出药物的解决方案!

说到这儿,你再回想一下40赫兹闪烁光照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是不是就更能理解它的意义了?没错,它本质上也就是在这场正在发生的范式转移当中,又一个具有相当革命性的新假说、新方向。在这里,我大致梳理了一下闪烁光疗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节点:

1.早在近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人脑的神经细胞能够像彼此约定好一样,同时开始活动,这就产生了足够强大的电信号,能够被贴着头皮的电极检测出来。这其实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脑电波。

2.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蔡理慧实验室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小鼠模型中,大脑里一种频率在20~50赫兹之间的特殊的脑电波——我们称之为gamma脑电波——减弱了。如果给这些小鼠看40赫兹频率的闪烁光,这些老年痴呆小鼠的gamma脑电波能够被恢复。[49]

3.2019年初,同一个实验室证明,40赫兹的闪烁光如果结合40赫兹的声波一起使用,效果更佳。[50]

4.2019年6月,也就是我们这次讨论的研究中,同一个实验室又发现,40赫兹闪烁光除了能够清除Aβ蛋白,还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延缓它们的死亡,增强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阿尔茨海默症既不是Aβ蛋白导致的,也不是τ蛋白导致的,更加不是什么传染病导致的。它的发病原因,是大脑内部一种脑电波出了问题,变弱了。至于Aβ蛋白和τ蛋白的病变,可能只是阿尔茨海默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既然如此,想要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直接刺激大脑,恢复大脑当中的脑电波就行了。针对Aβ或者τ,那当然是没有用的嘛。

而且这个思路想要在人体当中验证还是相当容易的。我们知道要开发一款药物,从设计生产、动物模型的验证,以及一、二、三期人体临床试验,再到最后上市,动辄需要十几年时间、十几亿美元的投入。但是根据这个新的模型,那无非就是给患者看一块闪烁的屏幕、最多再加上一段单调的声音,就可以治疗疾病了。这个方法,不管是临床验证还是未来可能的市场推广,都非常容易。

实际上,主导这一系列研究的两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包括蔡理慧本人,已经在2016年联合成立了一家名叫Cognito Terapeutics的公司,专门开发刺激大脑的医疗设备。有好几项临床试验已经在进行当中了。

那是不是我们就可以放心地预测,阿尔茨海默症从病因到治疗,将很快被解决呢?当然不是!

别忘了,今天出现的这些全新范式,不管是闪烁光、gamma脑电波,还是牙龈细菌感染,虽然听起来也都有理有据,但是真要看他们的证据链,都还远远比不上已经被我们打倒在地的Aβ假说呢。至少,Aβ假说背后是一张证据编织的网络——家族患者的遗传缺陷、患者大脑的病理变化、实验室里大量的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应有尽有。虽然说因为在药物开发的战场上一败涂地而被我们扫地出门,但是至少在那之前,还算是一个漏洞不少但能自圆其说的模型。

相比之下,今天出现的这些新范式,不管在纸上看起来多美,毕竟都只是几篇研究论文、一两个实验室的孤立发现。它们想要完成范式转移的全过程,真正帮助我们理解和战胜阿尔茨海默症,至少还有这么几个步骤是必需的:

1.重复验证:也就是说,单个的科学发现得到更多实验室、更多实验、更多数据的支持。

2.证据网络:也就是说,孤立的研究在更多的研究方向上得到确认和补充,从证据链条变成证据网。比如说以闪烁光模型为例,是不是人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当中也会出现脑电波强度的下降?这种变化有没有哪些基因突变能够解释?在动物模型里,闪烁光刺激到底是怎么提升动物记忆能力的?这种提升是不是需要Aβ蛋白的参与?等等。

3.治疗疾病:这是最终极的验证。也就是说,根据这个模型开发治疗方法,是不是能够有效治疗人类疾病?

只有通过了这三关,我们才能说,今天我们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闪烁光疗法,真的就是未来。它能够帮助我们解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原因,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对抗这种疾病,它的成功,也代表着人类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理解,顺利完成了一次范式转移。在那之前,我相信,你可能还会在新闻媒体上看到更多的匪夷所思的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

请记住我说的这句话:在一个科学问题正在发生范式转移的时候,多奇怪的研究和假说,你都要有个心理准备。

在这个故事里,我为你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基本特点,以及人类认知和对抗阿尔茨海默症的大框架和大历史。相信在这个框架下,你会更容易理解闪烁光疗法的意义,更容易预测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发展方向。

最后,我给你提供一些有用信息。虽然阿尔茨海默症无药可治,实际上也没有被严格证明过的预防手段,但是医生们普遍接受,生活方式的改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下面这些建议来自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供你参考:[51]

● 戒烟。

●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 均衡饮食。比如著名的地中海饮食可能有好处,多吃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少吃肉和奶制品。

●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

● 关注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健康。

● 利用某些认知和记忆力训练方法,锻炼认知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