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中有一部叫《道原经》的文献,这部文献是唯一一部具有成体系的宇宙生成论的书。本节将比较《道原经》与《十大经》的差异,探讨为何只有《道原经》提出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
《道原经》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如下宇宙生成论:
恒无之初,迵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悔。神微周盈,精静不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刑(形),太迵无名。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规蚑侥(蛲)。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下)深而不可则(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蚑行侥(蛲)重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坚强而不,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
这一段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老子》中的宇宙本体、根源——道的超越性特征。在恒无的状态里,太虚囊括于其内。本来茫茫然地不断扩散的虚凝聚起来,形成了一个恒常的“一”。从文中的“恒无之初”“恒一而止”这两句强调“恒”的句子来看,《道原经》的作者有可能参考了《恒先》之后重新解释“道”的生成过程。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明确提到先“无”后“有”的顺序,同时又说道是多个物体的混合,所谓“有物混成”。《道原经》的作者也按照这个思路,以虚为媒介,描写其从扩散到凝聚的状态变化,提出了“虚散在(无)—虚凝聚—一之道(有)”的形式,以此来重新解释道的诞生经过。不过,虽然思路是沿袭《老子》,但是《道原经》却把“混成”的实物改成了虚,以虚的状态变化为媒介加以统一解释,从这一点上我们能够窥见思想的发展。
顺带一提,在《道原经》中,囊括于道的神和精的特征分别是微和静,故万物无法认识、体会到道的存在,导致道以无形、无名之姿,超越了高低、大小、内外、阴阳的差别,强调了道的无限的性质。
从“一度不变,能适规蚑侥(蛲)”开始,文章的论点转到了万事万物都在道的作用下得以生成。一开始说的是“万物莫以”,这里又说“人皆以之”,从这个对比中我们或许可以推测万物诞生于这两个阶段之间,不过因为文中没有明确解释,还不能十分肯定。另外,和《十大经》的宇宙生成论大书特书人类的诞生不同,《道原经》中的人类没有一个诞生过程便直接登场,这也是沿袭《老子》的写法。总而言之,道和于无为之中,万事万物都在道的作用下生成,可是它们依然无法认识道的存在,道既无形又无名,保持着“独立不偶”的超越性。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等因素在范蠡式思想及《经法》《十大经》《称经》中,都是构成周期运动体——天的主要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在《道原经》中“皆取生”,比道要低级。这一点非常重要。既然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都从属于道,那么从这些因素周期运行中归纳出的章法,即天道自然也就从属于道。
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道原经》(www.xing528.com)
范蠡式思想及《经法》《十大经》《称经》认为,“日月星辰之期,四时之度,动静之立,内外之处,天之稽也”(《经法·四度》),天道是必须遵从的章法(稽),天会指示其所允许的人为事物的界限(极)。与之相对,《道原经》则主张道是“稽极之所不能过”,明显是要将天道置于道之下。
《老子》的道对古代天道思想和范蠡式思想最大的冲击,在于其提出了宇宙的本体、根源为一,即第39章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18]。这就好比在多神教世界中突然出现了一神教。以范蠡式思想为基础的《黄帝四经》花大笔墨强调了道的唯一绝对性,但同时也迫切需要调整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等诸因素组成的自身的天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关系。提到道拥有明察天道指示的认识能力的《经法》,及写着“一者,道其本也”“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等句子、强调道的唯一性的《成法》都是这种现象的一环。
此外,《道原经》一边说道“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一度不变”“一者其号也”“独立不偶”等,不断强调道的唯一绝对性,但另一边又用道来囊括范蠡式思想中的天道,这也是《道原经》中最明显的一次尝试。这一现象在前文已述的《列子·天瑞》和《韩非子·解老》中亦可见,《道原经》或许是两者的先驱。
《道原经》的后半部分,关注点从对道的解释,转到了圣人悟道后如何统治世间。悟道的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还能保持着自身大虚的状态。这些圣人履行着“虚”“信”“无欲”“无事”的统治方式,取得了“万民不争”“万物自定”的绝佳效果。《道原经》云:“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对遵守道的无为之治的效率赞叹不已。
值得留意的是,后半部分的主题虽然是圣人依道统治世间,但当中还穿插着诸如“是谓察稽知极”等从天道推移窥知天的容忍限度的关注点。“察稽知极”是范蠡式思想的最大特征。从此可见,后半部分也和前半部分一样,尝试着以唯一绝对的《老子》之道统括范蠡式思想中的天道。
通过上述一系列手法,《道原经》连接了《老子》之道和范蠡式思想的天道,最终结果是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等运转而成的天道完全从属于《老子》的道,受其统制,道也因此增强了其作为宇宙本体、根源的绝对性。《道原经》依托道的绝对权威,断言“圣王用此,天下服”“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期待着悟道者能够统一天下。
综上,与《十大经》那支离破碎的状况不同,《道原经》的思想理论可说甚为完整。《道原经》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完整的思想,原因在于其在写作目的集中于强调道是超越性的存在,是宇宙本体、根源,同时不让上天、上帝信仰落于笔端,使得整篇文章的行文逻辑统一于“道—天道”的格式,不用去解答道和上天、上帝孰高孰低、孰先孰后这些麻烦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